适合三岁宝贝看的绘本(三岁孩子不知道看哪些绘本)
适合三岁宝贝看的绘本(三岁孩子不知道看哪些绘本)评选对象:美国公民或居民作家的童书作品评选频率:每年评选一次今天的文章挑选出了绘本届最有声望的三大奖项,分别是凯迪克大奖、格林纳威大奖以及国际安徒生奖,又以一名早期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挑选出每类奖项下最值得看的佼佼者,可谓为一本详尽的Mom's Best Choice绘本书单,妈妈们记得收藏。一、 凯迪克大奖 Caldecott Medal 设立时间:1938年
原创公众号: CO2二氧化碳说
时常有妈咪问我该选择哪些绘本,这时候立马会搜索脑中所有的绘本库,无奈浩瀚书海,优秀的儿童绘本实在难以一一列举,于是便有这篇文的诞生。
不是说那些没有获奖的绘本就不是好绘本,奖项从来只是判断依据之一,获奖的绘本有一种奇特的魔力,或许在你听来只是平平无奇的一个小故事,小朋友听了却像着了魔,要求大人一遍一遍地念下去。
当你好奇去搜索一下这本书的背景,十有八九都是获奖绘本。碰上学霸型的妈妈再抽丝剥茧地研究一下故事的深层含义,身为一个成年人都禁不住叫绝,这时候谁还会说这只是平平无奇的一个故事,小小绘本也暗藏一整个宇宙。
今天的文章挑选出了绘本届最有声望的三大奖项,分别是凯迪克大奖、格林纳威大奖以及国际安徒生奖,又以一名早期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挑选出每类奖项下最值得看的佼佼者,可谓为一本详尽的Mom's Best Choice绘本书单,妈妈们记得收藏。
一、 凯迪克大奖 Caldecott Medal
设立时间:1938年
评选频率:每年评选一次
评选对象:美国公民或居民作家的童书作品
凯迪克奖是绘本界的“奥斯卡奖”,声名在外。
本奖项为纪念十九世纪英国插画家伦道夫·凯迪克(Randolph Caldecott)而命名,但让我费解的是,评选范围充分显示了美国作为“灯塔之国”的自我优越性,肥水不流外人田,花儿只能落在本国作家身上,初衷明明是纪念英国插画家…
每年的金奖仅有一枚,作为最佳儿童图画书(Medal Winner)银奖约为1至5枚,作为荣誉作品(Honor Books)。
当年获奖的作品必定销量登顶,引无数媒体和出版社竞折腰。
凯迪克金奖
1、《疯狂星期二》大卫·维斯纳 David Wiesner
书如其名,这是一本疯狂的书,这是一本近乎无字的书,作者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独到如电影分镜头的画面为读者编织了一场梦,沉沉夜色,池塘中的青蛙被唤醒,乘坐着荷叶飞上了天空……
作者风格夸张浪漫,他的书常常被形容为具有电影质感的不可多得的佳品。疯狂星期二中出现的一切似乎出现在梦境却又真实地呈现在眼前,满足了孩子的想象力,愉悦了视觉体验,一起打开看一看吧!
2、《我的兔子朋友》埃里克.罗曼 Eric Rohmann
这也曾是我上过的一节绘本课,班上的小朋友正处于友情意识的萌芽期,这一本十分适合这个阶段的小朋友来读。
小兔子一直善良亲切,可它天生带煞,走哪儿麻烦就跟到哪儿,它有一个好朋友小老鼠,无论兔子惹出怎样的麻烦,小老鼠都会接纳它包容它,这本书用明亮的笔触和戏剧化的画面揭示了友谊的真谛,真正的好朋友会义不容辞地给与温暖和关怀。
3、《晴朗的一天》诺尼.霍格罗金 Nonny Hogrogian
这个故事的原型来自于亚美尼亚的民间故事集,在备这一节课的时候我总是不由自主为孩子操心,小朋友们到底看不看得懂这本书的逻辑。
小狐狸偷喝了老奶奶的牛奶,老奶奶很生气,砍掉了狐狸的尾巴,小狐狸呜咽着恳求老奶奶把尾巴缝回去,可是老奶奶的要求是将把牛奶还回去。想要牛奶就去求奶牛,奶牛想要青草,想要青草就要去求原野,原野想要喝水,想要水源就要去求小溪,小溪想要水罐,想要水罐就要去求女孩,女孩想要珠子,想要珠子就要去求货郎……
终于,历经千辛万苦,狐狸终于换回了一罐牛奶,老奶奶为小狐狸把尾巴接上了,小狐狸再也不敢随便偷吃别人的东西啦。
这个故事最大的教育意义就在于,犯了错误就要付出代价,层层推进,刻画了一只努力想要纠正错误的小狐狸形象,里面的文字念起来朗朗上口,给孩子朗读的时候记得注意角色切换,用夸张的语调来呈现这个故事。
同时你还能教小朋友“易物”的观念,找一些道具来让小朋友进行交换,寓教于乐,你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野兽出没的地方》莫里斯.桑达克 Maurice Sendak
奥巴马在2009年复活节的白宫活动中给孩子们讲述的就是这个故事,看一下这本书横扫的荣誉记录,1963年纽约时报年度最佳图画书、1964年凯迪克金奖、1970年国际安徒生奖、入选纽约公共图书馆“每个人都应该知道的100种图画书”、入选美国“彩虹阅读好书榜”等。
本书画风及其细腻,讲述了小主人公Max被妈妈批评后一气之下跑到了野兽国,在那里称王称霸,好不自在,慢慢的,他觉得日子有一些无聊,他闻到了熟悉的饭菜的香气,最后,他回到了自己的家,温暖而又甜蜜的港湾。
当孩子怒气冲天或是万分委屈之时,他就会躲到自己的野兽国尽情发泄,父母不该一味呵斥,过于苛责,真正要做的是接纳和理解,让孩子感受到所有的情绪都有归处,爸爸妈妈能够感受得到自己的愤怒与伤心。
凯迪克银奖
1、《一寸虫》李欧•李奥尼 Leo Lionni
作者李奥尼以亲身经历证明了大器晚成这一说,都说出名要趁早,可他开始创作绘本时已经49岁,并且一鸣惊人,开创了绘本新时代,接下来要介绍的三本书皆出自他手,《一寸虫》、《小黑鱼》、《田鼠阿佛》分别于 1961年、1964年、1968年荣获凯迪克银奖。
酒香不怕巷子深,好书自然也不怕被埋没,之前带过的一位学生,每天奶奶都会准时来接,某天放学后,她拿着一本书问我,“老师,我刚刚翻了翻书架,觉得这一本书挺好的,可以借回家给CC看吗?”
我一瞧封面,正是《一寸虫》,感叹这些获奖绘本总是自带光环,连奶奶辈都能一眼就相中。
2、《小黑鱼》李欧•李奥尼 Leo Lionni
又是一本上过课的绘本,还带着小朋友围绕主题做了许多发散性游戏和艺术活动,比如“变大鱼变小鱼”的趣味运动或是团体手工。
这里也涉及到困扰众多宝爸宝妈的一个问题,买回来的绘本读个几回宝宝就熟悉了情节,下一次怎么也不愿意再读了。
按照幼儿阅读规律和平时的课堂观察,一本书只有连读两周才能让小朋友全部吃透。
不过天天对着书念别说孩子了,连大人也觉得无趣,不妨设计一些相关亲子游戏,玩中学,学中记。
当一本绘本进入课堂必然有明确的主题要求,我想要通过这本书传达给大家的理念是“团结就是力量”,所以在念故事的同时我会不断重申这一主题。等到课堂结束,基本上每一位小朋友都会大声告诉我,“团结就是力量”。故事中的小黑鱼最终也是联合了众多小红鱼一起打败了大鱼。
3、《田鼠阿佛》李欧•李奥尼 Leo Lionni
当别人都在埋头苦干问阿佛怎么没有干活时,阿佛懒洋洋地说,“我在干活呀,我在采集阳光、因为冬天很冷;我在采集颜色,因为冬天是灰色的;我在采集词语,因为冬天日子又长又多,我们会把话说完的。”
满地都是六便士,只有它抬头看到了月亮。阿佛将日子过成了诗。
隆冬真的来临了,当田鼠们把储存的粮食吃光了之后,日子变得愈加寒冷和难捱,这时候阿佛分享了他收集到的阳光和颜色,用想像力传送给大家,并且朗诵了一首诗,这虽然不是真正的粮食,却是宝贵的精神粮食。
阿佛这种人生态度放现代社会是不是就会被老板吊打一顿,可是作者想要表达的就是这样一种淡淡的禅意,甚至是严肃而又凝练的哲学理念。
看完这本书也会让我反思,让孩子去体验万物,纯粹地感知到快乐而非有目的性地去完成某一件事是否也很重要。
不由想到伍佰所说的,巨星是非常短暂的,但诗人却是一辈子的,遇到任何失意的事情,能够用诗意的方式去面对,这是一件很Sweet的事。
他的另外一本以撕书拼贴为创作方式的《小蓝和小黄》也十分值得一读,读完记得带着宝贝开始撕纸创作噢!
4、《阿文的小毯子》凯文·亨克斯 Kevin Henkes
初读只觉得是一件稀疏平常的小事,不就是讲了主人公阿文怎么戒掉抚慰物的故事嘛,可是女儿却央求了一遍遍地听,多读几遍方觉书的妙处。
作者牢牢抓住小朋友的心态,熟知他们对抚慰物的依赖,他们感同身受于阿文的遭遇,不自觉地代入自己,当读到阿文妈妈将小毯子制作成可以天天随身携带与陪伴的小手绢,他们也会心一笑。
常常有妈妈问我,小朋友一直无比依赖某一件抚慰物,该如何改掉这个习惯呢?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精神寄托,孩子会有自己喜欢的玩偶,就连成年人都有自己执迷的爱豆,为何要过分焦虑孩子对这些寄托的依赖呢,顺其自然,让孩子轻松愉悦不是更重要吗?
5、《别让鸽子开巴士》莫·威廉姆斯Mo Willems
鸽子的最大梦想就是开巴士,偏偏司机告诉了所有人,“千万不要让鸽子开巴士”,这不就是照顾者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么,你不让我做什么,我偏要做什么,绞尽脑汁、撒泼打滚也一定要达成目标。
让孩子明白所有事情都有界线,手指不能放进插座,马路上不能踢皮球,陌生人给的糖不能吃,正如绝对不能让鸽子开巴士。
6、《大卫不可以》大卫·香农 David Shannon
个人非常喜欢这种藏宝书,画面丰富,暗藏玄机,边读边带孩子不断挖掘里面的信息。
通篇文字很少,出现频率最高的就是“大卫,不可以”,朗读者可以用夸张的语音语调来强调这一关键句,日常想要阻止孩子做某件事也可以用同样的语气,让宝宝一秒内心领神会,乖乖就范。
大卫虽然调皮捣蛋,可是妈妈还是用爱去拥抱他理解他,文末只出现了妈妈的手,但紧紧拥抱着大卫的姿势早已透露出妈妈深深的爱。看到这里,很多感性的小朋友都会不由自主地去拥抱妈妈噢。
同系列的还有《大卫上学去》和《大卫惹麻烦》,也非常值得一读。
二、国际安徒生奖Hans Christian Andersen
Award
创立时间:1956年
评选频率:每2年评选一次
评选对象:世界童书作家,插画家
国际安徒生奖由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赞助,以童话大师安徒生的名字命名。
该奖项堪称绘本界的“诺贝尔奖”,其珍贵之处在于一生只能获得一次。
获奖者本身要具备极高的文学造诣,作品需兼备艺术感和人文关怀,告诉孩子什么是幸福和富有,什么是战争和饥饿,为孩子打开一扇看世界的窗,观人性的门。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曹文轩成为第一个获得该奖的中国作家,与有荣焉。
1、《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文:霍尔茨瓦特&图:沃尔夫·爱布鲁赫 (WernerHolzwarth&Wolf Erlbruch 德国)
这本绘本我不仅读过还给小朋友上过绘本课,印象最深的是我们将不同动物的便便图片打印剪贴,带着小朋友们一起来做配对题,很是有趣。
或许成年人会觉得孩子怎么总爱说屎呀尿呀屁呀的话题呢,多脏呀,这也太登不了台面了。
小朋友进入一定的年龄便开始对便便产生了兴趣,当他看到马桶里面出现了从自己肚皮里钻出来的一截臭臭,他觉得十分骄傲,充满了探索的欲望,你可以仔细观察,基本上孩子都有过这样一段时间,当他排泄完,他想到的第一件事不是擦屁股也不是冲马桶,而是赶紧扭头望一望自己的大便。
本书通过诙谐幽默的方式带着小朋友认识不同动物的排泄物,建议大小便是很正常的观念,满足其好奇心。
2、《我妈妈》安东尼·布朗 Anthony Browne (英国)
他自写自画的《大猩猩》和《动物园的一天》先后得到1983及1992年的格林纳威奖。2000年,他创作的《我妈妈》荣获国际安徒生大奖。
这本实在太经典了,《我爸爸》、《我妈妈》可以一起买,里面使用各种意象来突出“我爸爸/妈妈真的很厉害”,结尾是“你知道吗,我真的很爱他/她”,学完了这本书,很多孩子放学回到家第一句就是“我爱你”,爱不需要藏在心里,爱不是过年才能吃到的一道佳肴或是遥不可及的星辰,爱就在我们身边,大声说出来吧。
另外再推荐作者另外一本好评度颇高的绘本,书名是《小凯的家不一样了》(Change)诡异的画风让人不断想探求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世间一切都在小凯眼中变形,翻到最后,揭晓谜底,内心蓦地一软,此间意趣,大家自己去寻找答案噢。
三、英国格林纳威大奖CILIP Kate Greenaway Medal
设立时间:1955年
评选频率:每年评选一次
评选对象:全世界儿童绘本作品
凯特·格林纳威奖是英国儿童绘本届的最高荣誉,为纪念十九世纪伟大的童书插画家凯特·格林纳威女士,英国图书馆协会(The Library Association)于1955年创设了此奖项。
候选绘本必须在英国出版并且必须用英语书写,但绘本作者不限于英国国籍。 谢天谢地,这可比美国人大度多了。
1、《南瓜汤》海伦·库伯 Helen Cooper(英国)
为了备这一堂课,我们甚至买了一个真南瓜,为绘本额外加些戏,把书往深里读,往久里读。
鸭子、猫和松鼠每天都一起做南瓜汤,猫切南瓜,鸭子加盐,最后松鼠搅汤,大家各司其职做出世界上最好喝的南瓜汤。直到有一天,鸭子心里不服气,为什么自己只能加盐,一定是分工不合理,于是气得离家出走啦!
本书借助生动有趣的故事,反映了孩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那么,你们都是如何引导孩子逐步化解矛盾解决冲突的呢?
2、《我绝对绝对不吃番茄》罗伦·乔尔德 Lauren Child (英国)
甫一念完,女儿立马就学会了“绝对”这个词汇,有时喜欢用“我绝对、绝对不…”夸张的语气来表达对某件物品的不喜欢或是抗拒。
本书想要表达的是“不要挑食”的传统主题,表达方式却推陈出新,通过查理哥哥有趣的描述让食物显得独一无二,进而让罗拉妹妹产生想要吃的欲望,土豆泥就是富士山尖飘来的云朵,炸鱼块就是海底超市美人鱼最爱吃的食品,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我们照料者平时喂饭的招数和耐心还不如这个小哥哥呢。
3、《和甘伯伯去游河》约翰·伯宁瀚 John·Burningham (英国)
一群孩子和动物想要登上甘伯伯的船一起去游河,可是甘伯伯为每一位乘客都制定了规则,或许接下来的设定应该是所有人都遵守规则,大家一起开开心心地游河。可是调皮的孩子们和动物哪会一一遵守规矩,船翻了,大家落水了,只能游到岸边,晒晒太阳。
读完只觉得这本书很“英国”,流露着淡定的教养哲学,慵懒且不带太强烈的说教意义,大家都完美遵守规则还有什么意义,孩子不可能依照我们的完美设定发展下去。
“You can’t lecture people. You give them information and hopefully over time it begins to make a difference.” 我们作为绘本朗读者,能够做到的也只是将故事给到孩子,希望有朝一日他能汲取书中的养分,慢慢理解一些道理并因此而改变自己优化自己。
4、《大猩猩》安东尼·布朗 Anthony Browne (英国)
单亲家庭小女孩安娜与爸爸又远又近,吃早餐的时候,爸爸看着报纸,两人没有任何交流。在安娜生日前夕,她提出想要大猩猩作为生日礼物,她得到了一只猩猩玩偶,当晚,玩具猩猩变成了真正的大猩猩…
成年人的生活总是忙碌,我们真正分给孩子的时间能有多少?
蒙特利尔大学的心理学工作者Daniel Paquette曾指出,“母亲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更多作用于抚慰和使孩子平静下来,父亲和孩子的关系则在引领孩子走向世界的部分表现得更为突出。”
孩子的心智尚未成熟,需要父母亲双方的关爱与引导,哪怕每天只能抽出一个小时,也要保证这是高质量的一小时,充分交流,尽情探讨,让每一分每一秒都不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