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庙汪村(印象大庙汪村)
安徽大庙汪村(印象大庙汪村) 旧时,"花朝会"的祭祀仪式于正月十八即汪公诞辰日开始。先到汪公庙宣读祭文,敬香跪拜,然后,"移像"入轿,由8人或16人合抬,在村街、田野巡游,旌旗猎猎,锣鼓喧天,鞭炮齐呜,甚是热闹。游毕,汪公"移像"供奉在祠堂中,巨烛高烧,燃香缭绕,銮驾仪仗列两边,祭品供品贡像前,盆景花卉争奇秀。 千百年来,汪村一带每年都要举行"花朝会"。"花朝会",是纪念越国公汪华的大型庙会。由八子俊公后裔首倡发起,成立由汪村、南观、梧川、忠周、孔川等12个自然村组成的登源十二社,十二年每社轮值一回。相传,正月十八,汪公"移像"开光之日,村里村外,桃红李白,昙花开放。奇瑞之事,惊动四方八邻,人们争先顶礼膜拜;吉祥瑞兆动京城,皇上闻之口谕,追封汪华兼司六州百花之神主,故汪华又称"花朝老爷"。 高祖受禅,秦王挥师南下,义声昭布,汪华审时度势,奉表归唐。高祖赞其义举,嘉其治理六州有功,授歙州刺史,封越国公,持节总管六
印象汪村
从县城出发,沿华龙公路行十里,跨登源河大桥,便是千年汪村,汪华故里。农历二月十八日,晴天,风轻云淡,金灿灿的油菜花随风摇曳,田野乡间,人头攒动,笑语盈盈。今天,在这里举行"花朝会"民俗活动,万人空巷,来自全国500多位汪氏宗亲齐聚汪村,隆重纪念古徽州第一伟人——汪华。
汪华,原名"汪世华",后因避太宗之讳而隐去"世"。年幼从母依舅生活,7岁放牛,喜习武,拜南山罗玄和尚为师。年十八,还乡里,身材魁梧,操美髭须,武艺超群,胆略非凡。应募郡府军,平婺源,拓箬岭,立有战功,升为将领。时值隋炀帝无道,天下大乱,豪杰四起。遂率兵起义,先后攻克歙、宣、杭、睦、婺、饶六州,"带甲十万",建吴国,称吴王。十余年,六州之内,和平宁静,百姓安居乐业!
高祖受禅,秦王挥师南下,义声昭布,汪华审时度势,奉表归唐。高祖赞其义举,嘉其治理六州有功,授歙州刺史,封越国公,持节总管六州诸军事,食三千邑,爵位从一品。贞观二年,奉召进京,授以左卫白渠府统军,参掌禁军。十七年,太宗征辽,诏为九宫留守,主管朝廷事,夙夜尽瘁。二十三年(649),病故于长安,谥号"忠烈王"。
坊传,汪华陪太宗晚宴后,随驾步入园中赏月。突然间,太宗曰:"水中明月多娇娇,卿能捞上多玩玩?",汪公心知赐死,二话没说,纵身一跳,殒溺水中。太宗目睹忠烈之举,立即着封"阳间天子十八日,阴间天子万万年"。故后人称之"汪公大帝"。
"生为忠臣,死为明神"。此后,从宋到明,有八位皇帝十五次追封,"八字王"封顶,荣耀至极;在民间,百姓视汪公为菩萨,太阳神。大大小小汪公庙遍布六州乡野,逢灾遇疾,无不烧香祈福。悠悠封建王朝,汪公成了六州尤其是徽州人眼里能逢凶化吉的"菩萨",心目中顶天立地的"巨神"!
千百年来,汪村一带每年都要举行"花朝会"。"花朝会",是纪念越国公汪华的大型庙会。由八子俊公后裔首倡发起,成立由汪村、南观、梧川、忠周、孔川等12个自然村组成的登源十二社,十二年每社轮值一回。相传,正月十八,汪公"移像"开光之日,村里村外,桃红李白,昙花开放。奇瑞之事,惊动四方八邻,人们争先顶礼膜拜;吉祥瑞兆动京城,皇上闻之口谕,追封汪华兼司六州百花之神主,故汪华又称"花朝老爷"。
旧时,"花朝会"的祭祀仪式于正月十八即汪公诞辰日开始。先到汪公庙宣读祭文,敬香跪拜,然后,"移像"入轿,由8人或16人合抬,在村街、田野巡游,旌旗猎猎,锣鼓喧天,鞭炮齐呜,甚是热闹。游毕,汪公"移像"供奉在祠堂中,巨烛高烧,燃香缭绕,銮驾仪仗列两边,祭品供品贡像前,盆景花卉争奇秀。
供品菜肴,名厨精制,36荤,72素,108碗,名曰"赛琼碗"。比技艺,赛品相,年复一年,由此演绎出名震饮食界的"徽菜"、"徽厨"。"花朝会"间,更有看头的是,搭两座"花台",聘两家"戏班",唱"对台戏"。从正月十八到二月二十五,日夜兼场,一比高低。也因此比出了"徽戏"、赛出了"徽班进京"。
" 登源回流处,司马定汪村"。汪村,三面环水,登源河于村北自东西流,在唐金岩山下,折向南流,绕村而过,至村南遇鱼形石壁山,转向西北,直出水口,又在唐金岩山南麓白洋坑口复向西南流去,形成双回流河道,离县恰十里,有风水谚称:"十里水回头,代代出王侯"。汪华高祖汪叔举,曾任南朝齐军司马,后人尊"司马公","初宦寓新安,过临溪,奇其水,沿溪而入三十里,见登源之胜",遂弃官卜居这块风水宝地,以姓名村,距今已有1600年。宋淳佑和明洪武年间周坑同宗王姓分二次迁入,之后两姓合居汪村,和睦相处,延续至今。
四传汪华,亢宗显祖,归唐封"越国公",九子皆封侯,八子俊公留守汪村,其余八子分迁徽州各地,子孙繁衍,人丁兴旺,有"十姓九汪"之誉。翬岭以北坦头村,汪公长子建公分支,在宋嘉佑至绍兴间,出现"一门三代七进士";旌德新建,三子达公分支,竟九世同堂,千余人同灶吃饭,被皇家敕额"义门"。汪村,是新安汪姓之发祥地!有"全国汪姓出徽州,徽州汪姓出汪村"之说。
村口有土墩,称"胞衣坪",传汪华胎盘埋于此;村北有古码头,"石坎头"还在,"石坎潭"已成良田。此处土名鸭脚树下,相传是汪华的诞生地,亦是早期举办"花朝会"之场所。
村东南有西盘园,八子俊公古墓修葺一新;再左行200余米有跨马洞岭古道,可通歙县霞坑,直达临安、杭州。古道口有饮马溪和七子爽公新石雕像。当年汪华用奇兵于跨马洞岭古道,饮马于岭间溪水,攻战了歙州,义举于此起步。跨马洞岭和饮马坑也由此得名。
村中有"天灯街",为"司马公"汪叔举始居地;有"十字街",古时商业十分繁荣。
村西南隔河相望,唐金岩南麓有一坡地,数十公顷,三面环水,形如半岛,易守难攻,兵家必争之地。据说,汪华曾在此筑城屯兵,又称"汪王故城"。
"故城"上遗存有宋代(980年)兴建的"司马公祠",明嘉靖年间(1548年)重修,砖雕"司马公祠"匾额和祠内部分木构件为明代原物。与"司马公祠"同时兴建和重修的有纪念汪公的"忠烈庙",俗称"汪公大庙"。胡宗宪重修的"忠烈庙"为三进七开间,规模宏大,建筑豪华,疑似"金銮殿"。后遭天灾人祸,踪迹难寻!
因居登源河中段,码头水运发达,从商者十之有五。从遗存的徽商豪宅可以想象汪村当时的辉煌。近代较有成就的徽商有以王介侯、汪昌隆、汪顺和、汪老允为代表。
王介侯被誉为皖南巨绅,浙东大贾,乐施好善,资助思诚学堂,县立中、小学,省立安徽大学,还精通医术,活人无数;汪昌隆在杭州创"五味和"商号,沿用至今,成百年老字号;汪顺和在郎溪老街经商,致富后回家营造豪宅大院,24个门阙,如入迷宫;汪老允在郎溪梅渚,江苏溧阳、南通开设多处商号,独资举办1926年"花朝会","耗米千余石"。
岁月飞逝,星转斗移。汪公已作古近1400年,但他的名字至今仍如雷贯耳,他的种种传说,人们仍津津乐道。他对汪氏后人、徽州习俗、徽州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可如今的"汪王故城"遍地沟沟壑壑,面目全非;"汪公大庙"横遭天灾人祸,不见踪影。"菩萨"、"巨神"无需栖身之地??唐金岩还在南望,鱼形石还在西看,登源的河水仍在环村绕"城"静静地流淌。这些见证了汪村辉煌的山山水水,不言,也自明!
有幸,中断了70年的"花朝会",在汪福琪等有识之"裔"和王姓村民贤能者的倡导下,今天在汪村重放异彩,虽套路简单些,但"越国公"又回到了人们的视线。诚然,无论怎样的风云变幻,沧海桑田,汪华,这位审时度势,奉表归唐,大唐统一的功臣;镇静一隅,保障六州,护民爱民的英雄,永远留在后人心中!
本文史料主要来自汪福琪先生的《文集》;部分照片取自县摄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