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董其昌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董其昌推崇南宗)

董其昌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董其昌推崇南宗)董其昌推崇“南宗”,贬抑“北宗”,甚至把赵孟頫只活了六十多岁、仇英40多岁就崩殂,都归为受“北宗”影响之故。董其昌对什么是绘画作了重新界定:“所谓画之道,宇宙在乎手者,眼前无非生机。”绘画,无非生机。有生机,则长寿,如黄公望、沈周(当然也要包括他自己);反之,则“短命”。虽然这种比附不免牵强,却着实反映了董其昌为推崇“南宗”而不遗余力,甚至“不择手段”的背后心思。董其昌所以推崇文人画,又从文人画中选出王维、董源、米芾及元四家树为典范。在风格上追求淹润秀逸、平淡天真、排斥纵横险峭、繁复刻画,这正是他本人的一种做人处世的态度在艺术创作上的反映。对刚崛雄健、严谨整肃的作品不感兴趣甚至贬低。与其说是风格上的排斥,不如说是理念上的抵触,因为他接受不了这类作品的冲击,李成的幽邃、郭熙的整肃、范宽的雄厚,乃至马夏的俊朗及仇英的严谨,都使董其昌既感到震撼,又感到难以企及。如他评李成的画“李成作山水,危峰奋

文|夏绍毅

导言:董其昌力挺文人画,又推出“南北宗”论,将文人画中平淡天真,秀润雅致,具有“自娱”性质和高尚人品的创作归入南宗系列,对此一派极力推崇。这对推动传统绘画的发展自是有功可述。但就董其昌本人,除了在笔墨风格上具有南宗文人画的特点外,其他方面都与文人画相去甚远。本文试从推崇“南宗”,贬抑“北宗”的创作动机和态度出发,通过对他的传世作品分析探讨,为大家进一步揭示他竭力推崇这一理论背后的“用心”,为后学借鉴参考。

关键词:董其昌;南北宗论;笔墨;文人画;

一、 董其昌创作是带有很强的“功利心”, 书画都是他博取名利的重要手段。

他的创作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做不到文人画所强调的“无求于世”,终其一生,书画都是他博取名利的重要手段。与他同时代的陆以宁曾评说董其昌:“今日生前画靠官,他日身后官靠画。”这并没有恶意的评说是有根据的,也是公允的。董其昌之所以如此也是有原因的,他出身平平,入仕前和入仕后都没有强硬的政治靠山,也没骄人的政绩资本。书画乃是他协调人际关系,提高个人声誉的唯一可仗的优势所在。他的人生信念与人生追求决定了他没有、也不可能像某些文人士大夫那样视创作为“自娱”,从而确保其超功利性的文人画属性。

董其昌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董其昌推崇南宗)(1)

明 董其昌《仿黄公望山水》高清

二、董其昌所推崇的“南宗”文人画,是他本人的一种做人处世的态度在艺术创作上的反映。

董其昌所以推崇文人画,又从文人画中选出王维、董源、米芾及元四家树为典范。在风格上追求淹润秀逸、平淡天真、排斥纵横险峭、繁复刻画,这正是他本人的一种做人处世的态度在艺术创作上的反映。对刚崛雄健、严谨整肃的作品不感兴趣甚至贬低。与其说是风格上的排斥,不如说是理念上的抵触,因为他接受不了这类作品的冲击,李成的幽邃、郭熙的整肃、范宽的雄厚,乃至马夏的俊朗及仇英的严谨,都使董其昌既感到震撼,又感到难以企及。如他评李成的画“李成作山水,危峰奋起,魏然天成。乔木倚磴,下自成荫。轩畅闲雅,悠然远眺。道路深远,俨若深居。用墨颇浓而皴散分晓。凝坐观之,云烟忽生,澄江万里,神变万状。予尝见一双幅,毎对之,不知身在千岩万壑中。”可见他也是佩服北宗山水造诣的,但他自己却不愿意仿学。在这些北宗山水画前面,有一种莫名的心理和情绪的压迫感。他拒绝尊严,回避崇高,也畏惧繁难,渴求的是舒适与松快、柔媚与圆融,外加一点米巅的随意和倪迂的简慢,这与他的社会地位和处事态度是完全一致的。

董其昌推崇“南宗”,贬抑“北宗”,甚至把赵孟頫只活了六十多岁、仇英40多岁就崩殂,都归为受“北宗”影响之故。董其昌对什么是绘画作了重新界定:“所谓画之道,宇宙在乎手者,眼前无非生机。”绘画,无非生机。有生机,则长寿,如黄公望、沈周(当然也要包括他自己);反之,则“短命”。虽然这种比附不免牵强,却着实反映了董其昌为推崇“南宗”而不遗余力,甚至“不择手段”的背后心思。

董其昌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董其昌推崇南宗)(2)

明 董其昌《寒山秋水》高清

三、从董其昌的作品则可以看穿他“崇南贬北”的用心。

董其昌的大量作品都是以仿为主,虽然再努力参以己意,但终不能超迈古人,归根结底,还是人的问题。他所追求和标榜的秀润古雅由于缺少人格力量的支撑和博大襟怀的吞吐,只能多见柔媚而少有风骨,多属因循而少有原创,这就是摹古的必然结果。

董其昌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董其昌推崇南宗)(3)

明 董其昌《高逸图》

如其传世作品《高逸图》,属于董其昌成熟期作品。此作从构图到笔墨明显是仿学倪瓒,但与倪瓒的风格面貌无法并提。倪瓒的山水多是近树远山,中部留白,取象极简,用笔极轻,但意蕴却十分丰澹。而董其昌此图构图琐碎,笔墨孱弱,近中景画多株杂木,远景作多重平峦,景象丰实了许多,但倪瓒画中所有的疏秀之姿,萧散之气和幽谧之意全然不见了。倪瓒的画由于有其自己人品作支撑,观其画而思其人,高逸自在,而董其昌虽然标题高逸,但人与画均极其猥琐,又怎能遑论高逸呢!

董其昌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董其昌推崇南宗)(4)

明 董其昌 林和靖诗意图 故宫博物院藏

董其昌《林和靖诗意图》,用笔看似老健,其实柔弱无力,形式感太强。都显现了董其昌的艺术特点:虽然师承古代各家,以书入画,柔中缺乏骨力,转折圆滑,墨色单一,层次不够分明。此图是董其昌根据北宋诗人林和靖的诗意而创作的。林诗为:“山水未深鱼鸟少 此生还拟重移居。只应三竺溪流上 独木为桥小结庐。”此图又名《三竺溪流图》。作品构图完全仿照倪瓒的平远法 画面尽力追逐倪高士的高古荒寒意境,但毕竟本身功力不够,反而弄巧成拙,画面显得浅薄、刻意,与古人相去太远。

四、结语。

董其昌所谓的南北宗论,不过是将历史上形成的两种不同风格样式的绘画略作梳理归类。将雅致秀润、率意天真、旨在自娱的归为一类,其画家多为文人;将与之对应得雄放刚健、长于刻画而少书卷气的归为一类,画家多属院派或以画为职业者。这种划分并不始于董其昌,在他之前或者同时已有多人做过这方面的思考,如詹景凤早在董其昌之前就有这样的论述和思考了。董其昌“崇南贬北”的真正用心其实就在于他“功利心”过强,与真正的文人画相去甚远。希望后学之士,要擦亮自己的眼睛,不要被历史上的所谓的权威大师所蒙蔽。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