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冉庄 地道战(冉庄对敌地道战72次)

冉庄 地道战(冉庄对敌地道战72次)展厅内,珍藏着宝贵的革命文物和资料图片,以“抗战奇观 地下长城”为主题,以冀中平原地道的形成、发展、完善及在抗日斗争中发挥的特殊作用为主线,以冉庄地道战为重点,向人们展示了冀中地道战波澜壮阔的斗争史,成为冀中平原地道作战的光辉典范。沿着冉庄地道战纪念馆的展厅通道看去,左侧墙壁上的浮雕数字从1931年到1945年依次排开。“这代表了14年抗日战争历程。”温晨光边走边说,“墙壁上的小窗口,就是复原的射击孔,冉庄人民就是利用它们来侦察敌情、打击敌人的。”地道网以十字街为中心,顺沿东、西、南、北大街共有4条干线地道,干线延伸出24条支线,地道总长达16公里。地道分为作战用的军用地道和供群众隐蔽用的民用地道。村民们充分利用地形地貌特征,在墙壁、牲口槽、炕面、锅台、衣柜等不易发现处,巧妙构筑地道口。为了便于监视、射击敌人,还利用高房、地面等有利的地形地貌,构筑工事多处,并与地道相通,还在街道、路口遍布

地道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华北抗日斗争的伟大创举,也是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河北青年报记者带大家来到冉庄地道战纪念馆,跟随副馆长温晨光,去追忆冀中平原那战火纷飞的历史,聆听冉庄人民勇敢顽强、奋起抗日的伟大故事。

冉庄 地道战(冉庄对敌地道战72次)(1)

对敌作战157次,荣获“地道战模范村”称号

5月18日,正值国际博物馆日,记者来到保定市清苑区冉庄村,如今这里虽然只是冀中平原上一个普通的小村庄,但80多年前,这里是冉庄人民奋起抗日的战场。

“1938年,冉庄村首任党支部书记张森林,率先在自己家中挖了隐蔽洞,白天他在洞里看指示,写报告,到了晚上出来进行抗日活动。”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副馆长温晨光讲述,“后来百姓们纷纷效仿,各家各户在村里村外挖隐蔽洞,俗称为‘蛤蟆蹲’。”

后来随着斗争形势的发展,村民逐渐把隐蔽洞加长,再把单口洞改为双口洞,成为地道。随着经验的积累,地道由双口洞逐步发展成多口洞,洞身也逐步延长。在抗日战争期间,边打边挖,最终挖成了户户相连、村村相通、上下呼应、能打能藏、可攻可守、进退自如的地道网。

地道网以十字街为中心,顺沿东、西、南、北大街共有4条干线地道,干线延伸出24条支线,地道总长达16公里。

地道分为作战用的军用地道和供群众隐蔽用的民用地道。村民们充分利用地形地貌特征,在墙壁、牲口槽、炕面、锅台、衣柜等不易发现处,巧妙构筑地道口。为了便于监视、射击敌人,还利用高房、地面等有利的地形地貌,构筑工事多处,并与地道相通,还在街道、路口遍布地雷,将引线引入地道。这样,冉庄地上地下各种工事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个交叉火力网,成为一座设施完备、隐蔽性强、能攻能守的地下长城。

冉庄民兵对敌作战157次,利用地道作战72次(其中大战5次),配合部队作战85次、杀伤敌人2100余名。更值得自豪的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冉庄参战民兵没有1人牺牲,只有3人负伤。1945年5月一次地道战胜利之后,清苑县武委会为冉庄召开了庆祝大会,授予冉庄“地道战模范村”的光荣称号。

冉庄 地道战(冉庄对敌地道战72次)(2)

誉为“地下长城”,成冀中平原地道作战的光辉典范

沿着冉庄地道战纪念馆的展厅通道看去,左侧墙壁上的浮雕数字从1931年到1945年依次排开。“这代表了14年抗日战争历程。”温晨光边走边说,“墙壁上的小窗口,就是复原的射击孔,冉庄人民就是利用它们来侦察敌情、打击敌人的。”

展厅内,珍藏着宝贵的革命文物和资料图片,以“抗战奇观 地下长城”为主题,以冀中平原地道的形成、发展、完善及在抗日斗争中发挥的特殊作用为主线,以冉庄地道战为重点,向人们展示了冀中地道战波澜壮阔的斗争史,成为冀中平原地道作战的光辉典范。

温晨光介绍,馆内现有收藏品363件,其中革命文物98件,并充实了大量的照片、图表、雕塑、绘画创作,利用丰富的陈展手法及互动模拟射击、幻影成像、三维图像、光电感应等高新技术让展览更具参与性,最终使整个陈展达到较高水准,起到回顾历史、教育今人、纪念先烈、激发爱国热情的作用。

冉庄 地道战(冉庄对敌地道战72次)(3)

抗日英雄张森林:“我绝不会说半句投降的话!”

1938年,29岁的张森林目睹了日军在冀中平原烧杀抢掠的残暴罪行,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冉庄村第一名共产党员,任冉庄村抗日政权秘书。在此期间他写下一首抗日诗作《从戎赋》。不久,他成为了冉庄村首任党支部书记。为了工作方便,张森林率先在自己家挖了单口隐蔽洞,白天在洞里看指示、写报告,到了晚上出来进行抗日活动。后来百姓们纷纷效仿,这为冉庄形成16公里地道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3年的一天,张森林和两名爱国学生等人到耿庄南场一老乡家中召开秘密会议,不料遭汉奸告密被包围。张森林掩护两名学生脱险后被敌人逮捕。敌人对他进行严刑拷打,要他写下投降书。张森林斩钉截铁地回答:“让我死可以,但我绝不会说半句投降的话!”最后,他用敌人要他写投降书的纸和笔,写下了《就义辞》,从容就义。

21岁烈士李连瑞:“誓死不当亡国奴!”

1938年,17岁的李连瑞毅然投身到抗日斗争中,并于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冉庄“青年抗日救国会”主任。1940年调区委工作,任宣传委员。这期间,他带领冉庄爱国青年和抗日民众挖隐蔽洞、站岗放哨、坚壁清野,拆铁路、毁公路、割电线、断桥梁、支援前线,为抵抗日本侵略做了大量工作。

1942年冬天,李连瑞只身一人,带一手枪,子弹数十发,趁午夜时分赶到距冉庄5里外的东孙庄,宣传抗日思想,不幸被汉奸察觉告密。日军派出一支百人的骑兵队和一个营的伪治安军,包围李连瑞的隐身处。李连瑞与敌人枪战多时,身中数弹,血染布衣。当李连瑞子弹用尽,想越墙突围时,被敌人逮捕。直到就义时,他依然骂不绝口:“中国人你们是杀不完的!”“誓死不当亡国奴!”

李连瑞牺牲时,年仅21岁。

冉庄 地道战(冉庄对敌地道战72次)(4)

地道

93岁老民兵把地道战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李恒彪,1928年出生于冉庄,1948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期间,他曾任冉庄儿童团大队长,1943年参加冉庄民兵连,挖地道、打地道战。在此期间,他经常轮流到县民兵连队打游击,任县民兵连爆炸排长。1946年,他先后担任冉庄村小学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组织委员和村干部。

新中国成立后,李恒彪去了北京工作。1988年离休后,李恒彪坚持每年至少两次回冉庄,每次半个多月,义务为游客进行讲解,至今已坚持了30多年。

李恒彪说,当年和他出生入死的战友都相继离世了,现在他是民兵连唯一健在的老兵,他有义务把冉庄群众在抗战时期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李恒彪还尝试用文字把冉庄的故事记录下来,出版了《烽烟岁月———关于冉庄的回忆》一书,他希望通过著书立传,让更多人了解、铭记这段历史。

冉庄 地道战(冉庄对敌地道战72次)(5)

马槽地道口

组建红色文化宣传队,让地道战的精神生生不息

先后有电影及电视剧《地道战》《敌后武工队》等十多部影视片在冉庄拍摄。2015年,冉庄地道战纪念馆与浙江卫视合作完成了动画片《地道战之英雄少年》,共36家电视台播放了该片,这对于地道战精神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

近年来,冉庄地道战纪念馆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组建了红色文化宣传队、党课讲师团、升旗班等队伍,以“地道战精神宣讲报告会”的形式开展宣讲活动,内容涵盖红色故事、情景剧、舞蹈、革命歌曲、快板等,中间穿插知识问答,并利用重要时间节点主动走出去,开展红色文化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进学校、进部队、进网络“七进”活动,受到广泛好评。

冉庄 地道战(冉庄对敌地道战72次)(6)

碾子工事

冉庄地道战纪念馆成爱国教育示范基地

“冉庄地道战遗址游客每年达到100万以上人次。”温晨光介绍说,“其中,学生及企事业单位等以集体参观形式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占参观总量的60%,中国地质大学等80多所大中专院校成为纪念馆的共建单位,将纪念馆定为定点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由于冉庄地道战遗址特有的教育资源,冉庄地道战纪念馆1959年建馆,遗址于1961年被国务院定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5年被确定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1997年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3年被确定为首批省级国防教育基地,2005年被评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和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2009年被命名为首批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2010年被命名为河北省少先队实践教育基地,2014年被确定为第一批全国抗战纪念设施、遗址,2017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2018年被北京市教委评为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同时,冉庄村于2007年被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村。

冉庄 地道战(冉庄对敌地道战72次)(7)

冉庄街头老槐树

必看文物

奖旗(一级革命文物)

冉庄 地道战(冉庄对敌地道战72次)(8)

1945年5月的一个早晨,日军集结了两个团的兵力,分三路进攻冉庄。民兵们分别把守在沿街的工事里,敌人进村后地雷四处爆炸,各工事火力齐开,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战斗持续了13个小时,冉庄民兵30多人对付敌人两个团的兵力,以轻伤1人的代价取得胜利。

战斗结束后,清苑县武委会为冉庄召开了庆祝大会,授予冉庄“地道战模范村”的光荣称号,并颁发了锦旗。

榆木大炮(一级革命文物)

冉庄 地道战(冉庄对敌地道战72次)(9)

1942年,冀中地区抗日环境越来越残酷,为了能有力打击敌人,冉庄人民把村东南秤砣坟地里的老榆树拉了回来,制成榆木大炮。

大炮制成后投入战斗,第一炮打到了耿庄的护沟里,第二炮直接打进了炮楼顶,紧接着炮声枪声响成一片,炮楼顶上火光冲天,里面的敌人仓皇逃窜,乱作一团。短短几个小时,民兵们就端掉了耿庄炮楼,活捉日伪军100多人。

张森林遗诗(一级革命文物)

冉庄 地道战(冉庄对敌地道战72次)(10)

张森林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冉庄村抗日政权秘书,在此期间,他写下一首抗日诗作《从戎赋》。张森林说,光玩笔杆子还不行,一定要拿起枪杆子,才能同敌人做斗争。1943年农历三月初五夜间,张森林在耿庄南场一老乡家中召开秘密会议时,遭汉奸告密,与日军战斗中被捕。最后张森林用敌人要他写降书的纸和笔,写下了《就义辞》。

司令碗

冉庄 地道战(冉庄对敌地道战72次)(11)

1939年的一天,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来到冉庄。在他的动员下,乡亲们情绪高涨,齐呼抗日口号!小伙子李恒一看到司令员讲得口干舌燥,急忙端来一碗水:“吕司令,喝我们冉庄一口水吧!”当年司令员喝水用过的碗,被冉庄人民一直珍藏至今,亲切地称它“司令碗”。

■文/河北青年报记者王芳

■供图/冉庄地道战纪念馆

■编辑/裴红川

版权归河北河青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