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把蔡文姬赎回来时蔡文姬多大(曹操花重金赎回的这位才女命运有多惨)
曹操把蔡文姬赎回来时蔡文姬多大(曹操花重金赎回的这位才女命运有多惨)混乱中,蔡琰被匈奴所俘获。战乱年代,最遭殃的就是平民百姓,而其中最遭迫害的就是妇女。在专制的男权社会,甚至一直到抗日战争时期,妇女的地位极其低下,一直作为男人的附庸甚至是私人物品。在胡马横冲直撞到处哀嚎狼藉的战火中,活着就已经不容易,其它人格尊严体面就一文不值了。蔡琰嫁给第一位丈夫卫仲道后,仅仅一年卫仲道就病死了,蔡琰遂返家居住。后又逢董卓作乱,董卓一把火烧了洛阳,逼迫汉帝和百姓西迁长安。董卓被除后,他的部下李傕和郭汜又继续作乱,北方的匈奴也趁机出兵南下,中原战火纷飞,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蔡琰九岁就能辨琴的故事,已为大家所熟知。这位从小就表现不同凡响的女子,我认为她是历史上最有才华的一位。
蔡琰为少见的全才纵观各位才女,从卓文君、班昭到宋朝的李清照,再到明末清初的柳如是,她们的才华为世人所敬仰,各有成就。但是她们的成就几乎都是在诗文方面,李清照受赵明诚的影响在金石方面也颇有研究。而蔡琰,她不但精通诗文,还精通音律,九岁就能辨出父亲弹琴时所断之弦。蔡琰的父亲蔡邕是东汉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尤精篆隶。蔡琰受父亲的影响,书法也有相当造诣。
由于蔡邕藏书甚丰,蔡琰也多有涉猎,其记忆力更是惊人。相传蔡琰被曹操从左贤王处赎出后嫁给了董祀,董祀触犯了法律理当斩首。蔡琰披散着长发赤着脚就跑到曹操那里替董祀求情。曹操感动于她的真诚最后把董祀赦免了,并问她:“听说你的父亲藏有很多书,你能写下来吗?”蔡琰遂把自己看过的四百多篇文章一字不落的写下来,真书草书俱可,其惊人的记忆力确实让我们折服。
蔡琰在文学、书法、音乐上皆有成就,可谓全才,但她的命运却也是最悲惨蔡琰嫁给第一位丈夫卫仲道后,仅仅一年卫仲道就病死了,蔡琰遂返家居住。
后又逢董卓作乱,董卓一把火烧了洛阳,逼迫汉帝和百姓西迁长安。董卓被除后,他的部下李傕和郭汜又继续作乱,北方的匈奴也趁机出兵南下,中原战火纷飞,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混乱中,蔡琰被匈奴所俘获。战乱年代,最遭殃的就是平民百姓,而其中最遭迫害的就是妇女。在专制的男权社会,甚至一直到抗日战争时期,妇女的地位极其低下,一直作为男人的附庸甚至是私人物品。在胡马横冲直撞到处哀嚎狼藉的战火中,活着就已经不容易,其它人格尊严体面就一文不值了。
蔡琰就是这没有任何尊严和体面的被俘获人中的一员。“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在无尽的杀戮中,蔡琰也是无数“妇女”中的一个。在被俘的行进中,中原百姓受尽毒打和侮辱,这其中,可怜的蔡琰在《悲愤诗》中虽没有明言,但是众人如此,她安能独善其身?
蔡琰被掳走后,没于左贤王。然后在外地生活了十二年,并给左贤王生了两个孩子。这十二年,蔡琰如何度日如年,如何苦苦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在异地如何忍辱偷生,资料缺乏记载。蔡琰在《悲愤诗》诗中,也仅用“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一笔带过。少义理,简单三个字概括了蔡琰被掳失身的屈辱生活,在不忍言、不便言之处,仅用“少义理”轻轻带过,暗含着她被侮辱被蹂躏的无数伤心事。一回忆便成殇,不如假装忘却,刻意地封存在别人不知道的地方。但是在无人的夜里,蔡琰有多少次被梦魇惊起,有多少次被思念哭醒,恐怕只有她自己知道了。
在北方,冰天雪地,北风呼号。没有亲人,远离家乡,一呆就是十二年,这其中的苦楚不言自明。虽然给左贤王生了孩子,但是蔡琰仍然是奴隶身份,平时还是要做粗重的劳动。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折磨,如果没有孩子的慰籍,很难想象蔡琰如何生存下来。
蔡琰被曹操重金赎回,却又要面对骨肉生离死别在曹操统一北方后,因曹操素于蔡邕交情深厚,感于蔡邕无嗣,便花重金把蔡琰赎回。
日日夜夜盼望的事猛然实现了,蔡琰简直是欣喜若狂。远离故土十二年,她终于可以回到魂牵梦绕的故乡,离开这个让她满含凄苦和屈辱的地方了。但是,惊喜之余却又是摧心肝的悲伤。因为回去意味着要和两个孩子永久分开了。
作为一位母亲,要面对和两个孩子永久分开,蔡琰的心都碎了。孩子搂着蔡琰的脖子苦苦挽留她,并问她:“母亲一向是善良的,为什么此刻如此无情?我们尚未长大,母亲怎么舍得离开我们?”面对孩子的质问和哭泣,蔡琰唯有以泪洗面。她无法向两个孩子诉说自己的遭遇,因为造成这一切的是孩子的亲生父亲;她无法向他们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因为孩子不会懂得;她无法表达此时此刻面对骨肉分离自己心里的痛苦,因为她已经痛苦的不会表达。
但是对于这来之不易的可以重回家乡的机会,蔡琰必须抓住,最终,她还是在泪眼朦胧一步三回头中回到了家乡。
回到家乡之后的蔡琰更为凄苦,因为家乡已面目全非,没有一个亲人回到家乡一看,到处都是战火过后的残垣废墟,家乡早已面目全非无从辨认了,而且也没有一个亲人了。回到了家乡,孤苦伶仃,这样活着和死了又有什么区别?蔡琰真的感觉自己好像不在人世了,苟延残喘也只剩皮囊。
后来曹操把她嫁给了董祀。董祀对这个婚姻是抗拒的,因为蔡琰纵然有才华,也比他大了十多岁。况且在异域饱受折磨十二年,蔡琰的容颜也已经衰老。但是蔡琰依然留在董家,无怨无悔的做着自己的份内之事。
蔡琰因为有在异域生活的经历,且又给左贤王生了两个孩子,时人对她指指点点,冷嘲热讽,认为她有失贞洁。在那个战乱的年代,一个弱女子的命运自己又怎能把握呢?男人的头颅尚且被羗胡挂在马头,何况一介弱女子!她只有听从命运的安排,纵有万般不情愿,却也是无可奈何,只能过着屈辱的日子。
但是人们怎么会理解她呢?她一方面要忍受董祀的冷落,一方面要忍受时人对她的指点,她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我想这也是她作《悲愤诗》的主要原因吧。
好在自打蔡琰救了董祀一命后,董祀渐渐改变了对她的态度。她发现蔡琰虽然已经不年轻,脸上写满风霜,但是眉宇间依然流露中聪慧之气。而且蔡琰在董家任劳任怨本分沉稳,董祀最终和蔡琰和和美的度完了下半生。
蔡琰的文学才华影响是深远的,曹植和杜甫也受她的影响。但她的命运却是如此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受尽苦楚。也许是她遭受的磨难感动了上天,终于让她有了一个安详的晚年。这也算对蔡琰悲惨的前半生聊作补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