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博物馆一览:成都博物馆大揭秘 来看看都有哪些
成都博物馆一览:成都博物馆大揭秘 来看看都有哪些# 小课堂 唐碑全名《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该碑身高367厘米,宽95厘米,厚25厘米,唐碑立于武侯祠的一千多年里,不断有官绅文人在碑上题词赋诗。在碑面右下方,明弘治十年(1497年)四川巡按御史荣华题曰:“裴文、柳书,诚二绝也。人因文而显,文因字而显,然则武侯之功德,裴、柳之文、字,其相与垂于不朽也。”荣华高度赞美了裴度的文章、柳公绰的书法以及诸葛武侯之功德,唐碑因此有了“三绝碑”的美名,一绝文章华美、二绝书法挺劲、三绝雕刻精。 唐碑因其重要的文物、文献价值,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被国家文物局评为“一级文物”,成为了武侯祠博物馆中闻名遐迩的一件文化瑰宝。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唐碑# 小课堂 据记载,秦汉石犀最早被发现的时间是1973年。当时,成都电信大楼在人民东路开建,石犀在挖地基时就被发现,但最终因为过于沉重、难以挖掘而被回填。2012年,四川大剧院在电信大楼原址开建,在阴暗潮湿的地下埋葬了
曾指出,“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教育是博物馆的首要功能,研学是博物馆教育的重要手段。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博物馆研学游市场需求出现了大幅增长趋势。2021年,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研学旅行蓝皮书(2021)》将成都列为2021研学旅行十大热门城市之一。数据显示,成都目前共有博物馆160家,其中国有博物馆50家、非国有博物馆110家,博物馆总数和非国有博物馆数量均在全国城市中位居前列。
到博物馆研学,不仅可以触摸历史脉搏,更能感知文化魅力。今天,本期锦理带大家走进成都博物馆、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和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一起去看看这几家博物馆里不容错过的“镇馆之宝”,了解这些藏品背后的小故事。
一
成都博物馆·秦汉石犀
# 小课堂 据记载,秦汉石犀最早被发现的时间是1973年。当时,成都电信大楼在人民东路开建,石犀在挖地基时就被发现,但最终因为过于沉重、难以挖掘而被回填。2012年,四川大剧院在电信大楼原址开建,在阴暗潮湿的地下埋葬了近两千多年的石犀也因此得以重见天日。这尊石犀长3.3米,宽1.2米,高1.7米,重达8.5吨,是迄今发现的我国同时期最大的圆雕石刻,也是成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具有极高的考古研究和艺术价值。
根据专家推测,石犀的雕刻年代应该在战国晚期至秦。它不仅具有水则(古代衡量水位的水尺)的功能,也是百姓心中的“镇水神兽”。据《蜀王本纪》等文献记载,李冰担任蜀郡太守时,曾造了五只石犀,“二枚在府中”,以镇水精。因此,有专家认为,这尊石犀或许就是李冰所建造的五头石犀之一,但并未形成定论。
二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唐碑
# 小课堂 唐碑全名《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该碑身高367厘米,宽95厘米,厚25厘米,唐碑立于武侯祠的一千多年里,不断有官绅文人在碑上题词赋诗。在碑面右下方,明弘治十年(1497年)四川巡按御史荣华题曰:“裴文、柳书,诚二绝也。人因文而显,文因字而显,然则武侯之功德,裴、柳之文、字,其相与垂于不朽也。”荣华高度赞美了裴度的文章、柳公绰的书法以及诸葛武侯之功德,唐碑因此有了“三绝碑”的美名,一绝文章华美、二绝书法挺劲、三绝雕刻精。 唐碑因其重要的文物、文献价值,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被国家文物局评为“一级文物”,成为了武侯祠博物馆中闻名遐迩的一件文化瑰宝。
三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宋刻孤本《草堂先生杜工部诗集》
# 小课堂 雕版印刷兴盛于宋,因其刻印精工、流传稀少,具有独特的文献学价值,历来为世人所推重,故而亦有“寸纸寸金”之说。而这部流传至今已800多年的南宋淳熙刻本《草堂先生杜工部诗集》的珍贵之处,并不仅局限于此。这部“存书无卷首,无序目可查,不知何人所辑。书体甚奇,虽有编年,不以年次”的古籍,并不见于海内外公私目录著录。这意味着,它是名副其实的“海内孤本”,作为杜甫草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入选了国家一级古籍文物。
四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商周太阳神鸟金饰
# 小课堂 太阳神鸟金饰以其神秘和精致,展示了古蜀人的智慧与魅力。整个金饰外径12.5厘米,内径5.29厘米,厚0.02厘米,重20克。从外形上看,太阳神鸟金饰构图严谨、线条流畅、极富韵律,四只展翅飞翔的神鸟围绕着太阳生生不息、循环往复地飞翔,寓意深远。它不仅是古代人民深邃的哲学宗教思想和丰富想象力的体现,也是非凡的艺术创造力与精湛工艺水平的完美结合,是古蜀黄金工艺辉煌成就的杰出代表。2005年8月16日,太阳神鸟金饰图案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2012年被评为成都城市标志的核心图案,2013年,被专家评为九大“镇国之宝”之一。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策划/编辑 陈伟 陈仕印 张舟 责任编辑 何齐铁 编辑 刘永豪 实习编辑 黄琴 胡澜馨 制图 姜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