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经典三个小故事(红楼梦一僧一道的对话)
红楼梦的经典三个小故事(红楼梦一僧一道的对话)僧道也不以为意,便就此离开,临行时念了一首诗,预示着甄英莲的命运。此时,甄士隐怀中正抱着女儿,那僧一见小姑娘,便说她是有命远运、累及爹娘之物,让甄士隐舍了给他,甄士隐自然舍不得,拒绝了。在《红楼梦》第一回,一僧一道携带补天石下凡后,第一站便去了姑苏城甄家,见的是甄士隐和他的女儿甄英莲。甄士隐于梦境中见到一僧一道交谈,提到警幻仙姑,以及绛珠仙子与神瑛佳者的纠葛,从侧面引出红楼梦的故事。如果说甄士隐神游,可以不限时间、空间,但他从梦中醒来后,却又见到一僧一道,只不过这一僧一道与梦中的僧道模样大不相同,那僧是癞头跣脚,而那道则跛足蓬头,看上去不像世外高人,倒像是不知道哪里钻出来的野乞丐。
作为中国最著名的古典小说,《红楼梦》构思细密,作者的笔下往往隐藏着许多机密信息,有的与小说剧情相关,有的则与历史事件相合,所谓“草蛇灰线、伏笔万里”,曹雪芹的构思可谓中国版“达芬奇密码”,引人无限遐想。
读《红楼梦》绝非一朝一夕,也非一遍二遍,而是可以重复阅读、推敲许多年,小说里包含的庞大信息吸引了几代人沉迷其中,红学由此而生。
除了主角团引人入胜,小说里的配角也拥有巨大的魅力,身上有着无数迷团待解。
比如,小说一开始就出场的一僧一道,就成为引领读者解谜的线索人物。
在《红楼梦》第一回,一僧一道携带补天石下凡后,第一站便去了姑苏城甄家,见的是甄士隐和他的女儿甄英莲。
甄士隐于梦境中见到一僧一道交谈,提到警幻仙姑,以及绛珠仙子与神瑛佳者的纠葛,从侧面引出红楼梦的故事。
如果说甄士隐神游,可以不限时间、空间,但他从梦中醒来后,却又见到一僧一道,只不过这一僧一道与梦中的僧道模样大不相同,那僧是癞头跣脚,而那道则跛足蓬头,看上去不像世外高人,倒像是不知道哪里钻出来的野乞丐。
此时,甄士隐怀中正抱着女儿,那僧一见小姑娘,便说她是有命远运、累及爹娘之物,让甄士隐舍了给他,甄士隐自然舍不得,拒绝了。
僧道也不以为意,便就此离开,临行时念了一首诗,预示着甄英莲的命运。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这首诗中“菱花”、“雪”,正是暗示着英莲将来会被薛家抢去做丫环,受尽折磨,而且还改名为香菱。而元宵佳节,小英莲跟着家人出去看花灯,结果被人贩子拐走,甄家夫妇伤心欲绝,诸事不上心,几个月后家里又被一场大火烧毁,基业尽失。
甄家也好,小英莲也好,人物命运被这首诗一一点破,但诗中的人却没能堪破,最终仍旧被命运的车轮碾压,悲惨收场。
在一僧一道离开前,他们还有一番对话,道人说的是:“你我不必同行,就此分手,各干营生去罢。三劫后,我在北邙山等你,会齐了同往太虚幻境销号。”
而僧人则说:“最妙,最妙!”
按照这番话来分析,僧道相约各行其事,应当是各选一位类似甄士隐、甄英莲这样的有缘人进行普渡,当这些事情做完之后,也就是三劫后,就在北邙山会合,再一起往太虚幻境完善后续手续。
之所以前往太虚幻境,显然因为他们去干的“营生”,正是警幻仙姑管理的那档痴男怨女的事情。
而三劫是什么呢?
在佛教用语中,这是一个时间概念,类似一个生死循环,而这里僧道所说三劫可能是指代虚数,也就是这些历劫者的一生。
那么,北邙山又是什么呢?
常听评书的朋友,可能还记得单田芳老先生挂在嘴边那句:“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英雄五伯闹春秋,秦汉兴亡过手。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这首词并非单老原创,而是明代杨慎所写《二十一史弹词》,讲的是历史兴亡不过过眼烟云,争来争去,最后不过是埋进土包,写进历史,寥寥姓名而已。
这里提到的北邙山,正是洛阳附近的邙山,历代帝王名人多有葬身此处者,几十个帝王墓 ,数千贵族名臣墓,这才让人生出“生在苏杭,葬在北邙”的感叹。
因此,僧道所谓北邙山约定,其实就是一场死亡约会,大意是指将这些历劫的红尘男女都送走后,在死亡的终点再相逢。
而这样一个北邙山约会,无疑为整篇小说定下了悲剧的基调:人人都会死,有早有迟,却都是浮华一场空。
既然这一僧一道互有约定,各自去办事,死后会合,那么,他们各自去办了什么事呢?
《红楼梦》中关于和尚的描写,除了一开始僧道在甄家分别后,第二十五回时,贾宝玉、王熙凤被马道婆施法疯癫,这对僧道又一起出现一次,用通灵宝玉唤醒了贾宝玉,破了贾、王二人身上的魔法。
其他时候,一僧一道就是各行其事。
咱们先来看看和尚去了哪里?
在小说后半段,贾宝玉失了通灵宝玉后变得浑噩,差点死掉,而此时一个和尚前来送玉,又将宝玉救醒,最后还随和尚出家了。
从这个套路来看,和尚是负责渡化贾宝玉的,所以在他有难时出现,当他人生出现大转折时,和尚也会指点迷津。
当然,有人认为八十回之后,那些内容都不是曹雪芹所写,未必是其本意,但我认为大体的剧情走向还是不会错的,宝玉出家在前文中早有预示,而和尚渡化也符合常理。
除了渡宝玉,和尚在前八十回中也在别人的谈话中出现过。
比如,第三回黛玉进府时,贾母详细询问她的情况,黛玉说自己体弱,小时候有个癞头和尚要化她去出家,说如果她不出家病一世不会好,或者不见外人也能平安一世。
这个癞头和尚,极可能便是篇首的一僧。
而在第七回周瑞家的送宫花时,又问起薛宝钗吃什么药,宝钗提到小时候有一个和尚给她一个药方以及海上仙药,制成所谓的“冷香丸”,压制体内热毒。
而这和尚,虽没明说是仙境中的一僧,但从这行事方式来看,八九不离十。
也就是说,主角团三人: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都曾先后接触过癞头和尚,得到他的点化,虽然都未即刻出家,但和尚显然是有渡他们出家的意思的。
说了和尚,再来说说道士,他又去了哪里?
首先是甄士隐,他在女儿失踪、家业败落后,跟着跛足道士走了。
其次是贾瑞,他单恋王熙凤,被凤姐捉弄后害了重病,将死之际,跛足道人给了他一面镜子,即所谓的“风月宝鉴”,道士嘱咐他只可照背面,不能照正面,贾瑞未遵“医嘱”一命呜呼。
道士第三次出现,是第六十六回里,尤三姐自刎而死,未婚夫柳相莲心灰意冷,遇到一个跏腿道士捉虱子,便用雄剑削发,跟着道士出家去了。
由此看来,道士负责的人物,分别是甄士隐、贾瑞、柳湘莲,虽然这三人人品参差不齐,但从小说安排来看,道士渡化的都是非主角团,不属于警幻仙姑案头在列的人员名单之一。
小说中一僧一道的出场,都是以救世主、世外高人的形象示人,虽然外表邋遢,但明眼人都清楚,这就是仙风道骨的神仙。
他们在关键时刻指点人物命运,但这些指点有的被采纳了,有的则被拒绝了。
其实,无论是被渡化出家,或者等待身死后魂归仙境,最终的目的的都是北邙山,是警幻仙姑的太虚幻境。
这样的人物设置,大概正应了古人的生死观,人生如逆旅,死亡亦是归途。
过好,过赖,都是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