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见到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在不足6平方的小屋里)

见到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在不足6平方的小屋里)但此后近三十年,陈景润却未能证明“1 1”,并未真正攻克哥德巴赫猜想,当然别国的数学家也没有。正如成果公布出来也能让我们看得蚊香眼,证明“1 1”这个困扰世界近三百年的近代三大数学难题之一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成功的。国际数学界称“1 2”这个成果为“陈氏定理”,还将其写入包括英美在内的六个国家的数论书中,困扰更多的人。为奖励陈景润、师兄王元和潘承洞的重大贡献,1978年,他们共同被授予了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可用“a b”表示一个命题:每个大偶数N都可表为A B,其中A和B的素因子个数分别不超过a b。依照这个途径,哥德巴赫猜想可以写成“1 1”,数学家们可用筛法展开研究。从1920年以来,来自近十个国家的数学家一直在努力研究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每隔几年便会有数学家拿出新进展来,“9 9”、“7 7”、“6 6”……“1 c”等分别被证明。中国的王元(陈景润的师兄)在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中也有着杰

见到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在不足6平方的小屋里)(1)

有句戏言想必大家都听过:1 1=2或者王。有些人还会拿着这个小聪明去戏弄老实的小伙伴。若听闻为1 1这么简单的命题已经穷尽多少数学家的心力,想必很多人都会觉得不可思议。可1 1却是世界近代三大数学难题之一,至今人们只能无限接近它,却还没人能攻克它。

1 1其实是哥德巴赫猜想的代名词,它已经诞生了近三百年。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许多国家都曾有惊才绝艳的数学家对其展开研究,分别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果。其中,我国数学家陈景润,“算”出了1 2,成为距离成功最近的人。

见到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在不足6平方的小屋里)(2)

数学家让人们头大,1 1让数学家头大

1742年,“任一大于2的整数都可写成三个质数之和”这个猜想出现在哥德巴赫给欧拉的信中。数学家欧拉大家都很熟了,他提出的公式定理困扰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数学考试。伟大的数学家高斯曾言“研究欧拉的著作永远是了解数学的最好方法”。但就是这样一位绝对的大数学家,他一直到死也没能成功证明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一战成名,吸引了一代又一代数学家的前仆后继。研究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有四个途径,其中一种被称为“殆素数”,公式定理鲜少有人能看懂,在此不多赘述,只点明一点。

可用“a b”表示一个命题:每个大偶数N都可表为A B,其中A和B的素因子个数分别不超过a b。依照这个途径,哥德巴赫猜想可以写成“1 1”,数学家们可用筛法展开研究。

从1920年以来,来自近十个国家的数学家一直在努力研究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每隔几年便会有数学家拿出新进展来,“9 9”、“7 7”、“6 6”……“1 c”等分别被证明。中国的王元(陈景润的师兄)在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中也有着杰出的成果,他耗时多年分别证明了“3 4”、“3 3”、“2 3”、“1 4”。

见到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在不足6平方的小屋里)(3)

数学家们像是在展开竞赛似的,一直辛苦地进行着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1966年,中国数学家陈景润证明了“1 2”,后来其重大贡献被国际数学界所公认,所发表的《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更是成为了数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国际数学界称“1 2”这个成果为“陈氏定理”,还将其写入包括英美在内的六个国家的数论书中,困扰更多的人。为奖励陈景润、师兄王元和潘承洞的重大贡献,1978年,他们共同被授予了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但此后近三十年,陈景润却未能证明“1 1”,并未真正攻克哥德巴赫猜想,当然别国的数学家也没有。正如成果公布出来也能让我们看得蚊香眼,证明“1 1”这个困扰世界近三百年的近代三大数学难题之一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成功的。

见到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在不足6平方的小屋里)(4)

“1 2”诞生的阵痛

说比做难,“1 2”成果的产生过程却不是如嘴皮子一碰般轻巧。1966年,陈景润便发表了“1 2”的研究成果,但直到1973年,他在《中国科学》发表其详细证明和改进结果,才在国际上引起轰动。这期间,是有着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在的。

1966年,陈景润的初步成果便需要200多页论文支撑,也还不够简化。陈景润苦思冥想,夜以继日地研究。可偌大的科学院,却容不下陈景润的存在了。陈景润反复被批斗,后来,他以死抗争才能继续自己的研究工作。最终轰动世界的成果是在一间锅炉房改成的狭小房间内诞生的,这个房间不足6平方米,还被剪断了电线,而陈景润在这里蜗居了三年多。

最终,陈景润的论文被简化到五十页以下,这些轻飘飘的纸张凝聚了他半生心血,当时全球能看懂的估计也不超过十个人。可只要还有人能看懂,陈景润的工作就算没有白费。从当初的欧拉,到后来的各国数学家,再到陈景润,哥德巴赫猜想的接力棒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正如人类文明的薪火相传。

见到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在不足6平方的小屋里)(5)

为什么考研要考高数?

或许有人会不屑一顾地道,哦,陈景润真的是很厉害,可“1 2”和他有什么关系,研究这个不是吃饱了撑的?“1 2”确实属于阳春白雪,全世界懂的人或许也不超过三位数,是有些曲高和寡,可其诞生和我们下里巴人并不是没有丝毫关系。

人说数学是科学的皇后,哥德巴赫猜想是皇后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属于理论数学,更多是指导性的。但万丈高楼平地起,理论数学是应用数学的基石,它若没有进展,便谈不上应用,也谈不上造福社会。

学过高中物理的都知道万有引力定律,这个理论在天文学和宇宙航行计算方面应用极其广泛。人们可以利用其得知近地卫星运行速度,未知天体的质量和密度,应用这个定律甚至还发现了海王星和冥王星。

见到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在不足6平方的小屋里)(6)

若非牛顿因看到苹果从树上坠落而产生灵感,继而进行严密的推理,我们如今都没有导航的GPS。正因有这些在基础科学理论上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的科学家,才有后来的应用科学,我们才能有如今的生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数学也是科研的工具,要不怎么工科理科考研都要考高数呢?没有数学做工具,科学几乎将停滞不前。

现在“1 1”还没有真正被证实,其价值从来都是被低估的。不过,正如当年自学数学的华罗庚学有所成后为中国培育出了陈景润,陈景润和一众数学家也在努力让后人站在他们的肩膀上。时间一直在流逝,人们也从未停止努力,相信哥德巴赫猜想这个世界近代三大数学难题之一再难,也难不过有心人。

见到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在不足6平方的小屋里)(7)

总之,尽管算不出“1 1”,但能证实“1 2”,陈景润也不愧是当之无愧的数学家,更是我们中国的骄傲。他的成果距离证实哥德巴赫猜想只剩一步,而今斯人已逝,后人站在其肩膀上,终将距其近一些,再近一些。

为了传承其衣钵,纵然数学很难,我们还是要学好数理化,哪怕只是为了高考和考研,为了走遍天下都不怕。此文也是本着抛砖引玉的思想,高手在民间,下一个自学成才的华罗庚而今又在哪里呢?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