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加州鲈养殖特点介绍(池塘跑道式养殖加州鲈技术)

加州鲈养殖特点介绍(池塘跑道式养殖加州鲈技术)三、小结与讨论 经3年多的养殖实践,池塘“跑道式”养殖效果并不十分稳定,在养殖槽结构、配套技术、养 殖技术、水质管理等方面还有较大的优化空间。 1.养殖槽吸污装置结构需优化,吸污技术需提高 养殖污物收集效率是池塘“跑道式”养殖成功与否的关键技术之一(翟旭亮等,2020;张永 江,2019)。影响集污效果的因素包括养殖槽内集污槽的结构、污物的粒径、集污频率、每次集污时间的长短。笔者构建的是双V型集污槽,采用槽底吸污形式,集污效率通常为50%~70%,优于平底式集污槽的20%~30%。但还需进一步优化,如适当增加集污槽后边的挡板高度,将“双V槽”底部的弧度适当增大;适当延长收集污物的时间间隔,利于污物沉淀成形,便于一次性收集。鱼刚排出的粪便是成形的,容易下沉,随着时间的延长,粪便颗粒的溶失率逐渐增大,将难以收集。每天投喂2次(日出后与日落前各1次)且投喂至八分饱,即至抢食不积极时停喂。笔者观察

池塘“跑道式”养殖加州鲈技术

_储军等

池塘“跑道式”养殖的全称为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这一模式自2012年引进我国以后快速 在全国各地推广发展,至2018年已有2 000多条流水槽,覆盖池塘近4万亩。该模式技术框架日趋清晰,标准设计要点是高密度养殖跑道占整个养殖的面积不大于5%,95%以上的水面为净化区(张振东等,2019)。净化区只引入滤食性鱼与大型软体动物、水生植物,搭配虾类与少量肉食性鱼,不投饵不施肥,构建一个小型的水生环境,通过食物网(链)将“跑道”中流出的有机物转化为可食的动物蛋白质;全程只添加少量水,实现池塘“零换水”(夏念丽,2020;方琼玟,2019)。同时,将固体有机物吸出,作为种植业的有机肥料,实现低碳、环保的循环种养目标。2018年开始,笔者引进了池塘“跑道式”养殖技术,在跑道中实施加州鲈高密度养殖,经过两年的养殖,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及较好的经济效益。 一、材料与方法 1.核心工程 项目实施区域位于宜兴市官林镇前城村,以临津荡的水作为养殖水源,水质清新无污染。养 殖水面100亩,4只池塘设置了12条“跑道式”养殖槽。养殖槽用玻璃钢材质制成,每个水槽长 25米、宽5米、高2.5米,每槽尾部设双V型吸污槽,流水养殖槽占整个养殖水面的2.25%。养殖槽进水口安装气提式增氧推水装置,出水口处设置鱼的排泄物及残饵收集区,收集区上方配备吸污泵,定时将养殖废物抽出池塘,送入陆生植物种植区。 2.配套系统 每个水槽配备1套底增氧系统和推水系统,功率均为1.5千瓦,包括罗茨风机、气提式增氧推水 装置、管路系统,可以单独使用,也可同时使用。每个水槽安装两台1.5千瓦的吸污泵;为防止 断电,备有两台30千瓦发电机。在“跑道式”养殖槽中配套智能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水温、pH、溶氧、氨氮、亚硝酸盐等水质指标。 在养殖系统外的净化池塘水深达3.5米,安装水车式增氧机,每3~4亩水体设置1台1.5千瓦的 增氧机,推动水体循环流动,提高净化效果。在3 月放养规格为 100~150 克/尾的 2 龄鳙鱼 150~500尾/亩、鲢鱼50~100尾/亩,滤食池塘的浮游生物,净化水质。同时,邻近养殖系统的池埂上设置1个化粪池,接纳养殖系统的排泄物,并进行厌氧发酵。发酵后的液体与固体肥输送到池边15亩的果园,种植碧根果。

加州鲈养殖特点介绍(池塘跑道式养殖加州鲈技术)(1)

加州鲈养殖特点介绍(池塘跑道式养殖加州鲈技术)(2)

3.加州鲈养殖 在清明节前后,每条水槽放养规格为 120~200尾/千克的加州鲈2万~2.3万尾。鱼种入池前 需用3%食盐水浸浴10~15分钟,养殖跑道用高锰酸钾、强氯精或高稳二氧化氯消毒。膨化颗粒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4%,每天投喂3~4次,实施“四定”投饵;定期开启推水设备和底增氧设施增氧,在投饵后1.5~2小时用吸污泵吸去集排污区的污物;每 10 天左右向水中泼洒 EM 菌、光合细菌、芽孢杆菌、小球藻、卵囊藻等菌藻进行改水,确保养殖水体“肥、活、嫩、爽”;高温季节及时补水,保证水位在2米左右;每天巡塘3次以上,每15~20天用强氯精等消毒1次;随时观测水质监测系统,并在早晚巡塘,一旦发现情况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并做好记录。 二、结果 2018-2021年,在长25米、宽5米、高2.5米规格的“跑道”,放养加州鲈2万~2.3万尾进行养 殖,自当年国庆节开始至第2年上半年上市,捕大留小。上市规格为500~600克/尾,成活率达98%左右,产量达125千克/米2 ;对整个养殖区而言,相当于1 500千克/亩。在“跑道”外池塘可收获300~400千克/亩的鲢鳙商品鱼;将养殖排泄物收集发酵后施灌碧根果树,收获了碧根果。12 条“跑道式”养殖槽产值达 400 多万元;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养殖尾水零排放,保护了水环境。

三、小结与讨论 经3年多的养殖实践,池塘“跑道式”养殖效果并不十分稳定,在养殖槽结构、配套技术、养 殖技术、水质管理等方面还有较大的优化空间。 1.养殖槽吸污装置结构需优化,吸污技术需提高 养殖污物收集效率是池塘“跑道式”养殖成功与否的关键技术之一(翟旭亮等,2020;张永 江,2019)。影响集污效果的因素包括养殖槽内集污槽的结构、污物的粒径、集污频率、每次集污时间的长短。笔者构建的是双V型集污槽,采用槽底吸污形式,集污效率通常为50%~70%,优于平底式集污槽的20%~30%。但还需进一步优化,如适当增加集污槽后边的挡板高度,将“双V槽”底部的弧度适当增大;适当延长收集污物的时间间隔,利于污物沉淀成形,便于一次性收集。鱼刚排出的粪便是成形的,容易下沉,随着时间的延长,粪便颗粒的溶失率逐渐增大,将难以收集。每天投喂2次(日出后与日落前各1次)且投喂至八分饱,即至抢食不积极时停喂。笔者观察发现,加州鲈摄食后1.5~2小时排便,因此,每次投饵后2小时吸污,每次吸污5~10分钟,排泄物清除率能提高至80%。 2.推水增氧与微孔底增氧设备功率的配比需优化 养殖槽中水流速度的科学控制是池塘“跑道”式养殖的又一关键指标(张永江,2019;江新 华等,2020)。养殖槽内水的流动是增加养殖水体氧气的重要措施,但水流速度并非越大越好。水流的速度大小需与养殖品种的生活习性相吻合,避免因水流太大而消耗鱼的体能,影响生长速 度,甚至造成鱼的体表擦伤引发疾病,以及污物颗粒冲出集污区进入养殖槽外的净化池塘,影响 集污及净化效果。因此,需要针对不同养殖对象的活动特点,设置合理的气提式推水机功率,优 化推水增氧与微孔底增氧设备功率的配比,以确保养殖水体具有足够溶氧,提高养殖动物的生长 速度。 3.防病意识需加强,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实践证明,125米2 的养殖槽,加州鲈适宜的放养量为2万~2.3万尾,不能超过2.5万尾,不 然会因拥挤胁迫影响加州鲈的生长速度,鱼也容易生病。池塘“跑道式”养殖是一种高密度养殖 模式,一旦发病就损失惨重。平时要加强管理,必须从放苗至捕鱼的各个阶段做好防病工作,减 少病害暴发的风险。首先是放苗时做好鱼种与养殖设备的消毒工作;其次是重视巡塘工作,以确 保推水机、水槽底增氧、智能监控设备全天候工作,经常采用微生态制剂及优质绿藻调节水质; 起捕前在饲料中拌服免疫多糖、维生素C等增强鱼体体质。在这3年的养殖生产中发生过蛙虹彩病毒病,因水质调控到位,死亡率控制在5%~8%。 4.养殖槽外的池塘水质净化意识需加强,净化技术需提升 养殖槽外净化池塘的水质良好是“跑道式”养殖的基本保障(蒋阳阳等,2021)。本养殖场的 水质净化池水深3.5米,放养了少量的鲢鳙鱼,因池水较深无法种植沉水植物。起初认为净化面积 大,只需配备少量增氧机即可满足要求,增氧机也非全天开机,结果水体氨氮、亚硝酸盐高,鱼 的吃食量下降。后来增加了增氧机的密度,并采取经常泼洒有益微生物及小球藻等措施调节水 质,才使得加州鲈正常生长,发病率降低。因此,“跑道式”养殖一定要加强水质净化意识,确 保生产安全。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