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刘备为什么成为赤壁之战最大赢家(刘备真是在赤壁之战中)

刘备为什么成为赤壁之战最大赢家(刘备真是在赤壁之战中)曹操南征荆州,若要战胜刘表,肯定也不能少于这个数,我们保守推测曹军数量应在20万左右。水军80万,这显然是曹操的吹嘘。按历史记载,刘表去世前,荆州“带甲十余万”,其中包括了水军和陆军。一、孙刘联军的力量组成赤壁之战被称为古代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那么,双方的兵力到底有多少?战前,曹操曾经给孙权写了一封挑衅意味实足的信,其中有一句:“近者奉辞伐罪 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愿与将军会猎于吴。”(《三国志》注引《江表传》)

赤壁之战是三国时代的“三大战役”之一,它直接决定了“三分天下”的历史走向,重要意义无需多言。

对于这场重要的战役,小说《三国演义》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写。从第41回“刘玄德携民渡江,赵子龙单骑救主”,到第50回“诸葛亮智算华荣,关云长义释曹操”,罗贯中用了长达10回的篇幅来描写整场战役的开始、经过和尾声。

不过,就在罗贯中把诸葛亮、关羽、赵云等人捧成神的时候,我们却产生了这种感觉:刘备貌似在整场赤壁之战中毫无作为,几乎是全程“打酱油”!

刘备真的是赤壁之战中的“酱油男”吗?下面,我们结合史料来回答这个问题。

刘备为什么成为赤壁之战最大赢家(刘备真是在赤壁之战中)(1)

一、孙刘联军的力量组成

赤壁之战被称为古代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那么,双方的兵力到底有多少?

战前,曹操曾经给孙权写了一封挑衅意味实足的信,其中有一句:“近者奉辞伐罪 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愿与将军会猎于吴。”(《三国志》注引《江表传》)

水军80万,这显然是曹操的吹嘘。按历史记载,刘表去世前,荆州“带甲十余万”,其中包括了水军和陆军。

曹操南征荆州,若要战胜刘表,肯定也不能少于这个数,我们保守推测曹军数量应在20万左右。

正因为他有如此庞大的军力,才让拥有10余万兵力的荆州不战而降。

而在接管了荆州军后,曹操的兵力至少也应该在30余万。

刘备为什么成为赤壁之战最大赢家(刘备真是在赤壁之战中)(2)

这一点,在《三国志》周瑜对于曹军兵力的分析中,可以得到初步证实:

“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三国志》注引《江表传》)

按照周瑜的估算,曹军兵力在23万左右,他当然会有所隐瞒以宽慰孙权。

看完曹军的兵力,我们再来看孙刘联军。

《三国志·周瑜传》中记载:“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驻夏口,保为将军破之。”

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周瑜向孙权要了3万精兵。

曹军拥有二三十万之众,他为何只要那么点兵呢?原因可能有三:

第一是周瑜确实天纵英才,有信心以少胜多;

第二则是因为孙权临时拿不出更多的兵力。

在另一份史料中,孙权说:“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三国志》注引《江表传》

以当时东吴的动员能力,拿得出手的机动兵力,恐怕只有这么多了。

刘备为什么成为赤壁之战最大赢家(刘备真是在赤壁之战中)(3)

第三则是因为曹军中的水军并不多。

曹操从北方带来的士卒不善水战,要依仗荆州的水军。而在赤壁之战前,荆州水军多次被孙权的水师击败,双方战斗力是有差距的。

因此,如果计算水军数量和质量,双方的力量对比就不那么悬殊了。

而东吴兵少,却从另一个层面凸显了刘备的重要性。那么当时刘备有多少人呢?

按照《三国志》的说法:

“豫州军虽败于长坂 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刘备虽然在长坂坡被打得找不到北,但手中仍然有2万人马,其中除了刘琦的1万人以外,还有关羽指挥的1万水军。

这样,孙刘联军加起来,已经有了5万人马。如果再考虑到曹军所面临的3大不利因素,即:“不习水土、必生疾病”,“北方未定、马超为患”,“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周瑜向孙权的保证,看起来就不是信口开河了。

在这支孙刘联军中,刘备的兵力占到了40%,完全不是可有可无的。

刘备为什么成为赤壁之战最大赢家(刘备真是在赤壁之战中)(4)

二、刘备在赤壁之战中的表现

赤壁之战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初战赤壁,二是火烧乌林,三是南郡追击,在这三个阶段,刘备的表现如何呢?

1、初战赤壁

刘琮投降后,曹操为消灭刘备,亲率五千轻骑日夜兼程,追击刘备,终于在当阳长坂与之相遇。

刘备扔了老婆孩子,与“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危急时刻,他得到了关羽水军的接应,顺利渡过汉水、沔水,到达樊口。

在这里,他见到了鲁肃,接受了孙刘联盟的建议,并派遣诸葛亮出使东吴,促成了双方的合作。

而曹操为了破坏孙刘联盟,不仅写了“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愿与将军会猎于吴”的恐吓信,还派曹仁领五千骑兵日夜兼程追击刘备。

不过,曹仁还是慢了一步。周瑜已经领军3万与刘备会合于樊口。

孙刘联军组建后,周瑜、刘备立即开往赤壁,与曹仁的先锋部队展开了一场遭遇战。

结果是“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曹操的五千先头部队,反而被孙刘联军以数量优势打败。

刘备为什么成为赤壁之战最大赢家(刘备真是在赤壁之战中)(5)

2、火烧乌林

在赤壁的第一场遭遇战中,曹操并没有占到便宜,在长江北岸的乌林安营扎寨。

如果曹军此时凭借兵力优势,边打边练,稳扎稳打,以守代攻,孙刘联军是耗不起的。而周瑜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如果不采取措施、速战速决,形势将愈发对曹操有利。

于是,他采纳了老将黄盖的计策,利用黄盖的诈降,在东南风起的夜晚,倾巢出动,主动向曹营出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火烧乌林”。

刘备为什么成为赤壁之战最大赢家(刘备真是在赤壁之战中)(6)

3、南郡追击

周瑜火烧乌林后,曹军被烧死、淹死者不计其数,曹操匆忙北撤,逃往南郡。而周瑜、刘备则尾随曹军,一路追击。从乌林到南郡,因为一路道路泥泞,曹军自相践踏、病饿交加,又死伤无数。

但值得一提的是,火烧乌林和南郡追击中,虽然让曹操损兵折将,但曹军主力并未被歼灭。

后来周瑜率军围攻南郡,无法攻克,还被流矢射中,最后死于箭伤。可见,真实历史上的曹操,并未如《三国演义》描述的那样完败。

三、刘备为何显得存在感低?

在整个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取胜的关键,就是周瑜火烧乌林。

而这次军事行动,几乎完全是周瑜所领导的,刘备只是参与者而已。

关羽后来曾经对索要荆州的鲁肃说:“乌林之役,左将军(刘备)身在行间,寝不脱介,戮力破魏。”

关羽说刘备是“身在行间”,这表明他只是作为一份子,参与了周瑜主导的军事行动。而这就是他在整场战争中存在感低的关键。

而曹操也在战后只提周瑜,不提刘备:“赤壁之战,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三国志》注引《江表传》

刘备为什么成为赤壁之战最大赢家(刘备真是在赤壁之战中)(7)

另外,从战后的利益分配上,我们仍然可以看出刘备在荆州话语权上的弱势。

战后,刘备推荐刘琦为荆州刺史。按照“父死子继”的规矩,刘琦接过刘表的位子,这并无不妥,所以孙权也不能提出异议。

接着,刘备又派兵招降和攻取了江南四郡,这属于从曹操手中抢地盘,孙权更不能挑出毛病来。

但随后,刘琦病死,荆州所有权的问题立刻浮出水面。刘备虽然取得了荆州的大部分,拿走了最大的一块胜利果实,但他对于荆州的所有权,却需要孙权来认可才行。于是,才有了后来“借荆州”的说法。

综上所述,赤壁之战是周瑜领导而刘备全程参与的一场战役。我们不能说刘备是在其中“打酱油”,坐享其成,但他确实没有起到统帅的作用。

刘备为什么成为赤壁之战最大赢家(刘备真是在赤壁之战中)(8)


只要乐于思考,其实三国里还有许多类似的有趣问题可以琢磨。

《三国志》虽然是研究三国最权威的资料,但它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这是一本纪传体史书,像赤壁之战这种历史大事件,也只能散见于多个人的传记中,所以读来给人“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感觉,很不方便。

而北宋司马光编著的《资治通鉴》,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司马光当年为了写赤壁之战,结合了包括《三国志》、《后汉书》、《吴书》、《魏书》、《华阳国志》、《江表传》等多部史书,对相关史料进行了梳理和考据,删除了一些存疑的部分,保留了精华所在,用2000多字的篇幅,将赤壁之战完整生动的描述出来。而且因为其文笔极佳,甚至三方核心人物的性格都能跃然纸上。

但是,《资治通鉴》毕竟是文言文,有一定的阅读门槛。所以我推荐大家读一读这套《白话资治通鉴》,它由台湾各大院校27位教授历经3年联合编译,史学大师钱穆先生倾情推荐。

刘备为什么成为赤壁之战最大赢家(刘备真是在赤壁之战中)(9)

刘备为什么成为赤壁之战最大赢家(刘备真是在赤壁之战中)(10)

刘备为什么成为赤壁之战最大赢家(刘备真是在赤壁之战中)(11)

这套书原价498元,现在只要208元,喜欢研究“原汁原味”历史的朋友,特别是喜欢看从周朝到五代这1363年的历史,买一套就够了。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