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3nm芯片看着有多大(定义一个产业的台积电和张忠谋)
台积电3nm芯片看着有多大(定义一个产业的台积电和张忠谋)这个人是谁?没有他,高通不会有今天的辉煌,苹果的芯片也不可能笑傲江湖,华为的海思芯片可能籍籍无名。这也难怪有人会说,当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台积电会是其中最有价值的企业。当然,美国人也很眼热,又是逼着台积电在美国造厂,又是要求台积电提交企业核心机密给美国。台积电之所以受到中美两个全球最大经济体的重视,和一个人密不可分。
本文首发于单仁行公号,搜索并关注单仁行公号,加入行业交流群,获取第一手资讯、各种行业资料免费领取!
在全球芯片供应链仍然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台积电又传出了一个消息,开始使用N3工艺进行3nm芯片试产,很有可能在2022年第四季度将3nm工艺推向量产。
目前,大陆还在攻克着16nm的芯片量产技术,台积电就已经无限逼近了“摩尔定律”极限,向着3nm进军。
别看16nm和3nm只是差了13nm,这中间的代差和技术含量可能就需要几十年才能赶上。
这也难怪有人会说,当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台积电会是其中最有价值的企业。
当然,美国人也很眼热,又是逼着台积电在美国造厂,又是要求台积电提交企业核心机密给美国。
台积电之所以受到中美两个全球最大经济体的重视,和一个人密不可分。
没有他,高通不会有今天的辉煌,苹果的芯片也不可能笑傲江湖,华为的海思芯片可能籍籍无名。
这个人是谁?
这个人就是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
2017年,老爷子在夏威夷度假不小心摔了一跤,结果全球的科技巨头都心头一颤,不论是国内的华为,还是国外的苹果,谷歌都密切关注着老爷子的身体健康,可见老爷子的江湖地位有多高。
那么,张忠谋是怎么样一手缔造了一个半导体制造帝国,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呢?
回到1931年,张忠谋出生在中国浙江宁波,童年饱受战火困苦,全家人辗转于南京、广州、重庆、上海,最后去了香港。
在这种条件下,张忠谋18岁就考上了哈佛大学,成为当年哈佛大学1000多名新生中的唯一一位中国人。
简直就像是小说里的主角。
当然,开挂远还没结束。
在哈佛读了一年后,1950年,张忠谋一个转学又去了麻省理工专攻机械工程,还顺便读了个硕士。
毕业后不久,1958年,张忠谋就去了德州仪器,成为这家公司的第一名中国员工。
在德州仪器,张忠谋找到了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并用自己的成绩证明了中国人也可以在半导体行业做得很出色。
入职德州仪器只有7年,张忠谋就成为了公司集成电路部门总经理,这是德州仪器最核心的部门,而且中途,他又跑到斯坦福大学读了个电机系的博士。
再过了七年,到了1972年,张忠谋成为了德州仪器的副总裁,公司的三把手,仅次于董事长和总裁。
这时候的张忠谋才只有41岁而已,而且德州仪器已经发展成了当时全球芯片的最强王者,在全球拥有6万名员工,一半人都归张忠谋管。
14年的时间,张忠谋就做到了华人在美国科技领域的巅峰,成为了最早进入美国大型公司最高管理层的华人。
本来按照剧本这么继续演下去的话,张忠谋很有可能就成为德州仪器的老大,但有时候真实世界往往比影视剧作品还有戏剧性。
巅峰的下一刻,马上就到了低谷。
由于张忠谋对于公司的战略与其它高层之间出现了重大分歧,当时的总裁夏柏重视消费性电子产品,不愿加大投资半导体方向,而张忠谋更不愿意妥协。
这种分歧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变越大,最终导致一场“宫廷政变”,最后总裁夏柏在张忠谋出差的时候悄悄开了个董事会,会上一致决定,让张忠谋走人。
后来张忠谋回忆道:“离职那天,我还记得车子牌号是1898,为什么记得呢?因为1898年是戊戌变法发生的年份。”
虽然张忠谋最终被赶出了德州仪器,但他在的27年当中,一路跟随企业成长为全球最顶尖芯片公司的三把手,锻炼出了许多能力,其中最核心的就是领导者必须具备的2种能力。
张忠谋认为领导者必须具备的第一个要素是,要有凝聚团队的能力。
可以相当严格地对待你的同事,但一定要公平,而且不能有私心。
另一个要素是:要知道未来大的发展方向,要明白团队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管理团队就是管理每个人的期望,根据团队成员期望的不同,制定相应的工作安排。
他把领导者比喻是公司内、外最重要的一个纽带,既要把团队做好,也要把客户服务到位,把关系处理好,这一点在日后经营台积电过程当中显得特别重要。
离开德州仪器的时候,张忠谋已经56岁了,但他依然想在半导体领域创造第二个“德州仪器”。
在我们的印象中,科技大佬们大多数都早早的功成名就了,很少有年近60了还选择创业的人,比如,乔布斯19岁创立苹果,扎克伯格19岁创立facebook,盖茨只有20岁就从哈佛辍学成立微软。
我们中国的李彦宏32岁创立百度,马化腾创立腾讯时候也才27岁,马云虽然创立阿里相对较晚,但也不过35岁,正是意气风发的年龄。
张忠谋不一样,他已经56岁了,但他才不管什么年龄,因为对于创业来说,生理上的年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里的冲劲,以及对于机会的把握。
张忠谋就看到了一个可以改变全球半导体格局的机会。
当时的时代,芯片行业全部都是IDM模式,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厂家自己设计芯片,自己生产,摩托罗拉是这么做的,英特尔也是这么做的,就连自己的老东家德州仪器还是这么做的。
张忠谋非常超前的意识到了这种模式会导致资源的重复性浪费,而且一定会走向更加细致的分工合作。
虽然这种模式现在看起来很稀松平常,但当时的半导体业界几乎没人看好。
因为大家的思路都是一个强大的企业必须掌握整个产业链。
特别是过去在欧美市场上大获成功的日本企业,不管是丰田,还是松下、索尼,他们都是尽可能独自掌握产业链当中的所有核心技术,很少会跟其他企业合作。
所以,当时大厂们的芯片都是自己设计、自己制造、自己封装,当时整个业界最流行的一句话叫“真男人就得有自己的晶圆厂”。
没人看好自然也拉不到投资,建一座晶圆厂少则十几亿美元的投资,如此巨量的资金也让张忠谋犯了愁。
张忠谋找到当时号称台湾经营之神的王永庆,两人前后吃了三次牛排。
“三顾茅庐”之下,王永庆依然不肯投资,最后还是台湾政府出面,王永庆才象征性地出了点钱。
后来这点投资在台积电起来没多久就被高价赎回了,可见张忠谋这个人的性格其实是非常刚烈的。
就在快要山穷水尽的时候,张忠谋以私人关系拜访了飞利浦,没想到飞利浦对这个想法很有兴趣,决定投资,加上台湾政府的支持,这才让台积电开了张。
1987年,张忠谋在台湾创建了全球第一家专业代工公司,台湾积体电路制造公司。
有意思的是,同在这一年,任正非也在深圳成立了另一家公司——华为,这两家日后改变世界的公司,从一开始命运就交织在了一起。
作为一家专业的给半导体代工的制造公司,台积电成功的一半是在于商业模式的创新。
这份机遇完全来自于创始人的对于产业格局的思考。
我们现在去看PC业务(个人电脑)。
PC的品牌、PC的设计和PC的制造已经完全分开了,PC制造是通过OEM,设计是ODM,比如IBM现在只是卖品牌,联想负责制造,微软、英特尔提供核心配件和关键设备。
但是,张忠谋是在上个世纪就提出芯片产业也会一样,也可以去做OEM。
芯片的OEM靠什么生存呢?
靠的是产品的良品率、弹性、品质。
大厂们对于芯片都是全产业链把控,往往更重视设计,像英特尔和苹果都是设计芯片特别厉害,但在生产上,大家都不愿意投钱建厂,其实都在同一个起跑线。
那么,只要我张忠谋能保证生产的品质,在制作环节上比拼技术,在人工上打磨效率,完全可以在降成本的同时,让生产品质更优秀,我就有资格帮你去代工,还可以减轻厂商在制造环节的重资产投资成本。
而成功的另一半,在于服务。
制造公司不代表不需要服务,To B企业也不代表不重视客户。
张忠谋特别推崇星巴克模式,他认为星巴克能把4毛美金的咖啡卖到2.5元美金,这主要是因为星巴克知道自己的客户是为谁而定的,而不是产品是什么。
星巴克的客户定位是那些懂得享受生活的人,绝不是那些喝完4毛美金咖啡就要继续赶路的人。
所以,张忠谋认为台积电在坚持最先进技术的同时,也要提供高品质的服务,留住那些高价值客户。
就像台积电的第一份大订单来自于英特尔,当时英特尔的技术专家给出了一份长达200多项技术要求的“死亡名单”,其中有很多是英特尔自己都没法解决的问题。
但是,台积电硬是一项项的处理,自己搞不定,张忠谋就到处找关系请教业界大牛和学校教授。
虽然到最后也有很多技术没能攻克,但这份态度让英特尔非常满意,放心地把自己的订单交给了台积电。
这也让全球的芯片企业都看到了晶圆代工模式的可行之处,包括后来苹果的订单。
在2014年之前,苹果的订单一直都是三星的,但三星和苹果作为手机之间的竞争对手,苹果自然也不放心。
张忠谋就看中了这一点,专门派出了一个百人的研发团队亲自去美国,和苹果合作研发最新芯片,同时在台湾斥巨资建厂,就是为了等候苹果的到来。
同样,这份服务的品质得到了苹果的认可,直到今天,苹果都是台积电最大的客户,为台积电带来了超过千亿的巨额营收。
可以这么说,没有张忠谋就没有台积电,也就没有晶圆代工这个行业,全球半导体又不知道会发展成何种样子。
但是,很多时候,无论个人多么厉害,企业多么大,背后都需要一个强大的国家作为我们的支撑和背景。
台积电在11月按照美国要求,提交了企业机密的核心文件,台湾政府也闷不吭声,甚至还有点开心。
台积电无法做到像华为一样硬气,更无法面对未来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贸易争端。
中国一定会收回台湾,这是大势所趋。
所谓“忠诚不绝对,就是绝对不忠诚”,两边跳的墙角草,一般都没什么好下场。
这是台积电的局限性,也是张忠谋的局限性。
—
责任编辑 | 罗英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