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夜间发热的原因及治疗方法(呼吸困难急剧加重)

夜间发热的原因及治疗方法(呼吸困难急剧加重)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血气分析示(入院时)PH 7.52 PCO2 22.6mmHg PO2 61.4mmHg K 3.4mmol/l NA 131mmol/L CL- 109mmol/l(未吸氧时)综合考虑为呼吸性碱中毒;血常规:白细胞计数8.00×10^9/L,血红蛋白129g/l,血小板计数73×10^9/L,中性粒细胞比值87.90%;凝血功能:纤维蛋白降解产物39.16ug/mL↑,国际标准化比值1.23↑,凝血酶原时间百分活性度65.20%,抗凝血酶III活性测定68.70%,D-二聚体12.00mg/L FEU;肝功能:丙转氨酶50.1u/l,谷草转氨酶55.8u/l,总蛋白50.0g/l,白蛋白27.8g/l;肾功能:尿素2.75mmol/l,尿酸114.1umol/l,乳酸脱氢酶449.6u/l;电解质:钠135.8mmol/l,钙1.88mmol/l,磷0.53mmo

引言

本次我们分享的病例是一名反复发热的男子,在排除了多种感染因素的前提下,提示我们对于原因不明的发热患者,仔细询问病史十分重要。该患者多次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呼吸困难急剧加重,最终在追问病史中发现端倪。病例还提示我们,对发热、急性呼吸衰竭、抗生素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需要严密观察临床症状和体征变化,结合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必要时需要完善感染病原高通量基因检测,及时明确病因,避免延误诊断及治疗。

急诊科收入反复发热的男子,各种检查均无明确指向,疑难杂症?……双肺渗出明显进展,感染相关指标却均为阴性,从何入手?

患者是一名63岁的务农男子,主诉「反复发热7天」于2018年7月4日入住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急诊科。这名男子自诉为怀疑受凉后出现的发热,最高体温40℃,无咳嗽、咳痰,无畏寒、寒战,无四肢抽搐,无腹痛、腹泻等,但自觉头晕乏力、四肢酸痛。起病初期,患者在当地卫生院输液治疗(具体治疗不详),但病情未见好转,后转至当地某医院,拟诊为:肺部感染、慢阻肺病急性加重,治疗予以退热、抗感染、抑酸护胃、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处理。经治疗后,患者病情无明显好转,仍有反复发热,余症状同前。2018年7月4日,患者来到我院急诊科就诊。起病以来,患者精神饮食较差,二便正常,体重无明显改变。

再看既往史,该患者既往体健,无基础疾病病史。患者自诉生于醴陵地区,久居本地,爱好钓鱼,但否认血吸虫疫水接触史,另有吸烟史40余年,每天约吸烟20支。否认饮酒史,否认毒物接触史。家族史无特殊。

思考题:此时很多人大概能想到反复发热可能有肺部感染,慢阻肺病急性加重,因其吸烟史长,且量大,但为何对症处理无效呢?应该完善哪些检查?

患者入院后立即进行体格检查和检验检查,情况如下:

体温:39.7℃,脉搏:92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11/58mmHg,急性面容,神志清楚,精神尚可,自动体位,查体合作,问答切题。胸廓无畸形,双侧呼吸动度对称,语颤无增强,双肺叩诊清音,双肺呼吸音粗,双下肺可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无胸膜摩擦音。心腹、神经系统查体无异常。双下肢无水肿,无杵状指。

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血气分析示(入院时)PH 7.52 PCO2 22.6mmHg PO2 61.4mmHg K 3.4mmol/l NA 131mmol/L CL- 109mmol/l(未吸氧时)综合考虑为呼吸性碱中毒;血常规:白细胞计数8.00×10^9/L,血红蛋白129g/l,血小板计数73×10^9/L,中性粒细胞比值87.90%;凝血功能:纤维蛋白降解产物39.16ug/mL↑,国际标准化比值1.23↑,凝血酶原时间百分活性度65.20%,抗凝血酶III活性测定68.70%,D-二聚体12.00mg/L FEU;肝功能:丙转氨酶50.1u/l,谷草转氨酶55.8u/l,总蛋白50.0g/l,白蛋白27.8g/l;肾功能:尿素2.75mmol/l,尿酸114.1umol/l,乳酸脱氢酶449.6u/l;电解质:钠135.8mmol/l,钙1.88mmol/l,磷0.53mmol/l↓,乳酸2.35mmol/l;N末端脑钠肽:1548.81pg/ml↑;肌钙蛋白I:0.03ng/ml。

再看感染相关指标:血沉13mm/h,降钙素原1.24ng/ml;C反应蛋白90.80mg/l;G试验(-),GM试验(-);肺炎支原体(-),军团菌抗体(-),HIV TP(-);结核斑点试验(-),结核T细胞试验(-);痰革兰氏染色发现革兰氏阳性球菌、革兰氏阴性双球菌,痰涂片:镜检真菌未见真菌,镜检红细胞4 /HP,镜检白细胞2-8/HP;肝炎全套(-);外斐试验:阴性;病毒全套:单纯疱疹病毒I型抗体(HSV)IgG阳性;寄生虫全套:阴性;多次血培养均为阴性;痰培养:阴性;大小便培养:阴性;

免疫相关指标:ANA(-),抗ENA(-),ANCA(-);T细胞亚群:T淋巴细胞(CD3 )比例 67%,Ts淋巴细胞(CD8 )比例 41%,Th淋巴细胞(CD4 )比例 25%↓,Th细胞(CD4 )/Ts细胞(CD8 ) 0.60↓;

床旁心电图&彩超:心电图示:心房颤动, 快速心室率。心脏超声:二、三尖瓣返流(轻度),左室收缩功能测值正常范围。胸腔超声:双侧胸腔积液。血管超声:双下肢动脉硬化。

其他检查:癌胚抗原(-),非小细胞肺癌相关抗原(-),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从各项检查结果看,多次血培养、痰培养及大小便培养亦均为阴性,结合感染病原体相关检查情况,未能查出明显端倪。

胸部影像学显示双肺渗出病变有进展,说明什么?以双肺弥漫性病变查因切入能发现什么?

进行胸部影像学检查如下:

夜间发热的原因及治疗方法(呼吸困难急剧加重)(1)

夜间发热的原因及治疗方法(呼吸困难急剧加重)(2)

夜间发热的原因及治疗方法(呼吸困难急剧加重)(3)

图1-3:分别为2018年7月4日、7月6日、7月11日床旁胸片

第一张床旁胸片显示,双肺渗出,考虑感染,双侧少量胸腔积液;第二张为复查床旁胸片,显示双肺渗出病变较前增多;第三张为二次复查床旁胸片,显示双肺渗出进展,双侧胸腔积液较前增多。

夜间发热的原因及治疗方法(呼吸困难急剧加重)(4)

夜间发热的原因及治疗方法(呼吸困难急剧加重)(5)

图4:2018年7月12日肺部HRCT↑

从7月12日的肺部CT(图4)可见:患者双肺弥漫性间质性病变并感染,双侧胸腔中量积液,建议结合临床及治疗后复查。肺动脉CTA未见明显异常。

团队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分析:

1、症状:急性起病,发热7天

2、体征:双肺呼吸音粗,双下肺可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无胸膜摩擦音。

3、辅助检查:

1)肺部影像学:床旁胸片提示双肺渗出明显进展,肺部CT提示双肺弥漫性间质病变并感染;2)降钙素原1.24ng/ml↑;C反应蛋白90.80mg/l↑,明显增高。

总结该患者的病例特点,老年男性,既往无基础疾病,此次为急性起病,发热7天后呼吸困难日益加重,床旁胸片及肺部CT均提示双肺渗出病变明显进展。因此,本例以双肺弥漫性病变查因为切入点进行分析,其诊断思路路线图如下(图5):

夜间发热的原因及治疗方法(呼吸困难急剧加重)(6)

图5:临床分析路线图

我团队对该患者的分析如下:

1、感染性疾病

(1)播散性肺结核

支持点:临床可表现为发热,肺部CT可表现为弥漫性病变

不支持点:患者无结核中毒相关症状,实验室结核相关检查为阴性,肺部CT不是播散性肺结核常见的粟粒样结节样改变,不支持播散性肺结核感染的特点。

(2)侵袭性肺真菌病

支持点:临床可表现为发热,肺部CT可表现双肺多发弥漫性病变,抗生素治疗效果欠佳

不支持点:患者既往无基础病,无明显宿主因素,肺部CT未见真菌感染如霉菌等典型的晕轮征等,实验室检查真菌相关检查为阴性,不支持侵袭肺真菌病。

(3)肺孢子菌肺炎

支持点:临床可表现为发热、气促,肺部CT可表现双肺弥漫性病变

不支持点:患者无基础疾病,实验室检查无免疫缺陷、G实验阴性,病原学无相关阳性发现。

2、非感染性疾病

(1)肺泡蛋白沉积症

支持点:临床可表现为发热,气促,肺部CT可为双肺弥漫性病变;

不支持点:患者急性起病,病程短,呼吸困难急剧加重,肺部CT未见「地图样」改变的典型征象。

(2)风湿免疫相关疾病

支持点:临床可表现为发热、气促,肺部CT可表现为双肺弥漫性病变;

不支持点:患者既往无关节肿痛等风湿免疫相关症状,实验室检查自身免疫抗体均为阴性,不支持风湿免疫相关继发的肺病变。

综上所述,患者急性起病,发热、呼吸困难,双肺弥漫性疾病,倾向于感染,虽然多次血培养、痰培养、大小便培养均为阴性,但仍不能排除特殊病原体感染。

反复追问患者家属病史有新发现……左小腿内侧一块焦痂引注意,虽已有明确方向但病情进展迅猛,未能挽回患者生命实属遗憾

鉴于以上考虑,我们反复地追问患者家属病史,了解到该患者平素尤其喜好野钓,在此次发病前不久有曾有过外出野钓史,但患者被虫叮咬的情况并不清楚。这个情况的掌握意义重大,我们立即对患者进行了仔细查体,发现患者的左侧小腿有一个典型焦痂样皮疹(图6A)。

夜间发热的原因及治疗方法(呼吸困难急剧加重)(7)

图6A:左小腿内侧焦痂

夜间发热的原因及治疗方法(呼吸困难急剧加重)(8)

图6B:皮损皮肤病理

取此处皮损皮肤病理见(图6B),发现浅表溃疡伴大量坏死组织覆盖,真皮内血管周围可见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

目前,对患者的抗感染治疗效果不理想,外送(外周血标本)感染病原高通量基因检测结果提示,可见鲍曼不动杆菌(图7A) 恙虫病东方体DNA序列(图7B)。

夜间发热的原因及治疗方法(呼吸困难急剧加重)(9)

夜间发热的原因及治疗方法(呼吸困难急剧加重)(10)

图7A(上):(外周血)鲍曼不动杆菌覆盖;图7B(下):(外周血)恙虫病东方体覆盖

此时,患者仍有反复发热,体温无明显改善,我们加用多西环素(0.1g po Bid) 替加环素(50mg ivgtt Q12h) 利奈唑胺(600mg ivgt Q12h)加强抗感染治疗。但患者仍然持续高热。两次痰培养均为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段尿培养、大便培养、肺泡灌洗液GM试验、抗酸染色阴性。

此后,患者呼吸困难明显加重,氧合指数持续下降使用无创呼吸机后血氧仍难维持,经口气管插管行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并多日行俯卧位通气治疗但仍无法纠正缺氧,SpO2:65%(P-CMV 机控呼吸 15次/分,PSV 16,PEEP 9cmH2O,氧浓度100%)。与家属充分沟通患者目前病情危重,家属表示理解同时要求放弃治疗办理出院,出院回家后患者死亡。

这是一例遗憾且可惜的病例,患者最后诊断为恙虫病合并ARDS脓毒血症,重症肺炎,I型呼吸衰竭。诊断依据如下:

1、患者喜欢野外垂钓,虽无法准确回忆,但其有蚊虫叮咬史可能性极大;

2、虽该外斐试验、寄生虫检查结果回报均为阴性,但后期发现其腘窝下有疑似恙虫病典型焦痂样皮损,是恙虫病的典型皮损;

3、外周血检查出恙虫病东方体DNA序列。

经验与体会

1、恙虫病的流行多见于夏秋季节,以6-10月份发病率最高,且多数病常出现于下雨后1-2周。但不同地区流行季节尚有差别,如温带地区本病多见于夏季,而热带地区则多见于雨季[1 2]。恙虫病通过恙螨叮咬人体来传播且恙螨幼虫多生活于草地、灌木丛等低矮植物群落中,因此经常在野外活动的人如农民、牧民、户外旅游者、野外作训部队等容易受到恙螨的侵袭,是该病的高危人群[3-8]。本病例为农民,后追问其家属发现患者日常生活中喜好野钓,此次起病前一周左右有外出野外垂钓史。

2、恙虫病继发ARDS的机制:恙虫病立克次体感染人体后,产生的立克次体毒素可导致血管炎及血管周围炎,进而导致器官功能损害,甚至发生 MODS,MODS 是恙虫病重症化和死亡的原因[9 10]。病患多有野外作业史,潜伏期一般为 10 ~ 14 天。此外立克次体被吞噬细胞分解后的降解物作为一种变应原, 可引起机体超敏反应而导致多脏器损害,严重者可发生多脏器功能障碍、死亡[11 12]。最常见的受损器官为肺,严重肺损害主要表现为 ARDS 或 ALI,文献报道ARDS 或 ALI发生率在死亡组比例高于存活组,是恙虫病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13-15]。恙虫病感染诱发ARDS的病例国外有病例报道,其中大多数来自亚洲国家[16 17]。本例患者外周血检测出恙虫病DNA序列为发病的第21天,已经位于疾病发展的晚期,治疗干预时间较晚也是预后差的原因之一。

3、对于原因不明的发热患者,仔细询问病史十分重要,在6-10月的夏秋季节,注意询问有无野钓、野外露营、蚊虫叮咬等病史;

4、发热,急性呼吸衰竭,抗生素治疗效果欠佳,需要严密观察临床症状和体征变化,结合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必要时完善感染病原高通量基因检测,及时明确病因,避免延误诊断及治疗。

参考文献

[1] Aung AK Spelman DW Murray RJ et al. Rickettsial Infections in Southeast Asia: Implications for Local Populace and Febrile Returned Travelers[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 and hygiene 2014 91( 3) : 451-60.

[2] Jensenius M Fournier PE Raoult D. Rickettsioses and the international traveler[J] .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04 39( 10) : 1493-9.

[3] 吴义城,李青华,张文义,李申龙. 恙虫病流行特征及危险因素研究进展,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5,26(2):70-74

[4] Badenhorst D Tatard C Suputtamongkol Y et al. Host cell /Orientia tsutsugamushi interactions: evolution and expression of syndecan-4 in Asian rodents ( Rodentia, Muridae)[J] . Infection genetics and evolution 2012 12( 5) : 1136-1146.
[5] Basnyat B Belbase RH Zimmerman MD et al. Clinical features of scrub typhus[J] .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06 42( 10) : 1505-6 .

[6] Unsworth NB Stenos J Graves SR et al. Flinders Island spotted fever rickettsioses caused by "marmionii" strain of Rickettsia honei 2007 13(4): 566-576.

[7] Parola PMiller RS McDaniel P et al. Emerging rickettsioses of the Thai-Myanmar border[J] .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2003,9( 5) : 592-595.

[8] 张萌, 王显军, 赵仲堂 . 中国恙虫病流行态势及预防控制[J] .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1,32( 4) : 419-423

[9] WANG C C LIU S F LIU J W et al.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in scrub typhus[J]. Am J Trop Med Hyg 2007 76(6):1148-1152.

[10] KIM D M KIM S W CHOI S H et al.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fndings associated with severe scrub typhus[J]. BMC Infect Dis 2010 10(1): 108.

[11] KIM D M KIM S W CHOI S H et al.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findings associated with severe scrub typhus[J]. BMC Infect Dis 2010 10(1): 108.

[12] LIANG X J HUANG S M LI J P et al. Hepatic impairment induced by scrub typhus is associated with new onset of renal dysfunction[J]. Clin Lab 2014 60(1): 63-68.

[13] 刘航,王福诩. 恙虫病并肺部损害 235 例分析[J] .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 22) : 5427.

[14] 张国丽,苏慧勇,杨磊. 恙虫病并发多脏器损害 87 例临床分析[J] . 临床荟萃,2014,29( 6) : 713 - 715.

[15] ASTRUP E JANARDHANAN J OTTERDAL K et al. Cytokine network in scrub typhus: high levels of interleukin-8 are associated with disease severity and mortality[J]. PLoS Negl Trop Dis 2014 8(2): e2648.

[16] Ogawa M Hagiwara T Kishimoto T et al. Scrub typhus in Japan: epidemiology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cases reported in 1998[J] .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 and hygiene 2002,67( 2) : 162-165.

[17] Noh M Lee Y Chu C et al. Are there spatial and temporal correlations in the incidence distribution of scrub typhus in Korea? [J] . Osong public health and research perspectives 2013 4(1) : 39-44.

作者介绍

夜间发热的原因及治疗方法(呼吸困难急剧加重)(11)

罗红

教授,一级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危重症亚专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危重症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危重症医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肺康复专委会常委兼ICU肺康复学组副组长;湖南省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会长;湖南省医学会呼吸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夜间发热的原因及治疗方法(呼吸困难急剧加重)(12)

宋敏

医学博士,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副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NTM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医学会结核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湖南省间质性肺疾病联盟秘书,湖南省慢阻肺联盟委员,省级住院医师培训导师、美国心脏协会(AHA)认证BLS导师、Harvey心肺疾病电子教学系统导师。研究方向:间质性肺疾病发病机制及诊治,呼吸危重症免疫评估及监测。

* 文章仅供医疗卫生相关从业者阅读参考

本文完

采写编辑:冬雪凝;责编:Jerry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