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高管离职人数已达数百人(高管入职10天便离职)
房企高管离职人数已达数百人(高管入职10天便离职)三迪高管离职风暴01是什么让人选择在这个时候离职?甚至不惜顶着没过试用期的头衔。三迪这是怎么了?高管大量流失的背后,暗藏了怎样的玄机?
近日,地产君独家获悉,中国三迪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迪)高管流失极其严重。
先是集团投资副总裁、财务助理总裁闪电离职,紧接着集团大运营副总裁离职。
据悉,今年3月以来,多位高管试用期离职,甚至有人入职10天就离职!
按爆料人的话就是:“高管流失如流水,更别说中低层员工离职,早已屡见不鲜。”
是什么让人选择在这个时候离职?甚至不惜顶着没过试用期的头衔。
三迪这是怎么了?高管大量流失的背后,暗藏了怎样的玄机?
01
三迪高管离职风暴
据爆料人称,自今年三月份以来,三迪大量高管离职。
以下是部分离职高管,注意看入职时间。
原江苏区域总3月2日入职,当月离职,据说只干了10天;
原财务助理总裁3月2日入职,4月份离职,未过试用期;
原投资副总裁兼东南区域总裁3月17日入职,4月份离职,未过试用期;
原研发设计中心副总经理4月17日入职,当月离职,只干了10天;
还有大运营副总裁、法务负责人4月份离职......
三迪的试用期是六个月,有的高管在试用期期间便走人,甚至有的只干了10天,时间短暂,且没过试用期的名声并不好听,原因到底为何?
据爆料人称,高管大量离职有两个原因:
其一,老板不放权
这是高管离职的最大原因。
“郭老板是管理很细致的人,多数事情都要自己决策,这就导致了高管没有施展的空间。并且郭老板在每个核心部门都有亲信,高管受限制程度更大了。”
表面上授权空间很大,实际上执行起来却不是这么回事,权利、责任、义务完全不对称。
当老板的意见向左,而你的意见向右时,结果就是:听老板的。
久而久之,高层心里有落差,不免郁郁不得志,离开也是早晚的事。
郭老板想让高管层什么都管,又不放心人家管,还安插“心腹”,过分了。
其二,内部派系多,斗争严重
公司派系多,斗争不断。这就导致公司员工不团结,内部氛围低沉,员工怨声载道,人力沟通也不及时,安抚不到位。
据爆料人称,大部分离职的岗位目前无人接替工作,公司内部有些混乱。
郭老板对此况竟还“无动于衷”,真是“佛系”。不禁让我们对郭老板、对三迪很是好奇,这到底是家什么样的公司?现在又怎么样了?
02
昔日地产“黑马”,还能否跟上步伐?
1、传奇掌门人郭加迪
郭老板名叫郭加迪,出生于福建莆田忠门的一个普通家庭。
在当时,走出“靠海捕不到鱼、有地种不出东西”的忠门,成为多数忠门人寻求发展的唯一出路,郭加迪也不例外。
图片:郭加迪(中)
1983年,年仅23岁的郭加迪带上6000美金,勇闯匈牙利,据说郭老板当时只懂6句英语。
虽说言语不通,但经商之道却是相通的。
通过市场调查,郭加迪发现匈牙利对中国服装和工艺品有很大的需求量,特别是国内鞋子的价格跟匈牙利本土更有10倍的价差。
就这样,郭加迪开启了商品贸易之旅。四年时间,郭加迪就将市场扩张到整个东欧。
郭加迪是第一个从事国际商品贸易的莆田人,从其间完成了最初的资本积累。
1994年,郭加迪回到家乡,投资6000多万,创建了郭氏(福建)鞋业有限公司,成功打造出Sandic,年销量一度达到5亿美元。
2、三迪20年地产起落
在莆田,企业多以家族为单位。一旦有商机便会以“传帮带”的形式带着亲戚朋友一起做,一个人带一家人,一家人带一族人。
郭加迪在国际贸易中大获成功后,将父亲郭德海、大哥郭启迪、二哥郭维迪、妹夫等召集在一起,将公司不断扩大。
经商多年,郭加迪有自己的生意经,他一直认为“有了闲钱买地”。
事实上,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他就开始涉及地产行业。1998年,郭加迪成立莆田三迪山庄置业有限公司,步入房地产领域。
此后,福州高佳成立,其试水成功后,三兄弟联合掌控的三迪应运而生,这也解释了“三迪”这个名称的由来。
虽是三兄弟联合掌控,但主心骨还是郭加迪。这大概也是郭老板不放权的原因之一吧,毕竟权利掌握得习惯了,放开还真不放心。
2013年,三迪在香港成功上市。
承接了郭氏集团的资源,三迪开启了全国化发展路线,先后在上海、西安、福州等十多个城市,累计打造60多个项目,产品覆盖高端住宅、酒店、甲级写字楼、商业综合体、康养旅游等诸多业态。
图片来源:中国三迪官网
公开资料显示,2010年前后,三迪也曾以“黑马”姿态开发多个项目。
如莆田的别墅“三迪山庄”、福州的“三迪·枫丹白鹭”、西安的法式住宅“三迪香颂枫丹”、还有上海的“三迪·曼哈顿”等,也曾风光无限。
但目前为止,郭氏的地产版图并未外延,仍是福建、陕西、上海、吉林这几个区域。
2019年年报中,三迪(00910)实现总收入19.4亿元人民币,营收暴增431.9%,报告称此乃主要由于物业收入增加所致。
虽然增速第一位,但小型房企基数较小,增速并不难,难的是规模与营收并存。
但2019年房企销售榜TOP200中,没有三迪的身影。最后一名广西中鼎销售额是71.3亿元(全口径金额),三迪的19.4亿元与之还相差甚远。
而在香港上市的14家闽系房企中,三迪排名第13位,仅高于福晟国际。世茂以1115.17亿元的营收遥遥领先于其它13家闽系房企,占总营收近三成。
尴尬的是负面新闻缠身的福晟后来被世茂收购......
如今三迪高管大量流失,企业体量又小,是得谨慎行事了。
年报还显示,三迪拥有总建筑面积约240.8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其中约213.5万平方米归属于公司拥有人。
图片来源:中国三迪年报
而与三迪同期成立的闽系房企——宝龙地产,土储面积是2972.9万平方米,三迪被远远甩在后面,影子都看不到。
在土地储备方面不甚理想,三迪销售增长的背后是要面临没房卖的风险?
三迪也曾以“黑马”姿态驰骋地产市场,但在黄金时期却因龟速扩张被远远甩在身后,它还能突出重围吗?
像三迪这样“起个大早,赶个晚集”的房企,还有不少。当稳健不再是优势,如何活才是最大的难题。
如此规模的小型房企们,又会面临怎样的挑战?
03
小房企之困
小房企生存现状:拿地、规模与生存之困。
房地产16万亿规模,融创中国董事长孙宏斌曾表示,TOP5的房企,在行业的份额已经达到18%,预计5年内,TOP5房企的份额,能占到30%。
小房企在夹缝中求生,举步维艰。
1、高周转难
房地产本质,是金融。资本趋利,行业进入高周转的道路。
碧桂园曾说:高周转的本质上是资金的高周转率。
提高资金周转速度,提升资金配置效率,发挥货币乘数效应,捍卫现金流红线。这就是高周转的秘密。
为获得更充足的钱粮,房企们不仅要在市场上抢份额,还要同时着力在资本市场“抢钱”,“现金流”已成为横在房企规模与野心上不可跨越的“劫数”。
但对于小型房企而言,缺钱,自是难以与大型房企抗衡。
2、拿地难
拿地很重要,小型房企为何不拿地呢?
思考这个问题之前,先回答一个问题:清华北大好,怎么不上呢?难道是因为不想?
小房企不是不想拿,而是没钱拿。
大中房企凭借规模和资金优势,横扫土地市场。相比之下,小型房企的拿地竞争力微乎其微。
3、融资难
房企在资金端大多处于紧绷状态,特别是境内外融资渠道都遭遇极度收紧。
普通小型房企,受负债率及信用评级影响,融资成本普遍飞速上涨。
碧桂园、融创等大型房企融资成本不超7%,而小型房企融资成本大部分超过10%甚至15%。
最惨的是,融资门槛提升将一大批小型房企拒之门外,也就是说:不是融资成本高,而是根本借不到。
小型房企受制于两座大山:一个是日趋收紧的融资渠道,一个是日渐走高的融资成本。其成长空间及市场份额,进一步被挤压。
结 语
强者恒强,是商业的规则。
大房企通过高周转、标准化、优选地、快回款、保现金、再拿地,可以在一定程度熨平周期,小房企无法企及其跨周期运作能力,导致小型房企缺乏“造城能力”。
资本本是无情物,小型房企的路注定不好走。
眼下的挑战是,如何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