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受到了谁的影响(颜公辰和郭沫若争论始末)
郭沫若受到了谁的影响(颜公辰和郭沫若争论始末)颜公辰的父亲颜復初曾是光绪年间江西盐运史,他为人正直、清廉,难以容忍官.场的虚伪、逢迎、倾轧的风气,在位没多久就辞官。辞官后定居上海投资实业,与外国人合资开办了沙利文饼干厂、顺泰商行等。颜宗仪墨宝颜公辰原名颜文亮(1913-1991),出生在浙江海盐南塘街天打桥堍颜家大院内。颜家是名门望族,绵延的历史传承中出过不少文化名人,颜嗣荣画的“古海盐胜迹十二景”,展现了500多年前,古代先民的生活习俗和人文景观。古海盐十二景中的“文溪寻幽”颜家祖上有多人为官,颜宗仪是咸丰三年(1853)进士,翰林学士,国史总纂,咸丰九年(1859)朝考第一名;祖父颜仲和是丹徒县县令。
海盐名人系列之二1930年代的颜公辰(后排左一)
1940年代,颜公辰和郭沫若为了中医废除和保留的问题,展开了一场公开争论。当时的郭沫若不仅是国民政府要员,还是大诗人、文学家、书法家,社会活动家等头衔集于一身的知名人士。颜公辰30岁出头,从未公开露过脸,是位名不见经传的小郎中。显然是一场身份、地位悬殊的争论。颜公辰为何敢自不量力,据理力争?他的底气来源于:“中医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文化精髓。老祖宗留下来的遗产,不能随便放弃”。
这场辩论的过程和结果暂且搁置一下,先来说说颜公辰。
1980年代的颜公辰夫妇
颜公辰简介颜公辰原名颜文亮(1913-1991),出生在浙江海盐南塘街天打桥堍颜家大院内。颜家是名门望族,绵延的历史传承中出过不少文化名人,颜嗣荣画的“古海盐胜迹十二景”,展现了500多年前,古代先民的生活习俗和人文景观。
古海盐十二景中的“文溪寻幽”
颜家祖上有多人为官,颜宗仪是咸丰三年(1853)进士,翰林学士,国史总纂,咸丰九年(1859)朝考第一名;祖父颜仲和是丹徒县县令。
颜宗仪墨宝
颜公辰的父亲颜復初曾是光绪年间江西盐运史,他为人正直、清廉,难以容忍官.场的虚伪、逢迎、倾轧的风气,在位没多久就辞官。辞官后定居上海投资实业,与外国人合资开办了沙利文饼干厂、顺泰商行等。
颜復初
颜公辰有两个哥哥,大哥颜文禄留学普罗旺斯大学,毕业后回上海经商,二哥颜文硕毕业于南京国立中.央大学,是位知名大律师。
颜仲仪的二品头衔, 殿试(献赋)第一等印(摘于颜氏古印谱)
颜公辰出生在官宦世家 又有商人、知识分子浓郁的家庭氛围。特别是父亲看不惯官.场混浊而激流勇退,和那些削尖脑袋往官.场里钻的人相比,更显刚直正气。颜公辰在这种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从小就养成了明辨是非 爱憎分明的性格和勤奋好学的习惯。
刻有颜復初的笔筒
1937年,颜公辰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 毕业后在上海行医。抗战爆发,大批国土沦陷,为躲避日军蹂躏,经中国医学院叶潜南院长介绍,绕道河内去了昆明,在云南国医学院任教授、副院长、《云南国医周刊》副主编,兼任云南省中国银行行医。翌年3月 受聘北平《砥柱》杂志撰述主任。
1920年代的颜公辰
颜公辰知识面很广,1933年著《速成国语文法》(上海中华书局出版);1953年,撰写《海盐县药用植物调查报告》,翌年5月,在嘉兴地委召开的高.级知识分子座谈会上阐述,尔后嘉兴地委发文通报,组织全地区学习。1954年,被划为“漏划地主”,经过上诉,1956年平反并改为“自由职业”的成份; 1957年经叶潜南先生 推 荐 , 去 广 州 中 医 学 院 担 任 教 授 ;当年3月,被聘为中华全国技术普及协会医学组委员;1963年 他主编《中医眼科学讲义》在广东中医专门学校作为教材推广,是年,调往湖南省中医学院任教。
1947年《济世日报》颜公的聘书
“文革”开始,颜公辰又被当作“地主分子”而遣返海盐。在海盐遭受无数次揪斗、游街,颜家大院被各路“造反派”13次抄家。1978年,颜公辰平反昭雪,那年是67岁。落实政策后,古稀之年的他又返湖南省医学院任教。1986年,退休后返回海盐。
废除中医的历史背景中医在中国古老的大地上运用了数千年 事实证明了在治病、防病、保健、养生等方面十分有效。作为四大“国粹”之一的中医,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传统文化中富有独特内涵和深受人们欢迎的文化遗产。
颜公辰的行医执照
可是,从清朝末年起,废除中医的呼声不断,多次被政府禁止。光绪三十四年(1908)光绪皇帝病逝,“太医院”随即被废止,改设新医学馆。太医院的废除,象征了中医的合法地位被否认。民国元年(1912)10月,教育部公布了《大学令》,确立西方医学在中国的主体地位,预示中医或将被废除。1914年,国民政府教育总长汪大燮,作出 “废止中医,不用中药”的决定。1929年2月,余云岫以国民政府委员身份出席中.央卫生委员会议时,提出《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的议题,认为中医糟粕太多,缺乏科学依据,甚至是伪科学。余云岫还说:“旧医一日不除,民众思想一日不变,新医事业一日不上,卫生行政事业一日不能进展。为民族进化计,为民生改善计,不可不采取断然措施”。此议题由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会议通过。通过后遭到全国中医界强烈反对而未能付诸实施。上海中医药界人士为了庆祝此事,把每年3月17日定为“中国国医节”。
1940年代的颜公辰
1950年5月,余云岫参加第.一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再度提出废止中医方案,遭到与会者一致反对。
1950年代,卫生部副部长王斌提出,中医是封建医学,应随封建社会的消灭而消灭。还开设了中医进修学校,让中医学习西医,学习解剖学。这些做法受到毛主席批评,1953年,卫生部副部长兼党组书记贺诚与副部长王斌被撤职。1954年,毛主席说:“今后最重要的是首先要西医学习中医,而不是中医学西医。”毛主席一槌定音后,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废除中医”的呼声得以熄灭。
1957年广州中医学院聘书
颜公辰和郭沫若的争论1920年代起,一些曾留学海外的人士中,有不少人学过西医,而且都是学者、名人,他们接二连三地提出废除中医的倡导,郭沫若就是其中之一。1944年10月初,他在《新华日报》撰文提出:中医常用的草根、树皮、果仁、果壳等富含维他命,对于我们吃白米饭的人,尤其常吃脂肪油大的有钱人,倒是补充维他命的一个来源。中国大夫之所以能维持其信仰,就是有这种万应灵丹的效用。不吃药本来可以好的病,吃了些草根、树皮、果仁、果壳又增加了些维他命,同时还忌油荤,使肠胃减少了负担,那当然是很好的,因此中药也就显得特别有效,而中医大夫有的也就灵验非常……,然而说穿了,却只是那么一回事。人体本来是有自然抗病力的,些微的病症或外伤,自己就可以医好,无需仰仗医药。作为旧医学的中医应该放弃。郭沫若还提出了“中医科学化”的观点,还要“不化则已,化须彻底”。他认为:“首先是对中医大夫进行再教育,需学习全部的西医教程后方可行医。关于中医学,只能作为文献研究,与行医无关,不能用于临床指导。”
民国时期颜公辰行医证书
同时提出:“最要紧的是要多设科学化的近代医院,医师如国人不称职,不妨以重金聘外国学者。”
他还绝.对化地说:“中医和我没缘,我敢说一直到死,不会麻烦中国郎中的。”
郭沫若这篇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废除中医的坚定态度。文章发布后,医学界一片哗然,中医学界人士愤懑声不断,却没人站出来与其辩论。
1957年,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聘书
30多岁的颜公辰实在忍不下去,不顾自己的辈份,于当月13日晚提笔疾书,写了“读《中医科学化的拟议》后的讨论”,这篇一气呵成的文章于15日,发表在《新华日报》上。文中提出:医学在中国未必分中西,一部中国的内科学应该中西治疗并列起来,中医能治愈的病,何必要抛弃中药而采用西药呢?我平日临诊,大半用中药效果都很好。
颜公辰举了临床病例:“我在两年前认为中医治阿米巴痢疾无效,后来看到聂云台先生用中药苦楝子与阿魏制成丸剂,治愈阿米巴痢疾的报告,我不禁高兴起来,又照聂先生原方配制丸剂,治疗了几个阿米巴痢疾患者,均告痊愈。其中一位本身是西医,他为证实此丸的效用,特意由医院检验证明无阿米巴痢疾存在。这使我信心益坚。此丸不但对阿米巴痢疾有特.效,凡是普通由肠炎引起的赤白痢也能治愈。从这个例子可以知道中药还是有许多新效用没有发觉,正待我们去研究。
颜公辰的中医师证书
颜公辰还用发汗法加《伤寒论》中的抵挡汤加味,治愈了3位西医极难治疗的伤寒病的例子,理直气壮的提出:“我枉为死城里的伤寒鬼,向西医大声疾呼,中医治疗伤寒的方法,应该引起全世界极大的注意和研究,不要自私和褊狭,更不要把病误治。”
针对郭沫若“国医治好的病反正自己会好的病”的论点,颜公辰批驳说:“这样的话以前西医余云岫先生早说过了,这种观念对中医的认识太粗浅,太庸俗了。难道中医治好的病只是‘信仰’和‘维他命’的效果吗?西医治不好的病,中医不一定治不好,初期、二期的肺病,中医确能治愈,如陈果夫、西医张公让的肺病都是中药治愈的。”
颜公辰的行医执照
颜公辰又说:“要批评中医学术,先得自己研究它一个底细,下一番化验和临床的工夫,用科学来实践价值如何,不要褊狭地含混批评。”颜公辰认为,中药和古方,有很多单效,如石膏、青蒿有显著的退热作用;大黄、巴豆的确能通大便;麻黄、淡豆豉的发汗都有确切治疗作用;古方中像四逆汤的强心活血,功胜西医的盐水针;白虎汤的退高热兼治迷谵语等神经受热症状;十灰散能凉血止血;六味地黄丸治神经衰弱,都是有卓效。
颜公辰说,我希望郭先生不要不顾事实的主观,妄评中医,抹杀医学真理。我觉得放弃中医的研究,而只是不明究竟的态度说中医这不好,哪不好,是徒然无益的,更不是学者的态度。
颜公辰的行医许可证
颜公辰在文中提出:“中国医药,创始于神农岐黄,距今四千余年 渊源很久 这样悠久的时间积累传到现在,我当然承认有的失了时代的意义和价值,原始的希腊医学也是不科学的,这因为当时知识所限,无可厚非。但对于治疗广泛而丰富的中药以及古人传下来合理的治疗经验,我们正可以利用现代科学方法加以证验,发扬它的真理,不必一味地奴化、欧化,缺少了自创、自新、自立的精神。要知道中华民族存在到现在,在学术方面不是连一点根基也没有 不要太没自信和努力的勇气来创造我们的将来。
颜公辰的文章发表后,不但得到中医界同仁共鸣,连时任国民政府卫生署医政处处长俞松筠也公开表示赞同。中医界名人陈存仁、秦伯未、章次公等先后发表文章支持颜公辰的观点。
郭沫若看到舆论倒向颜公辰时,在当月底,又发表《复颜公辰》一文,声明自己“并无偏袒之念,也别无其他私图。”并重申“我对中医无信仰,对中药认为大有研究价值。”还提出颜公辰文中的治愈病例太少,必须例数多,方能得出断案,例数要愈多愈好 如仅一二例之治疗经验断案尚不宜早下。
颜公辰把和郭沫若争论的文章编辑成书
针对颜公辰提出 “要批评中医学术,先得自己研究它一个底细。”的观点,郭沫若表示“承教,有机会自当多多学习,多多研究以期对此问题有所贡献。”
此时郭沫若的语气显然已缓和。期间,中医界名人陈道隆、黄依仁等又落续撰文表示支持颜公辰,舆论上“反对忘祖背宗,捍卫国医”的呼声越来越高。
郭沫若在1945年3月19日,又在《新华日报》发文表示,改变了“中医只能治自己好的病”的观点,说“胡适先生的糖尿病被黄芪治好了。” “肾脏病,戈宝权先生曾患此病,服此中药而愈。”同时还承认:“对于这个问题,我自己要来讨论还不够格。我自己虽然学过几年的近代医学,但我并未继续钻研,而且已经抛弃了多年。至于对中国的旧式医学,我更没独到的研究。
书的内页
经过这次争论(讨论),郭沫若至少有以下几点进步,他原先认为中药只含些许维他命,只能治些自己会好的病,转变到中药确实能治病。他提出的“不经过西医学习,就一律终止中医行医。”进步到对那些“或则先精旧术而旁涉新医,或则先钻研新医而转研旧术,”对“学通中西”的医学家们表示敬意。郭沫若从居高临下对中医的指责,改变到承认自己学医不精,对中医无独到研究,要来参加讨论,实在还不够格。
经过颜公辰据理力争和中医界人士连续不断的呼声,郭沫若对中医学的认知也有了较大转变。他毕竟是位大师,在1949年编《沸羹集》时,把颜公辰批评他的文章作为附录收入文集中,保留了这段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料。颜公辰也把这次争论时发表的文章收编成书,在昆明出版,郭沫若还为其题写书名。
郭沫若为颜公辰出版的书题字
1959年 郭沫若四肢行动不便,在西医治疗无果的情况下,请了著名中医郑卓人治疗,服用桑枝酒3个月后痊愈。他写了一副“从民间来到民间去,结什么果种什么田”的对联赠予郑老以示谢意。
此时此刻,他早已把“至死决不麻烦中国郎中”的誓言抛到九霄云外。
1980年代末 颜公辰
这场80年前的争论早已盖棺论定。年轻的颜公辰,作为杏林中小辈,敢于挺身而出捍卫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彰显了他热爱中医和见势不趋,见威不惕的一贯性格。
下一篇 《颜公辰不幸的遭遇》注:文中照片由颜大鹄 颜大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