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000字(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

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000字(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作者简介:张灵甫仍在负隅顽抗,战士们向洞中射出一排排愤怒的子弹。"张灵甫,出来!"山洞里除去枪声和战士们怒吼的回音之外,没有别的声音。当战士们冲进山洞时,发现狂妄骄横、不可一世的张灵甫亦已毙命。国民党王牌七十四师终于全军覆没,我军夺取了孟良崮战役的最后胜利。孟良崮的主峰上扬起了我军胜利的旗帜。蒋介石为了在华东战场上挽回败局,飞抵济南,亲自督战,又命令他的王牌军七十四师,回苏北长驱直入山东境内,企图以它为核心摆成龟形阵势,在孟良崮一带与我华东野战军进行决站。我华东野站军决定对单兵冒进的七十四师进行包围,坚决消灭它以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七十四师是蒋介石手下的特等精锐部队,师长张灵甫号称"常胜将军"。此人凭借与蒋介石的亲密关系,加上装备精良,因此骄横异常。他并未意识到自己眼下的危机。仍然以孟良崮一带为据守中心,通过"中间开花"的形式,让其他部队配合

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000字(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1)

内容介绍:

1946年深秋,国民党王牌军整编第七十四师开始向华东解放区疯狂进攻,我人民解放军沈振新所部一个军奋起抗击,杀退了敌人。面对敌人第二次更加猛烈的进攻,经过一番苦战,涟水终于失守。我军被迫撤退,北上山东,实行战略转移。涟水战役失败后,我军指战员思想一度处于愤怒和压抑的状态。军长沈振新的心情和战士们一样沉重,以致坐卧不安,懊恼异常。这位英勇善战的将领渴望带领自己的部队有朝一日与七十四师再度交手,一决雌雄。

沈振新带领部队进入山东北部休整待命。大家总结经验教训,统一思想认识,以求进一步增强战斗力。经过一段时间的整训,部队战斗情绪重又进入昂扬奋发的状态。这时,蒋介石也下定了最后的决心,发动了全国攻势,妄图以优势兵力,将我华东战场三十万大军逼至山东沂蒙山区,以求最后决战。在敌军南北夹击的形势下,我华东野战军司令部经过缜密布置,决心分批吃掉敌人,以求打开缺口,粉碎敌人合围的计划。我军战略反攻的目标首先确定在对以莱芜为中心的国民党军队的包围上。沈振新奉命率部参战,战士们冒着严寒,踏着高低不平的山路,经过急行军,准时到达莱芜城北吐丝口附近地区,与友邻部队一起完成了对敌李仙洲部五万余人的包围。

莱芜战役打响了。我军在三十里长的战线上发起进攻。沈振新部迅速攻占吐丝口外围阵地。但敌人凭借坚固的地堡攻势和精良的武器装置,仍在负隅顽抗,与我军不断纠缠,双方一度处于僵持状态。在这关键时刻,沈振新根据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的指示,把作为预备队的刘胜、陈坚的"老虎团"调往前沿,组成一支突击队,越过敌前沿,冲破火力网,插入吐丝口心腹地区。"老虎团"指战员奋不顾身地继续向前突进,很快冲破最后防线,攻占敌军师指挥所。敌师长何莽见大势已去,仓惶化装出逃,被我战士发现生擒活捉。吐丝口失守,迫使龟缩在莱芜城中的李仙洲率部突围。但在进入我军伏击圈后,终于走投无路,司令官李仙洲也被活捉。莱芜战役在不到三天时间内就取得了胜利,歼敌五万六千余人,从而瓦解了国民党军队对我军的进逼围攻。

蒋介石为了在华东战场上挽回败局,飞抵济南,亲自督战,又命令他的王牌军七十四师,回苏北长驱直入山东境内,企图以它为核心摆成龟形阵势,在孟良崮一带与我华东野战军进行决站。我华东野站军决定对单兵冒进的七十四师进行包围,坚决消灭它以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七十四师是蒋介石手下的特等精锐部队,师长张灵甫号称"常胜将军"。此人凭借与蒋介石的亲密关系,加上装备精良,因此骄横异常。他并未意识到自己眼下的危机。仍然以孟良崮一带为据守中心,通过"中间开花"的形式,让其他部队配合歼灭我华东主力部队。与此同时,我军沈振新部接到命令,从鲁南星夜兼程赶往沂蒙山区参加会战。全体指战员斗志昂扬,为报涟水失败之仇,欲与七十四师一比高下。

孟良崮战役开始后,在副军长梁波直接指挥下的刘胜、陈坚"老虎团"歼灭了七十四师一个辎重连,又抢占了垛庄与孟良崮之间的一个重要高地,堵住了敌人逃生的最后一个缺口。他们与友邻部队组成的一个坚强的包围圈对敌人形成了最严重的威胁。这时,被我军放回的敌营长孙小甫回部队劝降,七十四师的侧翼八十三师又失掉了万泉山阵地。这一切使张灵甫大为恼怒,于是调动大批飞机,对围攻的解放军阵地狂轰滥炸,以图报复。

包围七十四师的口袋进一步收缩,战斗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军长沈振新亲临前线指挥战斗,刘胜、陈坚的总部队首先攻上了山腰,敌军仍在顽抗。我军发扬了大无畏的战斗精神,前仆后继,拼命向前。团长刘胜在激战中壮烈牺牲,更加激起了战士们的情绪,奋不顾身攻占了孟良崮最主要阵地玉皇顶。我军以一部坚守玉皇顶阵地,以有利地形对付前来增援的敌人,同时又派出一支精干的队伍,从绝壁悬崖上踏出一条路来,直捣敌人的指挥机关。战斗进入到最后阶段,孟良崮山头的敌人还在作垂死挣扎。"攻上去!"军长一声令下,绿色信号弹射向空中,我军像离统之箭冲向敌人的阵地。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战,山上大部分敌人被消灭,最后仅剩下张灵甫盘据的山洞。我军一支小分队在杨军带领下出奇制胜,机智勇敢地接近了敌人的巢穴,与洞外及洞里的敌人展开了血肉的拼杀。

张灵甫仍在负隅顽抗,战士们向洞中射出一排排愤怒的子弹。"张灵甫,出来!"山洞里除去枪声和战士们怒吼的回音之外,没有别的声音。当战士们冲进山洞时,发现狂妄骄横、不可一世的张灵甫亦已毙命。国民党王牌七十四师终于全军覆没,我军夺取了孟良崮战役的最后胜利。孟良崮的主峰上扬起了我军胜利的旗帜。

作者简介:

吴强(1910-1990) 原名李大同,江苏涟水县高沟镇人。其兄汪海清为著名画家。
1933年在上海参加左翼作家联盟,抗战爆发后投笔从戎,1938年参加新四军,1939年参加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期间参加莱芜、淮海等著名战役。解放后,历任华东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1952年后在上海工作,曾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上海分会副主席,上海小说家联谊会会长等职。1990年去世,享年80岁。

少年时的吴强就常以文学自娱,对《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三侠五义》等书籍爱不释手。每天晚上,伙伴们总是缠着他讲“孙悟空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等故事,他讲得绘声绘色,乐得小伙伴们手舞足蹈。读中学时,他已开始了文学创作。在淮安中学,他写下了“楚城有客不胜愁,点点杨花扑小楼。梦里潺潺慈母泪,小船迷水下扬州”的诗句,还和同学们凑钱从上海邮购《阿Q正传》、《灭亡》、《反正前后》等书籍传阅,创办油印刊物《狂风》,发表他和同学写的诗歌、散文和时事评论,但《狂风》只办了两期,就被国民党淮安县党部查封。后来,他将自己写的《王正廷的禁烟政策》等文章寄给章乃器主编的《新评论》,被陆续发表在上海正风中学,吴强成了蒲风主持的“新诗歌会”和叶紫、陈企霞主持的“无名文艺社”成员。

1933年2月,他参加了党领导下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任沪西正风中学小组组长。从此开始了他的革命文学生涯。1935年9月,吴强在陈望道主办的《太白》杂志发表短篇小说处女作《电报杆》,同年以短篇小说《苦脸》获《大晚报》征文奖。

就读于河南大学期间,家里不再给他寄钱,父亲对“纰漏筒子”的儿子大伤脑筋,不再指望他光耀门庭。吴强兼任了一家小学的校长和《河南晚报》副刊编辑,以资生活所需。他以吴蔷、叶如桐等笔名在上海《大公报》和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上频频发表了反映抗日战争生活的短篇小说《激流下》、散文《夜行》等。1937年,吴强与王阑西、姚雪垠一起创办抗日救亡刊物《风雨周刊》。从而把自己的文学生涯与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建设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抗日战争爆发后,吴强投笔从戎。1938年8月15日,他在皖南泾县云岭村参加了新四军,第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新四军政治部宣教部干事、科长,苏中第二分区政治部敌工部副部长。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吴强在党的领导下,一面用手中的枪对敌英勇作战,同时用手中的笔反映部队和根据地的火热生活,写下了独幕剧《一条战线》、《激变》、《皖南一家》等十多部作品,创作了《叶家集》、《小马投军》等中短篇小说。

从事文学创作五十余年,著有长篇小说《红日》、《堡垒》(上部)、散文集《心潮集》、中短篇小说集《他高高举起雪亮的小马枪》、《养马的人》、《大战孟良崮》等,其代表作为长篇小说《红日》,于1957年出版,对中国当代军事文学创作产生重大影响。吴强的小说以描写战争生活,表现战争史实见长,善于在激烈的敌我斗争和性格冲突中塑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画面宏伟开阔,富阳刚之美,结构紧凑,语言朴实明快。

《红日》是一部具有史诗性的长篇小说。它取材于解放战争初期,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在山东战场粉碎敌人重点进攻的历史事实,以我军军长沈振新率领的一支英雄部队为主线,从1946年第二次涟水战役我军失利写起,到最后全歼国民党王牌军七十四师,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战争画卷。小说通过半年多的山东战场形势的变化,高屋建瓴地对三大战役做了艺术的描绘,真实地再现了解放战争初期我军由弱到强,由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历史转折,歌颂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和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红日》的突出成就,是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血肉丰满的艺术典型。在我军将士的英雄群像中,军长沈振新和副军长梁波是两个引人注目的人物。沈振新是从长征中锻炼出来的我军高级指挥员,小说通过对他在几个主要战役中的军事指挥活动的勾勒,鲜明地表现他的思想性格。作为指挥员,他坚定勇敢,沉着冷静,作为战斗队伍中的普通一员,他与战士一样有着丰富的感情,曾为失败而痛苦焦虑,为胜利而喜悦欢欣。作者既表现他作为军长的原则性和刚毅严肃的气质,又多侧面地描绘他普通人的细腻、丰富的感情,将一个可亲可敬的军级指挥员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副军长梁波性格开朗乐观、幽默风趣,他指挥战斗,教育部属,甚至连谈情说爱,也处处显示出军事家兼政治家的风度。应当说,沈振新和梁波这两个指挥员形象的塑造,为当代文学英雄人物画廊增添了新的光彩。

小说对团长刘胜、连长石东根形象的塑造也是相当成功的。和所有的英雄人物一样,在他们身上不乏英雄的壮举:刘胜披坚执锐,力挽狂澜,在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活捉张灵甫;石东根冲锋陷阵,奋勇杀敌,在枪林弹雨中坚守阵地,他们不愧是惊天动地的英雄。但是,作为农民出身的中下层指挥员,小生产者的狭隘思想也伴随着朴素的阶级感情。作者不仅能够真实地暴露他们身上的缺点,而且着力地反映他们逐步克服缺点,不断前进的过程,因此,更使人感到亲切可信。

除此之外,小说还出色地刻画了敌军将领的真实形象。作者摒弃公式化、脸谱化的简单手法,不仅写出他们残暴凶恶的真相,而且将犀利的笔锋伸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揭示出他们色厉内荏的本质。何莽的凶残奸诈,李仙洲的老谋深算,尤其是张灵甫的骄横狂妄,都刻画得栩栩如生。通过这些反面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揭示出他们必然失败的命运。

在艺术表现上,《红日》也有着鲜明的特色。

首先,作者注意在广阔的画面上选择描绘的重点。作品以解放战争初期我军由防御转入进攻为时代背景,以山东战场为描写对象,描写了整个战役的宏伟场面,又突出了孟良崮关键性的决战;既总体展示英雄铁军的全貌,又具体描写师、团、连、班的战斗生活;既整体地表现战局的战略的布置,又表现不同战役的战术特色,从而收到了宏观而不空泛,具体但不狭小的艺术效果。

其次,小说人物众多,事件复杂,场面多变,但结构严密完整,情节发展富有强烈的节奏感,无论是前方和后方、我军和敌军、部队和人民、友谊和爱情,都被安排穿插得有张有弛,疏密相间,读起来毫无沉闷、单调之感。再者,作品注意在斗争的交错中,在各种人物的联系中,采用多种方法刻画人物。在表现战士英雄本质的前提下,通过他们与敌人、与同志、与老乡的周旋、相处、交往的典型情节乃至细节的相互映照、相互补充,来展现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做到了个别和一般、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总之,《红日》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成功之作,堪称新中国军事文学创作历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相关影视和连环画:

电影《红日》

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000字(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2)

1963年汤晓丹导演的电影

《红日》是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天马电影制片厂) 拍摄的战争故事片,由汤晓丹执导,张伐、高博等出演,于1963年5月1日上映。该片根据吴强的同名小说改编,以涟水、吐丝口、孟良崮三次战斗为主线,讲述了人民解放军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条件下消灭国民党王牌部队第74师的故事。

演员表

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000字(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3)

张伐 饰 沈振新

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000字(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4)

高博 饰 丁政委

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000字(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5)

中叔皇 饰 朱参谋长

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000字(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6)

李农 饰 曹师长

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000字(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7)

里坡 饰 刘胜

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000字(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8)

康泰 饰 陈坚

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000字(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9)

杨在葆 饰 石东根

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000字(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10)

宋桂馥 饰 杨军

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000字(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11)

张子良 饰 秦守本

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000字(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12)

李英 饰 王茂生

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000字(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13)

李洪喜 饰 金立忠

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000字(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14)

于振寰 饰 张德来

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000字(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15)

史久峰 饰 周凤山

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000字(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16)

周志清 饰 安兆丰

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000字(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17)

于明德 饰 马步生

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000字(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18)

史淑桂 饰 姚月琴

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000字(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19)

冯笑 饰 李尧

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000字(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20)

徐才根 饰 邓海

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000字(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21)

邹安祥 饰 李全

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000字(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22)

张桂兰 饰 阿菊

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000字(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23)

李保罗 饰 杨父

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000字(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24)

舒适 饰 张灵甫

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000字(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25)

程之 饰 董参谋长

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000字(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26)

于飞 饰 黄旅长

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000字(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27)

梁山 饰 周旅长

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000字(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28)

董霖 饰 张小甫

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000字(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29)

方伯 饰 吴团长

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000字(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30)

张云立 饰 王副官


角色介绍

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000字(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31)

沈振新(演员 张伐)

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指挥员,睿智、深沉、坚毅、果断、稳重。为革命不辞辛苦,经常通宵达旦地工作。对下级严肃亲切,情深而辞严。

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000字(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32)

丁政委(演员 高博)

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是沈振新军长的老搭档,负责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人,为人机智风趣,心思缜密,有力地支持着沈军长指挥作战。

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000字(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33)

刘胜(演员 里坡)

解放军58团的团长,工农出身的军队干部,沈军长的老部下,所以在首长面前无拘无束、大大咧咧。勇武、忠诚、豪迈、心直口快、粗犷豪爽,擅长用独特的方式教育部下。

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000字(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34)

陈坚(演员 康泰)

58团的政委,知识分子出身。性格沉着冷静。当58团被指定为预备队无仗可打时,他表面看似“稳坐钓鱼台”,实则采取了更积极更主动的办法,向刘胜提出观察地形、做好参战准备的建议。

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000字(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35)

石东根(演员 杨在葆)

解放军下级指挥员,是条硬汉子、战场上的勇将,出生入死在所不惜,行军打仗爱喝一口酒。他热情、率直、爽朗而又粗心莽撞,对同志对革命令充满无限忠诚。从不掩饰自己的缺点,真诚地改正错误,因为醉酒驰马挨了军长批评后,不但下决心把酒戒了,还把缴获的战刀、手表都上交了。

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000字(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36)

秦守本(演员 张子良)

58团八连的班长,脾气火爆,原则性强,敢于在大会当面批评连长石东根指挥失误。虚心好学,向新战士王连生学枪法。

音乐原声

片中插曲

曲名

词曲

演唱

《谁不说俺家乡好》 [9]

吕其明、杨庶正、肖培珩

任桂珍

幕后制作

创作背景

1957年,吴强的长篇小说《红日》出版之初,瞿白音就酝酿将小说搬上银幕。他认为该书以解放战争初期华东战场的涟水、莱芜、孟良崮战役史实为依据,通过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反攻,最后全歼国民党74师的艺术描写,真实讴歌了解放军的英雄气概,而且在军事文学上有许多突破,给主张艺术创新的瞿白音留下深刻印象。经多方努力,他终于促成上影厂将小说搬上银幕 。

剧体改编

1960年2月,上影厂正式成立《红日》创作小组,成员有编剧瞿白音、导演汤晓丹、副导演汤化达、制片人沈锡元。他们沿着小说提供的行军路线,走访各有关部队,聆听改编意见 。在剧本创作之初,文化部电影局和军委之间就存在不同意见,文化部认为应该描写战争失利给解放军高级指挥员带来的压力和痛苦。军委则明确要求直接表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伟大胜利,并把原小说中的消极描写全删除 。

听取各方意见后,瞿白音用一个多月写出了近三万字的初稿,出场人物有名有姓的有五十几个,因为内容太多,一部影片容纳不下。根据有关领导和原作者吴强的意见,瞿白音删节场景人物,花近两个月时间写出了第二稿,即正式的《红日》电影文学剧本 。

按规定,剧本交中央电影局审查。陈荒煤看后,认为剧本战斗场面多,过程清楚,但主角是谁,却很模糊。而且,剧本在塑造军长沈振新时回避了小说中对他的情绪的描写,张灵甫的形象也没有树立起来,体现不出敌我斗智;解放军内部几组人物的矛盾表现得太简单,不看小说就无法理解他们的关系变化;副军长梁波与妻子华静的关系给人印象可有可无。他的意见是以沈振新为主,其他为次,战争只保留一头一尾,中间虚写,保留小说精华。而当剧本送部队征求意见时,相关部队领导的意见则是改编基本上是好的,曾参加过涟水、莱芜、孟良崮战役的江渭清、彭冲约见了创作小组成员,介绍了当年的战斗生活,为拍摄提供了素材。后来,上海市委宣传部陈其五出面表态,认为剧本虽有缺陷,个别之处有待加强,但基本可以,不必大动干戈 。

编剧瞿白音虽认为陈的意见不无道理,但作为一部军事片,首先要取得部队的认可。他根据部队领导的意见对剧本进行了修改 。上影厂又发动全厂职工讨论《红日》剧本,从电影生产环节提意见。经多次修改,直到1961年3月第五稿才算正式通过。汤晓丹、汤化达根据五稿本,组织摄制讨论后写出导演分镜头本,将人物合并成30个 。

前期筹备

该片人物众多,为突破概念化、脸谱化框框,摄制组成立后,全组演员分为“正派”、“反派”两个小组,前往崇明岛驻军部队和南京军事学院深入生活。扮演解放军指战员的演员们全部下连队当兵,向战士学习 。

根据导演的要求,到南京军事学院深入生活的“反派”小组分别拜访了前国民党军队的指挥人员。舒适、程之通过采访原国民党74师参谋长魏振钺,获知了孟良崮战役74师覆没的经过。扮演参谋长的程之边听边观察、揣摩对方的举止、神态,用于角色塑造之中。舒适则根据从魏那里了解了张灵甫的多个侧面,决定以“俊扮”塑造人物形象 。

外景拍摄

1961年6月,影片正式开拍。摄制组赴山东栖霞县农村拍外景。该片被列为重点影片,需同时拍成宽窄两个银幕,拍摄时间和劳动量都增加一倍。当时全国灾荒,摄制组虽受“特殊照顾”,能吃上高粱、玉米混合粉蒸的馍馍,但是这种食物下肚后会引起胀气,导致不少人肠胃闹病。他们住的是农村小学,用破课桌拼起来当床,翻身时皮肉被拼缝夹成一条条血印子,还被蚊子、跳蚤弄得彻夜难眠 。

插曲创作

《红日》摄制组刚成立,汤晓丹就找到了曾创作《红旗颂》等许多歌曲的作者吕其明,要他为创作一首表现解放军战士爱家乡、爱部队、保卫胜利果实的情感的歌曲。为了使歌曲与影片融为一体,吕其明先看了《红日》电影文学剧本,然后深入军队体验生活,并和汤晓丹等反复研究,定下了歌曲的基调:既要反映出孟良崮人民对家乡的热爱,又要反映出解放军战士热爱家乡保卫家乡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音调与节奏上要与后面表现孟良崮战斗场面的音乐形成强烈的对比。不久,吕其明便拿出了《谁不说俺家乡好》的三段歌词,汤晓丹还根据这首歌配合剧中情节拍了300多个场面。然而,当把这首歌拿给在胶东拍摄的摄制组主创人员试唱时,许多人反映它太长了,要求删减,但汤晓丹仍决定完整地保留歌词 。

上映审查

1962年8月23日,汤晓丹、汤化达、沈锡元带着样片前往北京送审,文化部、电影局的领导提了尖锐意见,指出人物性格不连贯,人物被淹没在战斗场面中。根据电影系统领导的意见,汤晓丹征求编剧和小说作者同意后,制定了修改方案,进行补拍。再度送审仍不顺利,上影厂担心影片会被“枪毙”。不过,部队的一些首长审看过后表示喜欢,电影人物原型之一、南京军区副司令王必成还特地带前线话剧团的演员专门观看该片。后来,陈毅元帅调看影片后,公开表示支持,《红日》终于得以与全国观众见面 。

影片评价

该片既表现了战役的宏大规模,又刻画了一些比较突出的人物。在导演的艺术构思、蒙太奇处理上,基本上是条理贯串、眉目清晰的,节奏也是鲜明的。运用道具细节来表现人物,帮助推动剧情发展是该片的一个特色。导演在描写军队大规模行动或战斗中,时时不忘对人物做瞬间的点抹,既照顾到节奏方面的急促要求,又避免了单纯表现军事行动的单调,而且突现了人物,使那些看来纯属交代性的戏有了生机 。(原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白景晟评)

在既忠实地表现原作内容又以鲜明的银幕形象和艺术构思使自己成为一部完整的具有特色的艺术作品方面,该片虽未达到无可挑剔的地步,但也应该说是达到了值得称到的水平。它是一部真实地反映了革命军队和革命战争生活的艺术影片,是一部以质朴可信的形象和亲切真挚的画面,歌颂了中国人民的革命军队,歌颂了他们对顽强凶狠的阶级敌人所进行的英勇战斗,歌颂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所走过的战斗历程的生动的影片。该片的主要成就是令人信服地表现了革命军队和革命战争的强大威力,表现了由毛泽东军事思想所武装起来的军队具有着何等巨大、无坚不摧的力量。把它与过去某些革命战争题材影片相对比,在人物创造和生活实感方面,片无疑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 。(原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冯牧评)

电视剧《红日》

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000字(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37)

电视剧《红日》

电视剧共 35 集

  • 年代: 2008
  • 主演: 李幼斌 / 史兰芽 / 宋佳 / 尤勇 / 耿乐
  • 导演: 苏舟

《红日》连环画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时间1960——1965年,共4册

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000字(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38)

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000字(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39)

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000字(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40)

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000字(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41)

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000字(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42)

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000字(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43)

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000字(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44)

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000字(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45)

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000字(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46)

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000字(红色经典系列推荐1)(47)

绘画 汪观清创作《红日》的过程

1960年,山东省蒙阴县东南的孟良崮来了一位年轻的画家,他衣着时尚,又高又瘦,长相英俊,随身还带着一台罕见的照相机。虽然是个画家,但进村后他并不着急画画儿,而是挨家挨户地串门打听有什么农活儿可以干。大多数村民觉得这个年轻人很快就会受不了山里的生活,但让人意外的是,年轻的画家在这里过得很开心,还慷慨地给村民拍了许多照片。这位年轻的画家就是后来成为上海画坛代表人物的汪观清,他根据小说《红日》绘制的连环画影响了几代中国人,被奉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典的军事题材作品。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当年的孟良崮之行差一点儿就要了他的命。

汪观清说:“(连环画)除了不会讲话、不会动,其他(和电影)都是一样的,导演、构图、摄影、灯光、道具、服装,一切都是我,主角也是我,演员也是我,千军万马都是我来调度。”

1960年夏初,画家汪观清在孟良崮半山腰的一个村寨里住了下来,很快他就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照片里他面带微笑,看上去心情还算不错,但实际上严重的腹泻每天都在折磨着他,让他痛苦不堪。

汪观清回忆说:“一到那里去,公共食堂(每天)吃两顿,十点钟一顿两个窝窝头,窝窝头是榆树的叶子,把石灰炝了以后加花生皮、花生壳磨成粉,再加点儿小麦。咸菜没有,什么都没有。冷水,你要喝水,跑来回14里(7千米)路,自己挑。就在那山沟里,每天还和他们一起劳动,晚上就拉(肚子),吃下去(什么)拉什么。”

但身体的不适比起正在做的事情根本不值一提,他最要紧的事情是改编风靡全国的军事题材小说《红日》。第一次读到这本小说时,汪观清激动不已,这正是他一直想要的素材。

汪观清说:“我很想画这个,小说1957年出来,1958年看到我是太激动了,我真想画,要(向出版社)表示态度。最后呢,领导考虑要作为重点来画,编出来,最后还是选的我。那我开心得不得了。”

20世纪50年代,汪观清所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会集了各路绘画精英,号称“一百零八将”。汪观清高中毕业,没有受过专门的美术教育。他自学成才,因为所画题材涉及领域多,出手又很快,20岁出头儿他就崭露头角,成了出版社公认的快手。不过他还没有负责过重大题材的创作,他需要时间和机会来证明自己的才华。连环画《红日》计划分四册出版,共500多张画稿,这样重大的题材成为汪观清展示才华的绝佳时机。

小说《红日》以真实战争为背景,讲述我华东野战军涟水战役受挫后,在莱芜战役中取得重大胜利,并于1947年5月在孟良崮发动了一场彪炳史册的山地运动歼灭战,全歼国民党整编第74师,战斗激烈程度为解放战争以来所罕见。1960年,年轻的画家在孟良崮的山上仍然能感受到当年战争的激烈。

汪观清说:“这个山应该有一些树,当时炮打得太厉害了,所以树根都没有了,所以山上还是光秃秃的。那个炮弹打得太厉害了,那个石头缝缝里面,马骨头还有人的骨头实际看不出了,都有。还有那个子弹锈掉了都看得到。”

把这样真实发生的战争改编成连环画充满了挑战,画家一方面要高度还原历史细节,另一方面又要发挥对画面和场景的想象。当然,汪观清自有办法。就在这个光秃秃的山上,汪观清跟着村民追着细节满山跑。炮弹落在哪里?敌人在哪个山洞负隅顽抗?我解放军如何迂回至山顶?他们在哪里拼刺刀?

汪观清回忆说:“(我跟着村民)跑到山顶上面,拉着松树有时候吊下来,有时候拉着松树下来,冲下冲到山洞人跳下来。这个整个过程要爬什么,这个是很艰苦的。那时候才三十岁出头一点,身(强)力壮,还可以。我喜欢踢球,运动(身体)还可以啊,一般身体差点儿根本不行。”

细节越来越多,故事也慢慢丰满起来,汪观清手里的画稿自然也变得生动了。

汪观清说:“他(村民)讲的感情就是我的感受,那我看到这个我就想到声音啊、冲啊、爆破啊什么,那个感觉、气氛就来了。”

气氛有了,故事有了,解放军英勇作战的细节也有了,但汪观清知道这还远远不够。在孟良崮住了一个半月后,他回到上海稍作休整,又带着一百多张画稿下到部队当兵去了。

汪观清说:“画兵当兵,画海军到海军(体验),你画哪里到哪里,一定强调深入生活,你不深入生活不行,你是人民的画家,为人民服务。”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汪观清之子说:“时不常就不见我爸人影了,也不知道到哪儿去。过段时间回来了,满脸胡子拉碴的。随后衣服脏兮兮的,包啊、画夹呀一大堆。反正我记得他一回来地上就一堆东西。”

汪观清说:“开始一去,想你当客人来一下就(走)了。后来上面提出来让我穿军服,那么(编入)一个班,那些战士真朴实啊,他坐在你边上,拉着你的手,你坐半个小时他就不放,拉着你,就对你笑。”

汪观清爱上了部队。他在这里过上了愉快的生活,他和战士们一起训练,一起生活,他从身经百战的英雄老兵那里挖掘到了更多的作战细节。

汪观清说:“请部队那些打过仗的教我军事要领,你这个不对,应该是怎么样。他不但讲还做给我看。”

汪观清也第一次知道了,原来解放军战士进攻时不走直线,而是曲线进攻;为了躲避子弹,冲锋时要侧身向前;手榴弹要放在身体左侧,因为挂在右侧。持枪行军小跑时会与枪械发生碰撞;他甚至还知道了,战士们打绑腿是三条绑腿绑在一起。

汪观清回忆说:“我说为什么(打)三条绑腿,他说你不知道,我们露宿不住在老百姓家里,都是在露天,下雨也好,刮风也好,都是到墙边上躲在那里睡。晚上受凉了,三条绑腿绑在一起,绑得高一点,膝盖就包住了。所以整个一百多张画,全部都给我改动以后,那么我懂了。”

但是这些还不够。他还要搞清楚当时所使用的武器弹药的细节。于是一个月的当兵生活结束后,他又到了北京,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写生。

汪观清说:“写生不像现在拍照。写生,各种枪、子弹、手榴弹、坦克车、吉普车都要画速写本,要像真的一样。”

在做好了这些准备后,他回到上海又拜访了小说《红日》的作者吴强,就这样连续五个多月的奔波,高强度的工作终于把他的身体拖垮了。

汪大伟说:“医生说你已经(要)停稿了,不能再画了。你的命还要不要?”

汪观清说:“那时候下来,两次下来吐血,我去检查——肺结核。”

汪大伟说:“当时在(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得肺结核就如同我们现在得癌症一样,肺癌一样,宣判‘死刑’了。”

面对医生的警告,汪观清不得不妥协,他不能再来回奔波了。不过他并没有放下手中的工作,而是带着画稿回到老家安徽歙县,一边调养身体一边修改画稿。到了1961年年底,连环画《红日》画涟水战役的第一册和画莱芜战役的第二册画稿完成付印,而作为重头戏的后两册是画孟良崮战役。为了集中时间和精力,1961年年底,汪观清再次回到孟良崮,这一次他调查研究了半年多,还在山上过了春节,这一次完成了270幅画稿。1965年1月和5月,《红日》的第三和第四册分别出版。

从1960年5月汪观清到孟良崮进行创作算起,到1965年5月第四册正式出版,《红日》连环画全部完成前后历时五年。1981年,连环画《红日》荣获第二届全国连环画创作评奖绘画二等奖。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