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王阳明传习录223节讲解(解读王阳明传习录156节)

王阳明传习录223节讲解(解读王阳明传习录156节)⑧道并行而不相悖:语出《中庸》,原文“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⑦无入而不自得:语出《中庸》。④果哉,末之难矣:语出《论语.宪问》。⑤遁世无闷:语出《易.乾.文言》。⑥乐天知命:语出《易.系辞上》。

王阳明传习录223节讲解(解读王阳明传习录156节)(1)

原文:

昔者孔子之在当时,有议其为陷者,有讥其为佞者,有毁其未贤,诋其为不知礼,而侮之以为东家丘者,有嫉且诅之者,有恶而欲杀之者,晨门、荷蒉之徒,皆当时之贤士,且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欤。?”“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①虽子路在升堂之列,尚不能无疑于其所见,不悦于其所欲往,而且以之为迂,则当时之不信夫子者,岂特十之二三而已乎?然而夫子汲汲遑遑,若求亡子于道路,而不暇于暖席者,宁以蕲人之知我、信我而已哉?盖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疾痛迫切,虽欲已之而自有所不容已,故其言曰:“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②?”“欲洁其身,而乱大伦③。”“果哉,末之难矣④!”呜呼!此非诚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孰能以知夫子之心乎?若其“遁世无闷⑤”,“乐天知命⑥”者,则固“无入而不自得⑦”,“道并行而不相悖⑧”也。

词语解释:

①“晨门、荷蒉”七句:皆出自《论语.宪问》,原文“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又:“子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已知也,斯已而已矣。’”

②“吾非”句:语出《论语.微子》。

③“欲洁”句:语出《论语.微子》。

④果哉,末之难矣:语出《论语.宪问》。

⑤遁世无闷:语出《易.乾.文言》。

⑥乐天知命:语出《易.系辞上》。

⑦无入而不自得:语出《中庸》。

⑧道并行而不相悖:语出《中庸》,原文“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译文:

当初,孔子在世之时,有人议论他是阿谀之人,有人讥讽他是奸佞之人,有人诽谤他算不上贤人,有人诋毁他不懂礼,还有人用侮辱的口吻称他是“东家孔丘”,有人妒忌并诅咒他,有人厌恶他而想要杀他。晨门、荷蒉这些人都是当时的贤者,犹且说:“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欤(这就是那个知道不可行却还要去做的那个货吗)?”““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没文化啊!铿铿作响的声音好像是在诉说世人都不懂你的心,别想太多了,还是早点洗洗睡吧!)”

子路虽然跻身于孔子的升堂入室弟子之列,尚且对孔子的见解产生怀疑,对追随着去孔子想要去的地方感到不悦,并且认为孔子太迂腐,(这样看来),当时不信服孔子的又何止十之二三呢?然而孔子依然心急火燎,像在寻找丢在路上的儿子一样,席不暇暖,(四处周游宣扬自己的学说),难道孔子只是为了求得别人了解我、相信我吗?究其原因,是因为他有视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仁爱之心,犹如病痛在身,迫不及待想要解除一样。就算是想要停下来,而却又感到势不能停。所以他说:“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我不跟天下的人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想要洁身自好,却扰乱了作为一个人的最重要的伦理规范)”,“果哉!末之难矣!(其人决意遗世,甘心洁身自好,不涉世事,也没有什么难的!)”哎!若非真心地视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人,谁又能真正地理解孔子的心呢?世上那些“遁世无闷”、“乐天知命”的人,自然可以“无入而不自得”和“道并行而不相悖”了!

解读:

这一段的引文太多,给今人的理解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为了便于大家的理解,翻译时对于难以理解的引文内容也用现代语解释后放在了括号里面,但也只是大意上的翻译,一是因为我确实水平有限,二是因为这些晦涩的古文确实也很难用完全吻合的现代语表达出来。

阳明拿孔子当年的遭际,比喻自己当下的遭际,先生勇于挑起圣贤之担的满腔赤诚,犹如杜鹃啼血,死而后已。孔子被尊为千古一圣,古人曾有过“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的赞誉,就是这样的人,在世之时,还遭受了如许多不解和诽谤,甚至被当时的人厌恶到想要杀他的程度。所以,我王阳明在今天遭受到这些非难和不解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曾国藩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诗的前两句是说人生总免不了毁誉参半,此处有获得,彼处就有失去,所以面对毁誉要心态平和。后两句引用了一个出自《庄子.让王》的“屠羊说”典故,大意是楚昭王时,一个卖羊肉的被称为屠羊说的屠夫,在楚昭王亡国之时,追随于昭王身边,逃亡途中多有功劳,后来昭王复国,要赐给这个屠羊说以高官厚禄,他却一概推辞,仍然甘心重操旧业,以卖羊肉为生。曾国藩引用此典,本意是希望自己能在爵禄名利面前看透一些。但是,如果从反面解读一下这首诗背后的信息,也颇有意思,曾先生要低头拜“屠羊说”,说明在他心中还是在为名利二字而纠结不已,而阳明先生的忧虑,早已经超出了名利这一层次,先生的最大忧虑是圣人之道不传于世,至于“名利”二字,几乎不会让王先生产生任何困扰,如果大家通读《王阳明全集》,就会发现,其中阳明先生辞官自抑的奏章不计其数,很难想象,一个热衷于名利的人会向朝廷提出这么多的辞职申请。

随后,阳明的结论是,那些洁身自好的隐士们,自然也可以用“遁世无闷”,“乐天知命”来为自己辩解。但是,这种主动放弃对圣学之道担当的做法,阳明先生却很不欣赏,后面说这些人自然可以“无入而不自得”和“道并行而不相悖”了,其实完全是反讽句,这些主动放弃了使命担当的人,自然可以逍遥自在,并且可以用“道并行而不相悖”为自己的无所作为辩解。

欢迎关注我:

“一生伏拜王阳明、曾国藩,想交一起知行合一、修身养性的朋友”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