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李启云人物画欣赏(书画李蒲星杨建五人)

李启云人物画欣赏(书画李蒲星杨建五人)自五代以竹入画,几乎为花鸟画家首选题材。到清朝初年郑板桥,专精兰竹石,可以说是将千年竹画推向巅峰。郑板桥之后,画竹者几乎不离其艺囿,当然更无人敢专精于竹。杨建五抱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决绝,可以说是胆大妄为。从五世祖杨世焯到伯爷爷杨应修,都擅长花鸟,或许是受此家学渊源影响,杨建五也钟情于花鸟画。除此之外,直接受教于宁乡花鸟画家欧阳笃材也是一个原因。现代花鸟画,从任伯年、吴昌硕到齐白石、潘天寿,大师林立,后学者欲入门径,多从临习某家始。湖湘画家,多受齐白石熏陶启迪。杨建五却不循常道,虽然也广临博摹以观艺道,但尤注精专。精专有二,一是画竹,二是画苇,辅之以禽雀。循以画观人的研究原则,逐渐形成了某些面相气质的人际交往态度。你来我往,言谈举止之外,尤注意视觉。与杨建五的相识完全是因为工作需要;因为工作需要,所以一定时间内交往频繁,其视觉和言谈如出一辙:质朴淡定。杨建五的质朴来自他的底层社会经历,

李启云人物画欣赏(书画李蒲星杨建五人)(1)

李启云人物画欣赏(书画李蒲星杨建五人)(2)

质朴淡定人 精深专意画

——杨建五人、画略识

文/李蒲星

“文如其人”是中国人的文化。

循以画观人的研究原则,逐渐形成了某些面相气质的人际交往态度。你来我往,言谈举止之外,尤注意视觉。与杨建五的相识完全是因为工作需要;因为工作需要,所以一定时间内交往频繁,其视觉和言谈如出一辙:质朴淡定。

杨建五的质朴来自他的底层社会经历,但深入交往之后才发现他出身书香门第。

晚清民国时期,“湘绣”挤身中国四大名绣,共同将中国刺绣推向巅峰。而“湘绣”的如此发达,功不可没者首推杨世焯(1842—1911)。杨氏家族不仅是宁乡大户,而且自杨世焯始与美术代结因缘。为新中国湘绣屡建功勋的杨应修(1912—1993)即是杨氏后人。

从五世祖杨世焯到伯爷爷杨应修,都擅长花鸟,或许是受此家学渊源影响,杨建五也钟情于花鸟画。除此之外,直接受教于宁乡花鸟画家欧阳笃材也是一个原因。现代花鸟画,从任伯年、吴昌硕到齐白石、潘天寿,大师林立,后学者欲入门径,多从临习某家始。湖湘画家,多受齐白石熏陶启迪。杨建五却不循常道,虽然也广临博摹以观艺道,但尤注精专。精专有二,一是画竹,二是画苇,辅之以禽雀。

自五代以竹入画,几乎为花鸟画家首选题材。到清朝初年郑板桥,专精兰竹石,可以说是将千年竹画推向巅峰。郑板桥之后,画竹者几乎不离其艺囿,当然更无人敢专精于竹。杨建五抱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决绝,可以说是胆大妄为。

以竹入画的发生,与文人意识浸入中国绘画分不开。宋元以后,画竹者日众,与其曰画竹,不如说是借竹抒文人胸怀抱负。受此影响,千百年来,画竹多以疏瘦为美。

李启云人物画欣赏(书画李蒲星杨建五人)(3)

杨建五生长的湖南,遍地皆竹,从小耳濡目染与文人画的疏瘦之竹相比,湖南大地的竹多是叶密竿粗之毛竹。与千百年来文人化的画竹相比,杨建五画竹以密代疏,而与传统文人的审美趣味一脉相承的仅是以墨代色。因为是大面积的繁枝密叶,当年学设计时的构成意识自然生出。传统文人化的虚实关系中多了一层黑白的构成关系。应该说,敢将设计中的构成意识融入到水墨画中也与前辈林风眠、吴冠中等大家的先行启迪示范不无关系。

“重要的不是画什么,而是怎么画”。与人们习以为常近同典范的文人画竹相比,杨建五的密竹构成图画别开生面。而且,杨建五也一扫文人画竹的孤寂之气,而是在竹林中点缀若干鸟雀。这当然也与湖南竹林多鸟雀飞来飞去有关。鸟雀不仅增添了画的生气和情趣,而且强化了画面的构成意味。枝线、叶面、雀点完成了构成三元素在水墨画中的有效转换。

李启云人物画欣赏(书画李蒲星杨建五人)(4)

密竹构成图式探索的成功鼓舞了杨建五,又开始将探索的目标转向少有人画的芦苇。之所以选择芦苇,与画家曾在洞庭湖芦苇荡写生时所受到的震撼有关,决心深挖芦苇的绘画价值。写生拍照之外,深入研究齐白石、高希舜等画家不多见的芦苇画。因为有了密竹构成的铺垫,所以芦苇画的探索进展顺利,短时间内成绩斐然,广受好评。与画竹的点线面构成相比,芦苇的穿插更加的自然。芦苇的交织自然生动成线,而苇叶的相互掩映成面,同样辅之禽雀,以增其生动情趣。有所变化的是画家探索墨色相融的苇花画法,开前人所未有,特别是对紫色的运用,更是水墨画中少见。

花鸟画的特征之一在于自然造物千差万别,一般花鸟画家多是强化笔下自然造物的变化。杨建五却在一段时间专攻一某物以求精深通透。这既有前贤花鸟画大家郑板桥的榜样示范,更有山水画家黄宾虹等的教诲启迪。而且,在当代倡导个性价值的社会,此种策略更容易成功。杨建五重返画坛不过数年,就能以画竹、画苇立足于花鸟画界,即是成功的例证。

在深入探索芦苇画的同时,杨建五又发现了山水和花鸟的相交点。本来,山水花鸟画都是中国人观照自然的结果,宏观为山水,微观为花鸟。杨建五在探索中发现,近景芦苇是微观,远处淡染山脉以求深远,则显宏观之势。于是,芦苇画又多出一重新的境界。

李启云人物画欣赏(书画李蒲星杨建五人)(5)

从近代海派开始传统文人画就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一新在于清洗冲淡明清文人画崇尚的孤傲高雅之气,力求雅俗的协作。二新在文人画的视觉形式上即诗书画融合的精益求精。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王憨山等近现代花鸟画大家莫不如是。杨建五的花鸟画,大致也是如此思路。所以,书法在画中至关重要。数十年来,杨建五习书未曾间断,这使得他的书法在同辈画家中堪称高手,书法的不俗不仅使他可以在画中尽情书写以彰显文人画的视觉图式,同时也使他的画永远不偏离雅的大道。虽然不再突显文人的孤傲雅绝,但文人的精神气质仍然挥之不散。画中的这种意识,也是他质朴淡定为人的精神映射。

文有高低优劣,文如其人,高低优劣自然取决于人。身为文学艺术家,欲求文之优之高,当如何为人?按中国先贤训示,为人之道,德、才、学、识四字而已。也就是说,欲求高优之文,先做德、才、学、识皆备之人。

李启云人物画欣赏(书画李蒲星杨建五人)(6)

修心养德在于做人。做一个优秀的画家,还当以全面提升完善自己的才、学、识。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千锤百炼方能成钢;读古今中外圣贤书,如同与伟人对话,历来是求学之正途大道。所谓学海无涯,活到老学到老,即是如此。与一般画家相比,下海岁月使杨建五得以走南闯北,见识不少。见多识广,自然会心胸宽广,剔除私见偏心。这一切都如同能量的储备,天长日久,自然会喷发出活跃的创造力,进而使自己的艺术之境逐渐完善。对于杨建五而言,这是人生的责任,对于杨建五的朋友而言,这是美好的期待。

李启云人物画欣赏(书画李蒲星杨建五人)(7)

李启云人物画欣赏(书画李蒲星杨建五人)(8)

李启云人物画欣赏(书画李蒲星杨建五人)(9)

李启云人物画欣赏(书画李蒲星杨建五人)(10)

杨建五,1959年生,湖南长沙人。长沙画院首任院长,简博画院院长,湖南省中国画学会副主席,湖南省花鸟画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湖南联络部艺术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特聘教授,民革中央画院理事,湖南省美协理事,写生中国长沙分部副主席,长沙市美协副主席。

杨建五多年从事花鸟画创作与研究,其作品集传统与现代的表现方法于一体,画风独树一帜。在强调笔墨表现性的同时,努力开拓水墨画的现代意味,他喜欢以洞庭芦苇、婆娑竹影、天边野雀等乡土题材反映生活,表达其高远情怀。

李蒲星,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质朴淡定人 精深专意画——杨建五人、画略识》一文有删节。

(原载于《财富地理》2022年9月网刊)

李启云人物画欣赏(书画李蒲星杨建五人)(11)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