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观察自己戴绿帽(戴绿帽的科学分析方法)
怎么观察自己戴绿帽(戴绿帽的科学分析方法)以吃中学生物老本的方式,基于上述理论开始推导:以科学方法来回答这个问题,思路是这样的:解题要点是色盲病 先看理论基础:色盲属于遗传性疾病,色盲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孩子的两条染色体分别继承自父母。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只有当两条染色体都携带色盲基因时オ会发病;男性有 XY两条染色体,如X 染色体携带了致病基因,便会发病。女孩B哭着央求男孩A不要离开她们,A却绝情地和B离婚了……问题:男孩的绝情,到底是因为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扭曲,或者以上答案都不对呢?这道题粗看像“爱情鸡汤”,一想又有点像“细思极恐”,实际上呢,这其实是个学术文。
先看网上一道题:
一个男孩A爱上了一个患有色盲症的女孩B,死去活来那种,他家里人都反对:“色盲可是遗传病啊!”可他不管不顾,他相信爱能化解一切,最终他们冲破重重阻碍结了婚!
第二年,女孩B有了身孕。家人的警告又在A耳边响起。“不!即使我的孩子也是色盲,我也会好好爱她的……”A暗暗发誓。
终于,孩子降生了,是个漂亮的女孩,两人都非常开心。可随着女儿C的长大,大家发现C也是色盲!
女孩B哭着央求男孩A不要离开她们,A却绝情地和B离婚了……
问题:男孩的绝情,到底是因为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扭曲,或者以上答案都不对呢?
这道题粗看像“爱情鸡汤”,一想又有点像“细思极恐”,实际上呢,这其实是个学术文。
以科学方法来回答这个问题,思路是这样的:解题要点是色盲病 先看理论基础:色盲属于遗传性疾病,色盲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孩子的两条染色体分别继承自父母。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只有当两条染色体都携带色盲基因时オ会发病;男性有 XY两条染色体,如X 染色体携带了致病基因,便会发病。
以吃中学生物老本的方式,基于上述理论开始推导:
- 题中男孩A无色盲病,因此A的X染色体未携带色盲基因。
- 女儿C是色盲患者,因此其XX染色体均携带色盲基因。
- C的XX染色体分别来自于父母,由2可得,女儿父亲的X染色体携带色盲基因。
- 由1、3可得:男孩A必不是女儿C的亲生父亲。
因此,答案选“道德沦丧”。
基于类似的推导,我们还可以得到一些没什么用的结论:1)患色盲症女儿的生母也不一定是女孩A。2)如果二人所生是儿子,且患有色盲症,则其生父可能是男孩A。3)如果生的是儿子但未患色盲症,则必是抱养的无疑。也不排除男孩A与小三所生然后浑水摸鱼再领养回来。4)如果生的是女孩且未患色盲症,也不能保证一定是男孩A亲生。不过,除了结论3,其它结论并未给这个家庭提供任何新奇有用的信息。
那么这位生物学霸的决策是否一定正确呢?科学的方法是:要系统地想一想,有没有其它的可能。例如:1)基因突变:如果女儿C来自男孩A的正常X染色体因突变产生色盲基因,将导致女儿的两个X染色体均带有色盲基因,从而发病。2)后天性色盲:一些眼部疾病也可导致色盲,如白内障、青光眼、视神经萎缩、黄斑病变等。
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一个合理的做法是查一下致色盲基因突变和因病导致色盲的可能性,并据此计算出“女儿色盲是由非绿帽因素所导致”之可能性。最后基于这个可能性(形如“2%的可能运气不好,98%的可能道德沦丧”,2%只是例子)并参考其对B、C二人的感情来做决策。
现在问题变成了基于不确定信息的决策:如果男孩A选了“B是道德沦丧”,那么有98%的可能决策正确;有2%的可能“他冤枉并深深伤害了世上最爱他的两个女人”。如果男孩A觉得“安全第一”,即这个可能性不足以令自己满意,那么合适的做法是搜集更多的数据或证据来提高决策正确的可能性,例如旁敲侧击、含沙射影、察言观色或者雇个私家侦探。但是,投资收益比更高的办法或许是去医院做个亲子鉴定。基于这一新证据,他决策正确的可能性将被提高至99.99%(按现有技术水平),剩下那万分之一的错误风险算作“造化弄人”大约可令男孩A接受了。
从上例可看出:科学的方法是基于人类已有知识(要么是不证自明的公理,要么是已得到验证),在可靠的事实(或证据)之上作出判断。具体讲,面对一个假说,首先试图在人类已有的知识框架,或在其内进行推导去寻求答案;如现有理论、数据不支持对当前假说给出足够可信的结论,则寻找证据或通过实验获得证据(实验设计需确保可靠、无偏、客观、可重复、数目足够等),并在此基础上经过逻辑严密的推导得出结论。可见,科学方法所秉持的是“过程正义”。它得到的结论是可信程度可知的,是相对最可靠的。
当然,在科学的语境下,并不存在亘古不变的绝对真理。有的只是不断迭代的大量“假说”。那些至今为止经受住理论或实际验证的“假说”,便是今天的“事实”或“定理”。
遗憾的是,很多时候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了反科学的方法。当最初面对如“地球围着太阳转”、“义和团壮士刀枪不入”这样的假说时,我们本应该意识到:决策不应该基于假说提出者的学历或智商、他“是不是坏”、“是不是脑残”、“有没有阴谋”、“这对谁有利”,也不能基于直觉、主观猜测,更不能基于个人好恶。
科学的反义词不是无知或愚蠢,而是迷信或愚昧。
话讲完,举一反三,再看一道题巩固一下:
男青年A从小天赋异禀,3岁能读;4岁能算;6岁奥数;8岁编程……18岁获名校博士学位;此后事业、爱情、家庭均一帆风顺。
但是,自从其子C诞生后,命运开始逐渐偏离预期。C直到9岁才得入小学,上桌便睡,下桌便没,从入学到初中始终稳定在倒数第一的位置。
某天,手攥儿子考卷蜷缩在沙发上的A,愕然发现儿子竟成了某V粉丝正沉浸在无脑文章中无法自拔。看着儿子与自己渐行渐远的造型,A陷入了沉思。
现摘录三条相关言论如下:
E:“太不值了,哥!不是说智商遗传吗,你儿子就说不像你,那怎么着也得是个小型天才吧?!我要是你儿子,我还背九九乘法表?我直接给他们背圆周率!还得是倒着背!再看看你们家那个……这事咋就让贤弟你这么仁义的人给摊上了?!还有天理吗?!听叔一句劝,休了她!天涯何处无芳草,男儿何不带吴钩……”
F:“您教过我们‘回归’的概念呀,子辈特征不只受父母的影响,也会逐渐向族群的平均值靠拢。当然弟弟的智商也太……这话本来我不该说,您叫我们多做实验,现在亲子鉴定准确率有99.99%耶,虽说师娘会不喜欢,可……其实,您知识这么渊博,气质又这么好,怎么会有人忍心(此处落泪)……哎呀您看我说到哪儿去了……”
G:“不是我批评你,年轻人。步子迈得太大,要停下来等等你儿子的灵魂啊。你们家那小子,天天在网上泡着,这还有个好?别胡思乱想,就是电脑、手机害的!你天天在实验室泡着,这领导都认可,同事对你也都很敬佩,可家庭那也很重要啊。人生何必太匆匆啊,年轻人……”
问:如果是你,会如何选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