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检索高质量文章进行研究(给知识打上记忆的结)

检索高质量文章进行研究(给知识打上记忆的结)可以试想一下,一节课才多长时间,如果学生把注意力更多地花在了用色彩笔划重点和一字不漏地做课堂笔记上,那他还有多少时间去认真听老师的讲解,理解本堂课授课知识的内容?还有多少时间把今天所学的知识和前面所学的知识相关联,找区别和联系,并且在新知识的应用上做更多的思考和拓展呢?学习要抓住“本”而不是“末”,不可本末倒置。当然这里不是反对做课堂笔记,而是强调不影响正常的听讲和课堂互动。有的时候忙不过来,可以记下重点提示,课后凭回忆和理解补充完整。很多同学喜欢在阅读的同时作下划线,其实这也没什么不好,有的同学甚至喜欢使用荧光笔给学习内容涂上不同的颜色,以示重点,重点之中的重点,这就有点画蛇添足了。老师在上课时也愿意强调同学们一定要做好课堂笔记,对使用荧光笔也持肯定的态度。有的同学课堂笔记的确做得好,不但内容充实完整,而且还有旁批,非常详细。但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学校每逢考试,考得好的学生往往不是笔记和荧

找学习方法,可以去看一本名叫《认知天性》的书。作者是三位美国人,两位认知心理学家,一位作家,认知心理学家有认知科学实践和案例方面的优势,作家有细致的文笔,他们联手,使这本书具有科学性和可读性的双重特色。

一、“不尽职的学习者”

有学习需求的人,都希望有一套高效的学习方法,使学习轻松简单,做到事半功倍。但作者坦言,有这种想法的人都是“不尽职的学习者”。为什么呢?研究发现,在学习上想简单轻松不切实际,与学习有效性的要求相悖。学习是一件耗费心血的事,花的心思越多,学习的效果才会好,简单轻松的学习是无效的!

追求快速见效并广受追捧的学习方法大都华而不实,有点象“万花筒”里的“花朵”,看着美丽,其实只是假象。

检索高质量文章进行研究(给知识打上记忆的结)(1)

1、重复阅读与集中练习

人们一般认为,只要花足够的时间,就能熟记一件事,而老师们也相信,只要让学生学起来更快、更轻松,学习效果就会好,这就使得“重复阅读,集中练习”这样的学习方法广受欢迎。这种方法的要义就是反复阅读学习内容,集中训练,直到熟记。其实就是“死记硬背”,“填鸭式”的教学。究其原因,是因为这种学习方式在应对考试的时候,有比较能“看得见”的效果,而且方法简单,容易做到,因此被普遍认可并采用。

其实这种不怎么花力气的重复学习只能产生短期效果,不能持久。对大学生做这样的测试:同一段学习内容分别给两组学生学习,一组只学一遍,另一组允许学三遍,然后立刻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有比较大的差距,学三遍的学生占明显优势,一周后再测,学三遍的优势已经不大,一个月后再测,已经看不出差别,学三遍的和只学一遍的效果相同。

检索高质量文章进行研究(给知识打上记忆的结)(2)

2、荧光笔、下划线和课堂笔记

很多同学喜欢在阅读的同时作下划线,其实这也没什么不好,有的同学甚至喜欢使用荧光笔给学习内容涂上不同的颜色,以示重点,重点之中的重点,这就有点画蛇添足了。老师在上课时也愿意强调同学们一定要做好课堂笔记,对使用荧光笔也持肯定的态度。有的同学课堂笔记的确做得好,不但内容充实完整,而且还有旁批,非常详细。但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学校每逢考试,考得好的学生往往不是笔记和荧光笔用得好的学生,有的成绩好的学生,课本上甚至连下划线都没有。

可以试想一下,一节课才多长时间,如果学生把注意力更多地花在了用色彩笔划重点和一字不漏地做课堂笔记上,那他还有多少时间去认真听老师的讲解,理解本堂课授课知识的内容?还有多少时间把今天所学的知识和前面所学的知识相关联,找区别和联系,并且在新知识的应用上做更多的思考和拓展呢?学习要抓住“本”而不是“末”,不可本末倒置。当然这里不是反对做课堂笔记,而是强调不影响正常的听讲和课堂互动。有的时候忙不过来,可以记下重点提示,课后凭回忆和理解补充完整。

从记忆活动的规律来看,这些看似可以增强记忆的学习方法其实更多地影响的是短期记忆,在促成短期记忆向长期记忆转化方面,效果有限。如同在沙滩上写字,今天写上,明天就消失了。

检索高质量文章进行研究(给知识打上记忆的结)(3)

二、检索,给知识打上记忆的结

那么,怎样的学习方法可以对长期记忆有效,作者给出了策略:考试是最有效的学习策略之一。

这就有点意思了,我们知道,学生是最不喜欢考试的了,老师到是喜欢,但也不可能无节制地使用,那样的话,会打击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过,此“考试”非“彼考试”,没有那么强的功利性,只是一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检索的手段。

什么是检索?顾名思义就是对新近习得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检测和思索。这里的“检测”就是前面提及的“考试”。弱化了“考试”的功利性,形式可以比较灵活,可以由老师出题设问,也可以由学习者本人出题设问,检查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在头脑中的识记和理解的程度,若有遗忘,及时复习。

与简单的重复学习相比,检索知识要求遵守遗忘规律,也就是要有间隔。刚刚学习过的东西,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大约有70%的内容会被遗忘,以后遗忘的速度会变慢,剩下30%左右的内容会被缓慢遗忘。因此,检索知识要有间隔,针对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间隔可以先短后长,达到对抗遗忘和中断遗忘的效果。

作者在哥伦比亚市的一所中学里对课前课后检测和不检测进行了对比研究。为了不影响老师的正常教学,检测由研究人员设计并完成,且不占用老师的授课时间,只是在课前和课后回答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小问题。检测的题目只涉及课堂授课内容的三分之一,另三分之一的内容学生可以重复学习三次,但不检测,剩下三分之一的内容只学一次,也不检测。期末考试效果惊人:学生在参与检测那部分知识上的得分高出其它部分十多分,而重复学习那部分知识的得分和不重复学习的那部分知识得分基本相同。这个实验除了证明了检测对学习的有效性,也证明了单纯的重复对学习没多少帮助。

淡化了功利性的检测在大学的教学中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华盛顿大学的一位讲授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老师苦于学生流失严重,将一学期的两次考试改为了不定期的九次小考,结果学生缺勤更严重了,无奈之下又改了回去。后来他把两次大考改为了三次考试,效果依然不好。最后他还是回到了九次小考的设计中,只是把考试的时间固定了下来,不搞突然袭击,并且降低了每次考试成绩的权重,不那么具有功利性。结果他惊喜地发现来听课的学生人数增加了,而且每当小考到来的时候,学生们课堂讨论的热情高涨,作业质量与原先比有了很大提高。几年下来,他对这样的教学方式深信不疑,因为他的学生的作业水平足以与优等生媲美,选修他的课的学生人数也不断增加,屡创新高。而这一切,只是来自于他对九次小测验的有心改进。

通过学习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最初只停留在记忆的浅层位置,容易遗忘,只有不断地加深痕迹,才可以转化成长期记忆长久保存。检索的目的就是要打开知识和技能由浅层记忆向长期记忆转化的通道,并为此不断创建生理和心理上的刺激条件。

检索高质量文章进行研究(给知识打上记忆的结)(4)

孩子们把曼越苺用绳穿起来做项链,不打结会发现曼越苺从绳的一端穿入,然后从绳的另一溜走了,做不起绳串。进入记忆长链中的知识也一样,不打结,它也会在不经意间轻松溜走,检索是给知识在记忆链上“打结”的好方法。善用检索进行学习的学生,终将使知识在记忆深处打上深深的烙印,做到轻松提取,灵活运用,不需要在考试前“临时抱佛脚”。

三、元认知带来的学习假象

什么是元认知?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也就是在认知的过程中,意识里还有一个对当前认知进行监管、修正及评价的认知过程,这就是元认知。对认知过程的修正和正确评判很重要,它是作出正确决策的前提。美国前国防部长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就总结过这个问题:“有些事是已知的已知,我们知道自己是知道的;有些事是已知的未知,我们知道自己不知道;但还有未知的未知,也就是那些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关键就是那些“未知的未知”,也就是在元认知里我们还不知道自己对这件事情是不知道的,这就给了元认知出错的机会,我们可能会把一些表面现象当真实。

比如我们越能流畅地阅读手中的资料,记住了其中的内容,也明白了其中的观点,我们就越相信自己已经掌握了这部分学习内容,出现对知识的识记和应用掌握程度的理解错误。这便是“重复阅读,集中练习”这样的学习方法广受欢迎的原因。

还有一些同学之所以认真做笔记,他们可能认为知识的精要全部隐藏在老师授课的话语里,记住了老师的话就习得了全部的知识。每次考试之后总会出现这样的一些情景,很多学生还包括他们的家长就是想不通,课也认真听了,笔记也认真作了,作业也都认真完成了,为什么就是考不好呢?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其实问题就出在了知识的识记和理解应用脱节上。学知识不是你认识它就可以的,我们被元认知带来的学习假象给欺骗了。

检索高质量文章进行研究(给知识打上记忆的结)(5)

四、内化知识,刻意练习来助力

知识的内化过程,就是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对技能的熟练掌握和肌肉化记忆的过程。学习中的人常常会抱怨:“我的头脑装满了,学不进去了”。其实这反应了短期记忆不但存储时间短,而且容量有限。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才可以长久保存,而且长期记忆是一种深层次的记忆,容量几乎是无限的,可满足人一生学无止境的学习需求。知识由短期记忆向长期记忆转化的过程,就是知识内化的过程。

1、反思,细化,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进入到短期记忆中的知识,心理表征浅,比较混乱,反思和细化可以使知识条理清晰,并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关联,形成系统化。反思是对知识的回忆,细化是对知识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两者都是检索知识的常用方法,是实现知识向深层次心理表征过渡的手段。

2、间隔练习,知识存储更牢固

“反复阅读,集中练习”的学习方式见效快的特征比较明显,但只能产生短期效果,随后而来的快速遗忘却少被人注意到。由短期记忆向长期记忆转化有一个过程,对新知识心理表征的加深以及建立与旧知识的关联需要时间(数小时甚至数天),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有间隔的阅读和练习更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巩固和长期存储。

有这样一个学习实例:对38名实习医生进行显微外科手术培训,科目是缝合细小血管,共四节课,每节课都有理论和操作实践。培训分两组,一组一天内就完成了四节课的学习与相关的操作,另一组学完一节课后间隔一周再学下一节课。每一组都在完成最后一节课的一个月后进行操作检测,给小白鼠缝合血管。检测结果差别非常大,无论哪个评分环节,包括术后白鼠动脉搏动情况,都是间隔学习组占明显优势。一天学完四节课组甚至有16%的医生损伤了实验小白鼠的其它血管未能完成手术。

检索高质量文章进行研究(给知识打上记忆的结)(6)

3、穿插练习,有助于知识的长期记忆

教两组大学生计算少见的四种几何体的体积(楔体,椭球体,椎球体及半椎体),然后让他们做练习题。一组的题目按形状分类,即每种形状依次做四道题(集中练习),另一组做同样的练习题,只是题目是混合的,即四种形状体积的计算是随机的(穿插练习)。练习中,第一组(集中练习)的平均正确率是89%,第二组(穿插练习)的平均正确率只有60%,但在一周后的最终检测上,集中练习组的平均正确率只有20%,穿插练习组的平均正确率有63%。把问题的不同类型混搭起来,增加了学习难度,使最初的学习效率变低,但最终学习效率大幅提高。

从学习体验上来看,穿插练习的效果来得有点慢,老师不喜欢,而且对学习内容刚有点了解还不熟练就会转移到另一方面去学习,学生觉得容易混淆,也不喜欢,因此不受欢迎。与此类似,很多增加了难度的学习方法因为见效慢,从而不受待见,但研究清楚表明,这类学习方法对形成和巩固长期记忆有利,效果远比集中练习好。

穿插练习同样可以应用在不同章节,不同科目的学习中,可以缓解大脑因长时间应对单一问题的思考带来的用脑疲劳。除此之外,多样化练习,组合练习同样有利于巩固长期记忆,效果远好于集中练习。

检索高质量文章进行研究(给知识打上记忆的结)(7)

五、为知识应用打造心智模型

心智模型是一种思维习惯,是基于知识和经验对事物的运行和发展作出的预测和判断。一个人拥有完整而健全的心智模型,就能更高效、准确地把握事物运行发展的趋势,找到正确的应对策略和方法。

一名优秀的棒球运动击球手,他可以通过观察投球手挥臂准备的动作,投球的方式,以及球上缝线的旋转情况,在一刹那间作出正确的击打决定;同样,一个有经验的驾驶人员也可以在危险来临之际,迅速地根据车况和环境作出应当规避还是减速停车的决定。这些都是他们基于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事件趋势作出合理预判后采取的正确应对之举。

检索高质量文章进行研究(给知识打上记忆的结)(8)

理论知识学习需不需要心智模型?我们姑且把它理解为一种思维模式,在学习过程中依然不可或缺。比如在物理学科的学习中,我们在解决经典应用场景中的力和运动的关系问题的时候,可以提供三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一是牛顿定律结合运动学公式,二是功能关系结合能量守恒定律,三是冲量和动量变化结合运动量的守恒关系。三种思维模式可以理解为三种不同的心智模型,只有对每一种模型的应用场景和内在条件满足的理解达到相当熟练的程度,思维才可以在三种模型中自由切换而做到游刃有余。事实上学生们在处理这类问题的时候,很多人的思维定势是困守在牛顿定律和运动学公式里面的,尽管其它两种模型提供了更为便捷、准确的解决方案,不熟练的人未必能很快想得到。

不同学科的学习也需要有不同的思维模式,因此也应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心智模型。例如解决数学和物理问题的思维模式就不一样,解决数学问题需要逻辑思维,而解决物理问题需要空间思维,还要考虑诸多条件变化的影响。不能用学习数学的思维模式去解决物理问题,反之亦然。因此有必要建立起与学科学习相适应的心智模型,如果这个准备工作都没做好,学习效果肯定不会好。

我是三居老师,今天就和大家聊到这里。如果您喜欢我的内容,请关注支持,也欢迎留言评论,我们共同探讨。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