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结核误诊为胰腺肿瘤1例(胰腺癌合并胃腺肌瘤及异位胰腺患者一例)
胰腺结核误诊为胰腺肿瘤1例(胰腺癌合并胃腺肌瘤及异位胰腺患者一例)术后病理检查的胃肿块为灰色、实性、硬结节,位于胃窦幽门处,大小为2cm×2.2cm×1cm。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肿瘤细胞CK8阳性,Ki-67部分阳性,CD147阴性。显微镜显示多个多灶异位胰腺腺泡(图5A),黏液分泌腺,如布伦纳腺,以及粘膜下被增殖平滑肌包围的未分化肌导管,这通常表明胃腺肌瘤(GA)与异位胰腺(HP)。而另一切片的组织显示未分化的王奶奶做了根治性胰腺切除术、脾切除术、胆囊切除术,胃肿物也被局部切除。在手术过程中,从胰腺尾部切除一个4cm×4cm×3cm的肿块,胃肿物在离其边缘1cm处挖出。3天后进行胃内镜检查。图像显示慢性浅表胃炎和萎缩性胃炎,胃窦粘膜下区域有突出的病变(图3),没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第4天进行增强MRI检查,显示胰腺癌(PC)(图4A),胃窦壁均匀增厚(图4B)。根据上述的影像学表现,肝胆外科施宝民教授决定为王奶奶做手术来缓解胰腺癌,并试图弄清楚胃肿块的性质。
今年75岁的王奶奶最近总是感觉浑身乏力,以为是年纪大了的正常情况,没放在心上。然而某天,她突然感到一阵阵的腹痛,而且越来越痛,怎么翻来覆去也没能减轻,于是王奶奶的家人急忙将她送往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急诊就医。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肝胆外科施宝民教授团队医生询问了王奶奶一些基本情况,了解到她有十年多的高血压病史,但是一直用药物将血压控制得很好。同时,给王奶奶抽的血化验结果也出来了,结果显示血中的淀粉酶和脂肪酶都大大超标(这通常意味着患者的胰腺出了毛病),而白蛋白、血钙、血小板都偏低。此外,肿瘤标记物也明显升高。
医生又给王奶奶做了个CT,图像显示胰腺的体部和尾部有一个肿块,几乎没有渗出(图1A)。胰腺的形态被破坏,表明水肿、充血和脂肪液化。而胃表现正常(图1B)。
2天后,增强CT显示胰腺尾部脾血管周围有一个囊性实体肿块,这提示为胰腺恶性肿瘤(图2A)。同时还发现了多发性肝囊肿、胆囊炎和胆囊多发息肉。发现胃窦壁增厚(图2B)。
3天后进行胃内镜检查。图像显示慢性浅表胃炎和萎缩性胃炎,胃窦粘膜下区域有突出的病变(图3),没有幽门螺杆菌感染。
第4天进行增强MRI检查,显示胰腺癌(PC)(图4A),胃窦壁均匀增厚(图4B)。
根据上述的影像学表现,肝胆外科施宝民教授决定为王奶奶做手术来缓解胰腺癌,并试图弄清楚胃肿块的性质。
王奶奶做了根治性胰腺切除术、脾切除术、胆囊切除术,胃肿物也被局部切除。在手术过程中,从胰腺尾部切除一个4cm×4cm×3cm的肿块,胃肿物在离其边缘1cm处挖出。
术后病理检查的胃肿块为灰色、实性、硬结节,位于胃窦幽门处,大小为2cm×2.2cm×1cm。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肿瘤细胞CK8阳性,Ki-67部分阳性,CD147阴性。显微镜显示多个多灶异位胰腺腺泡(图5A),黏液分泌腺,如布伦纳腺,以及粘膜下被增殖平滑肌包围的未分化肌导管,这通常表明胃腺肌瘤(GA)与异位胰腺(HP)。而另一切片的组织显示未分化的
上皮细胞上覆盖着增厚的平滑肌,表明仅存在GA(图5B),没有恶性肿瘤的迹象。对于3.5cm×2cm×3cm胰腺肿块,腺泡发育不良和排列无极性的细胞显示癌细胞。
最终,王奶奶被诊断为胰尾部胰腺癌、胃异位胰腺和胃腺肌瘤,并伴有急性胰腺炎、胆囊息肉病和高血压。
术后,王奶奶进行序贯化疗和定期随访。然而,不幸的是,她在术后13个月死于胰腺癌多发转移到肝、肺和肾上腺。
科普:
异位胰腺(HP),也被称为异常胰腺和副胰腺,是生长在胰腺自身外的任何孤立的胰腺组织,与正常的胰腺没有解剖学上的联系。胃腺肌瘤(GA),也被称为肌上皮性错构瘤、肌腺单构瘤、腺肌瘤性错构瘤和胃腺肌病,是一种罕见的发生在胃壁粘膜下层的良性肿瘤,主要发生在胃窦,常被误诊。由于其恶变可能性,尚未确定这种疾病的标准治疗方法。
GA是一种罕见的良性疾病,特别是当有HP时,目前文献报道的病理结果证实只有24例患者同时发生HP和GA。GA可能与HP起源于同一起源。这是迄今为止第一例有文献报道患者同时发生GA、HP和PC的病例报告。(该病例报告近期发表于《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GA是一种易与其他良性或恶性胃肠道疾病相混淆的疾病;因此,明确的诊断取决于术后病理活检。虽然GA和HP都是良性病变,但因其恶变可能性存在切除的指证。
图1上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图像。
A: 胰腺尾有一个分叶状实心块(白色箭头)侵入脾蒂;
B:胃窦充满食糜,胃壁的准确情况尚不清楚(白色三角)。
图2上腹增强CT图像。
A: 胰腺尾(脾血管周围的囊状实体块,位于3.5cm×3cm×2cm处(白色箭头);
B:窦壁变厚,幽门轻微阻塞(白色三角)。
图3胃内窥镜检查显示幽门表面出现黏膜下病变。
图4增强上腹部MRI。
A: 一个肿块增大(白色箭头);
B:幽门壁变厚(白色三角)。
图5组织学(HE,40×放大倍数)。
A: 无序的胰腺腺泡连接在一起,形成粗糙的结构,没有平滑肌束(黄色箭头);伴随的布伦纳腺体(蓝色箭头);未分化的黏液分泌导管,有点类似于胃腺体(绿色箭头);
B:典型的胃腺肌瘤(黄色箭头)显示粘液分泌管内衬柱状或立方上皮细胞,周围有增殖的平滑肌细胞,附近没有异位胰腺。
专家简介
施宝民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肝胆外科
主任医师,教授,博导
擅长
普外科各种疑难杂症的诊治,尤其是肝胆胰脾良恶性肿瘤、各类胆石症、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及胃肠肝胆外科疾病的微创外科治疗。
简介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2000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2004年赴法国欧洲微创外科中心进修腹腔镜外科。2007年~2008年国家留学基金委全额资助在德国洪堡大学Charite 医学院作访问学者,并获得德国医学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普外科尤其擅长肝胆胰脾外科及其微创外科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对于肝胆胰及消化道肿瘤、复杂的肝内外胆管结石、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和微创外科技术有较深入研究。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德国师从著名外科学家、欧洲外科学会主席Neuhaus教授。开展各类腹部大型复杂及微创外科手术,实施手术数千例,以创伤小、并发症低、恢复快、远期临床效果好为特色。
近年来相继开展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精准半胆或肝段切除术、部分脾切除术、合并部分肝及胰十二指肠切除的胆囊癌扩大根治术、合并半肝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的扩大根治术等多种新术式,赢得国内外同道的认可及广大患者的好评。
腹腔镜微创外科技术可以熟练应用于各类肝胆胰脾及胃肠外科手术。腹腔镜下肝叶切除、胰腺肿瘤切除,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腹腔镜下脾脏切除及脾段切除术等,积累了丰富经验。还开展了经脐单孔胆囊切除、肝囊肿切除等单孔微创外科手术。不但见效快,同时疤痕小或者无疤痕,做到了术后较好的美容效果。
先后承担国家自然基金等国家10项。多次赴欧美等国家参加国际会议并大会发言。获得省部级三等奖多项。国内外发表论文100余篇,SCI收录杂志20余篇。主编专著2部,副主编2部,参编专著10部,英文专著《Liver cancer: new research》在美国NOVA出版社出版。
担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实验与转化医学学组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胆道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科技部国际合作计划评审专家、上海市普外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普外专业委员会胆道外科学组委员、上海市普外科质控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上海肿瘤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上海普外医师分会委员、上海中西医结合外科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中西医结合外科委员会腹腔镜微创外科学组副组长,上海市医学会第四届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中国微循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肝胆胰学组副组长、中国医院协会医疗技术委员会肝胆胰肿瘤专家组组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数字分会胆道损伤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编委,《国际外科学杂志》编委,《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编委,《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青年编委,《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