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兴安岭的印象(小兴安岭的生态使者)
对小兴安岭的印象(小兴安岭的生态使者)2006年,结合全国动物保护日与爱鸟周活动,由崔岩提议,研究所与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养殖委员会共同组织了以“野生动物、人、自然——和谐发展”为主题的“我们共有一个家”野生动物保护伊春境内征文活动,有近两万人参加,获奖征文被收入国家财政部、国家林业局、中央电视台编写的《绿野寻踪》系列丛书,在全国发行。崔岩撰写了60多篇学术论文,发表在国家级核心学术期刊上,其中《在小兴安岭伊春南部区域建立中国林蛙保护区的建议》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市政府下发了“一号令”——《伊春市加强林蛙资源保护的规定》,制订了《小兴安岭区域建立中国林蛙保护区的方案》,把保护中国林蛙上升到比保护红松更为紧迫的高度。通过实施这些保护措施,使小兴安岭这些年未发生大面积的森林虫害,杜绝了无烟森林火灾的发生,为国家的生态建设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长春电影制片厂以伊春市政府“一号令”为主题,拍摄了林蛙养殖与保护科教片,崔岩被聘为该片技
在省森工总局625个林场(所)中,他走遍了600多个林场(所),救护野生动物1600多只(头),救助面积达10万平方公里;为了探寻中国林蛙的生长习性,他的足迹踏遍了小兴安岭林蛙生长的角角落落。他就是黑龙江省小兴安岭野生动物救护繁育研究中心主任崔岩。多年来,他用实际行动促进了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的实施。
2007年小兴安岭大面积虫害事件、开发“原字号”壮大“新字号”的过程中以及我市首届观鸟节上的鸟类技术……在伊春的时间节点中,崔岩的身影总是默默地出现,却给人留下难以忘却的记忆。
林业职工后代弃高薪反哺小兴安岭生态崔岩于1964年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作为林业职工的后代,他从小在小兴安岭林区长大,对大森林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缘。因此,高考时,他选择了培养林业管理技术人才的东北林业大学。大学毕业后,他毅然选择了回到小兴安岭,在铁力市林业局病防所做森林防疫工作。后来,他被选送到俄罗斯留学,并获得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专业硕士学位。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森林生态经济的崛起和林下资源的深度开发,中国林蛙成为继人参、貂皮、鹿茸角之后的又一宝。中国林蛙是大森林有害昆虫的天敌,是保护自然生态的忠诚卫士,雌蛙的输卵管即蛙油还被古今医家视为珍宝,被人们称为“软黄金”。由于对中国林蛙的野外滥捕乱杀,人们将视线转向人工养殖。但由于养殖户经验不成熟等多方面原因,失败者居多。一些养殖户不愿再增加投入,靠抓野生蛙谋利,以抓代养,或多抓少养,使中国林蛙越养越少,越抓越小,致使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易绝物种。崔岩深知中国林蛙是大森林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物种,如果这个物种灭绝,将会导致森林生物链条的断裂,进而对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因此,崔岩决心投入到保护中国林蛙的工作中。
2005年9月,东北林业大学与铁力市政府合作创办中国林蛙研究所,并建立研究试验基地,崔岩主动请缨到研究所工作。“拯救中国林蛙,保护和恢复自然资源,关乎生态大局,是为了维护和稳定整个森林生态系统,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生态经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一项直接的必不可少的工作,更是林业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将把保护自然生态作为己任,用自己的行动来保护中国林蛙维护生态平衡。”这是崔岩在请调书上的铮铮誓言。经过层层筛选,崔岩承担起研究所所长的重任。
从探索中国林蛙的生长习性和由蝌蚪到成蛙的变态过程,到探索人工养殖的科学技术和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为养蛙户提供科技服务,同时承担国家、省、市和大专院校的研究课题,崔岩及研究所的成员们担负着拯救中国林蛙和小兴安岭生态的艰巨任务,而这条道路也注定是不平坦的。
科研项目硕果累累助力林区绿色化转型有耕耘就有收获。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崔岩和他的团队亲手栽植的中国林蛙研究之树,经过心血和汗水的浇灌,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从科研到成果转化,喜人的成果摆在大家面前。中国林蛙养生酒、蛙骨高钙素、林蛙养颜美容保湿液等产品已打入国内市场。截至目前,中国林蛙产品已研究开发了7项成果,其中4项成果获得国家专利产品,4项成果进入DDM生产试验阶段。崔岩和他的团队成员坚持常年深入到中国林蛙养殖基地提供技术服务,排除难题,使之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他们服务对象之一的铁力市小兴安岭林蛙养殖有限公司,年利润达到1400万元。研究所的服务还延伸到国外,新加坡全好食品公司委托他们设计的价值1000万元人民币的蛙产品深加工公司方案,已初步完成。
崔岩撰写了60多篇学术论文,发表在国家级核心学术期刊上,其中《在小兴安岭伊春南部区域建立中国林蛙保护区的建议》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市政府下发了“一号令”——《伊春市加强林蛙资源保护的规定》,制订了《小兴安岭区域建立中国林蛙保护区的方案》,把保护中国林蛙上升到比保护红松更为紧迫的高度。通过实施这些保护措施,使小兴安岭这些年未发生大面积的森林虫害,杜绝了无烟森林火灾的发生,为国家的生态建设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长春电影制片厂以伊春市政府“一号令”为主题,拍摄了林蛙养殖与保护科教片,崔岩被聘为该片技术顾问。
2006年,结合全国动物保护日与爱鸟周活动,由崔岩提议,研究所与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养殖委员会共同组织了以“野生动物、人、自然——和谐发展”为主题的“我们共有一个家”野生动物保护伊春境内征文活动,有近两万人参加,获奖征文被收入国家财政部、国家林业局、中央电视台编写的《绿野寻踪》系列丛书,在全国发行。
2006年,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养殖委员会蛙类专业委员会挂靠林蛙研究所;2010年,经伊春林管局申请,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局批复同意东北林业大学在铁力中国林蛙研究所设立黑龙江省小兴安岭野生动物救护繁育研究中心。
有时,为了救治一个动物,崔岩会长途驱车前往,最远的甚至达到一千多公里。一次雨天车爆胎,他只好淋雨赶路,结果新病引发旧疾。在青岛工作的博士后妻子动员他到青岛工作,说那里气候好,有利于养病,而且薪水和待遇颇高。崔岩没有动心。他说,他的根在东北大森林,他的事业是研究中国林蛙与野生动物保护,这是他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至今崔岩也没有离开他主持工作的研究所,没有离开他倾注心血和汗水的野生动物研究事业。
悉心调研勇于创新技术引领新兴产业在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过程中,崔岩用了一年时间进行调研,撰写了《小兴安岭北沉香追溯》一文。文中详细陈述了红松与北沉香的渊源、沉香文化的悠久历史、北沉香的药用保健价值以及沉香摆件如何走进百姓生活。《小兴安岭北沉香追溯》一文在黑龙江日报刊发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进而带动伊春近百个企业诞生,全市增加了数千人再就业,北沉香工艺也成为我市的新兴产业,为使老林区焕发新生机作出了贡献。
崔岩被誉为“大森林的野生动物专家”,属于他的荣誉是铭刻历史的最好记载。九五期间获黑龙江省林业厅先进个人奖励,1999年至2008年获铁力市科技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09年获伊春市第七届青年科技奖,2012年被评为伊春市高技能人才,伊春市野生动物学科带头人,2012年获省政府特殊津贴,2017年获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斯巴鲁生态保护奖”。这一奖项是为了表彰奖励在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战线从事保护、教育、科研、执法、科普宣传等岗位以及社会各界支持、参与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的人士中,连续工作3年(含3年)以上并作出重要贡献的先进个人,于2009年开始设立的。
书写生态中国“伊春篇章”是崔岩以及更多像崔岩一样的科技工作者的共同追求。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守住生态保护的基调不动摇,为伊春的绿色化转型发展贡献力量也是他们共同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