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青青翠绿的小球还会去哪里(这颗毛茸茸的小球)
这些青青翠绿的小球还会去哪里(这颗毛茸茸的小球)约在1358~1360年间,早期网球运动传到了英国。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下令,在宫内建造一处室内网球场。从此它在英国“上层社会”中流行。直到1873年,英国有一位名叫瓦尔特·克劳伯登·温菲尔特的乡村绅士将这种古老的宫廷游戏移到室外的草坪上进行,并出版了一本以《草地网球》为题的小册子,这一创举立即受到了人们的欢迎。他也被称为近代网球的创始人。此后,网球变成一项在室内、室外都能进行的项目,各类俱乐部也迅速建立起来。1875年,全英网球运动俱乐部建立起来。俱乐部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专业网球场地,并于1877年举办了全英草地网球男子单打锦标赛,也就是后来温布尔登网球赛的前身。1874年这种网球运动就传到了美国。第一个将之带入美国的,是女运动员玛丽·奥特布里奇。当她从英属百慕大度假回到纽约时,海关检查员因为没有看过这种玩意儿,就将她所带的球和球拍都扣留起来,去研究是不是需要打税,过了一个星期才还给她。当
许承基赛场照 |
广东球王李惠堂 |
著名作家冯骥才在他那本充溢着民间味、市井味的《神鞭》中,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书中的主人公“玻璃花”去拜访一位中国商人,行经租界,忽然被不知何处飞来的一个硬东西打了脸,火冒三丈低头一看,是个毛茸茸的硬球。那中国商人连忙解释,这叫“网球”,是洋人们玩的玩意儿。
书中的故事展开在清末,这正是网球传入中国的时期。差不多在同一时间,网球也传入了广州。它是最早传入中国的现代球类运动之一,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到今天,它已经褪去神秘面纱,成为大众乐于参与的体育活动了。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卜松竹
从宫廷传入民间的古老运动
世界网球运动的开端很早。12~13世纪,法国人利用教堂的回廊,发明了一种游戏。这种游戏就是用手掌击球,或者对墙拍打,或者与人对拍。这种游戏后来在路易王朝时期,成为法国王宫里的一种室内消遣娱乐活动。由于它无论从使用的场地、器具,还是游戏方法、规则,均与现代网球运动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以大家把它视作现代网球的原始形态。
14世纪中叶以后的两三个世纪,网球活动在英法宫廷中兴盛一时,并且随地理探险和商贸的拓展,流传到欧洲各国和亚洲等地。这一时期,网球场地是利用宫廷内的大厅充任,无网也无拍,用布卷成一个圆形的球,用绳子缠扎。场地中间拉起一条绳子为界,利用两手作球拍,把球从绳子上丢来丢去,法语称为“Tennis”(网球),英语干脆叫做“Take it!Play”(抓住!扔过去)。不久以后,引入了木板制的球拍。大约在16世纪初,这项运动传入法国民间,并得以迅速传播。球具也不断改良,球变得更加耐用,拍子由木板改为羊皮纸板,面积加大,握柄加长。场地中间的绳子垂直方面增加了许多垂向地面的短绳,以利于判断球是不是从横绳的下方穿过。17世纪初,小方格绳网代替了绳帘,拍子改用穿线网拍。这已经和现代的网球非常接近了。
约在1358~1360年间,早期网球运动传到了英国。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下令,在宫内建造一处室内网球场。从此它在英国“上层社会”中流行。直到1873年,英国有一位名叫瓦尔特·克劳伯登·温菲尔特的乡村绅士将这种古老的宫廷游戏移到室外的草坪上进行,并出版了一本以《草地网球》为题的小册子,这一创举立即受到了人们的欢迎。他也被称为近代网球的创始人。此后,网球变成一项在室内、室外都能进行的项目,各类俱乐部也迅速建立起来。1875年,全英网球运动俱乐部建立起来。俱乐部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专业网球场地,并于1877年举办了全英草地网球男子单打锦标赛,也就是后来温布尔登网球赛的前身。1874年这种网球运动就传到了美国。第一个将之带入美国的,是女运动员玛丽·奥特布里奇。当她从英属百慕大度假回到纽约时,海关检查员因为没有看过这种玩意儿,就将她所带的球和球拍都扣留起来,去研究是不是需要打税,过了一个星期才还给她。当年春,美国第一个草地网球场在纽约的斯坦顿岛上出现。接着很快传到纽约市、新港、波士顿和费城等地。哈佛大学于1878年首先成为了第一个有网球场的大学。
海珠区是网球最早传入广州之地
回顾了网球发展的历史,我们多半会好奇,这种起源甚早,但主要在欧洲和欧洲殖民地流行的球类运动,是怎样传入中国的呢?研究者们指出,其最早传入中国,大约在1848年左右,但只在外国侨民之中流行。到1860年,天津紫竹林建起了中国最早的网球场,建造者是英国人——这也就是“玻璃花”被打到脸的那处网球场。之后在上海、天津、广州、威海等沿海城市,陆续出现了不少网球场。不过它们通常只是洋人和少数当时的官僚、商人的消闲之所,与一般民众并没有什么关系。
曾任广州市网球协会副主席、全国网球协会委员的李次民曾撰专文《广州市网球运动发展史》回顾了网球在广州的传入与发展。他指出:“广州市于1905年开始有人玩网球。当时的人称它为‘绒球’,因为这种球是用绒布包起来的。传说最先设置网球场的地方是在‘伍村’(相传在河南小港一带),还是妇女最先玩这种球,她们可能就是‘伍村’的居民。与此同时,格致学校(一说是岭南大学的前身)也开辟了网球场。格致学校就成为广州市第一个有网球场的学校。”
“此时的沙面小岛上,也是广州网球运动的摇篮。这里是外国领事馆集中地。英、法、德、日、美、意等国的领事以及各国在广州经营商业的商人,都有不少人喜欢玩网球。他们除在正金银行里面设置了网球场之外,还把从沙面东桥至西桥中间一段空地也作为网球场;前后挂起蓝布,还雇用儿童拾球,玩得十分热闹”,李次民指出,“至于在白鹅潭畔上,这时也有球场,设置了好些草地网球场,既有铁网围栏,亦雇用儿童拾球。来这里玩的多数是各国领事馆职员及流动的外国海员等。那时候这些场地都是归外国人所组织的名为‘广州俱乐部’管理的。另一面德国人则在东山的高尔夫球场附近也建造了两个网球场。”
李次民指出,渐渐地,中国人自办的学校也开始有设置网球场的,“但仍极简陋。多数就以篮球场挂起网,权充网球场地。如广州市立师范学校于1915~1916年间,当年该校体育主任为丘纪祥,临时就以篮球场权作网球场,挂起了网就玩起来。这时还有许崇清、陈春棠等人去玩。可见广州市民对网球运动和兴趣已有所提高”。到了20世纪20年代,广州市的网球运动进一步普及,出现一批网球运动爱好者。就在这时,广州市长开辟了泥地网球场,并在室内大厅地板上也划着网球场界线,“经常有体育工作者,如许民辉等老体工去玩。也就在这时,岭南大学设置了五个场地,除一些外国教师去玩外,学生也有些去玩。另外博济医院(今中山第二医院)相传很早已开辟了网球场,有说此网球场还可能早过岭南大学。这时还有不少教会办的学校,如培正中学设场地两个,协和女子中学、美华中学、培道中学、真光中学等均有设置。当时有些网球运动员就是从这些‘基地’培训出来的”。
许承基献艺广州 大大推动网球发展
李次民指出,1927年之前,广州市“工务局”在中央公园(即现在人民公园)东边先后开辟了四个网球场,公开租给市民作网球运动,每人每小时收费银毫四角,还设置了负责捡球的球童。场中建有一小亭,可供运动员更衣和饮茶。市内爱好网球者多数云集公园内玩球。在这一期间虽然一切尚属简陋,但经常都有举办网球比赛。其中参加运动者有陈策、冯伟、黄骚、黄保强、王德光、陈彦等人。1927年成立了“广州市民体育会”。且选用中央公园“工务局”原建的球场为会址。由陈彦起草该会组织章程,设会长一人,下设立会务、财务、球场管理各一人分担工作。接着发动捐款,筹建网球会所,设置各种必要设施,“这时广州市网球运动设备,才稍见规模”。
1938年之前,随着网球参与人群的扩大,网球竞赛也开始多了,场地也有所增加。按李次民的说法,这时中山大学成立体育部,开辟了场地。一些住在东山区的单位职工则在东山新河浦附近成立“粤秀体育会”,开有球场两个;市则成立“广州市民体育会”,都开始有网球场的设置。
这个时期,“广州市民体育会”做了不少网球的推广活动,比如举办全市中外网球队联赛。当时参加者有:美、英、法等国联队,日本侨民队、德国队、“岭南大学”队、“东山粤秀体育会”队、“广州市民体育会”队。继而举办“市长杯”公开网球比赛,中外人士均可参加。体育会还邀请法国戴维斯杯冠军哥显等名手来广州做表演赛,特别是1934年夏季我国名将许承基的表演赛,吸引不少观众,堪为城中盛事。
1912年,祖籍福建的许承基出生于印度尼西亚的中爪哇。他10岁开始练网球,16岁便成为中爪哇的单打冠军。1929年,广东球王李惠堂应印商胡文虎之邀,曾率上海乐华足球队访问东南亚。李惠堂除精于足球之外,在网球方面的造诣也颇深。途经爪哇时见到许承基,十分高兴,于是便劝他回国效力。几年后,许承基作为爪哇华侨代表,先后回国参加比赛,均夺得冠军。此时的许承基刚20岁出头。1936年以后,许承基大部分时间留在英国伦敦。在此期间,他参加过许多重要比赛,并在1937年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中打进前32名;1938年他被定为该年度温布尔登赛8名种子选手之一。此外,许承基在1938年至1939年,连续两年获得全英硬地网球赛冠军。可惜之后由于战争、家庭等原因,极大地影响了他的生活,许承基于1947年1月31日因突发肺炎而病逝伦敦,时年仅35岁。球王李惠堂认为,这是“世界网球陨一彗星,我国体坛折一栋梁”。
1938年10月之后,原“广州市民体育会”设在中央公园及市政府后面的几个网球场地,相继被轰炸,已荡然无存。1945年抗战胜利后,沙面租界取消了,网球场地归还中国。但此时球员多已星散,之后虽经再度召集,由于时局动荡,也难有大的作为。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网球又焕发出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