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藏传佛教有多少派系(藏传佛教为什么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

藏传佛教有多少派系(藏传佛教为什么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如果藏传佛教是一个公司的话,那么它显然是一个中外合资的股份制公司。来源于外国的高僧寂护、莲花生、摩诃衍等大师就是外来资本,他们带着自己的思想进入西藏,并和本土的巴·赛囊、贝央、娘·定埃增、贝吉云丹等大师合作,共同塑造了这个公司(藏传佛教)的雏形。为了更明晰的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来举一个例子。我觉得很多事情,都可以用公司运作的方式来加以诠释。我们就把藏传佛教,比喻成一个公司来加以说明。秦权兄供图但说到这,就会有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佛教前弘期和后弘期早期没有出现教派,难道是因为没有大师吗?当然不是,没有教派产生的这段岁月西藏一样是大师辈出,但之所以没有产生教派是因为,没有出现产生教派的社会性(政治性)需求。

藏传佛教有多少派系(藏传佛教为什么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1)

秦权兄供图

这篇文章是我在藏迷会讲座的讲稿节选而成,因此带有明显的口语特点。落在纸上之后,没有口述时那么随意,不过基本观点和结构没有变化。文中涉及宗教信仰,我本人虽然不是信徒,不代表我对宗教不敬畏,如果文中的一些比喻有悖于您的信仰,望告知商讨。

藏传佛教在西藏地区的传播轨迹,可以分成前弘期和后弘期,两个时期的分野,便是吐蕃末代赞普朗达玛的灭佛事件。

在整个佛教前弘期,没有任何一个教派产生。朗达玛灭佛后,佛教后弘期的早期(上下两路弘传)也一样没有教派出现。可是到了,公元十一世纪中叶,一百多年间,几十个教派和分支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卫藏地区。

秦权兄供图

但说到这,就会有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佛教前弘期和后弘期早期没有出现教派,难道是因为没有大师吗?

当然不是,没有教派产生的这段岁月西藏一样是大师辈出,但之所以没有产生教派是因为,没有出现产生教派的社会性(政治性)需求。

为了更明晰的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来举一个例子。我觉得很多事情,都可以用公司运作的方式来加以诠释。我们就把藏传佛教,比喻成一个公司来加以说明。

如果藏传佛教是一个公司的话,那么它显然是一个中外合资的股份制公司。来源于外国的高僧寂护、莲花生、摩诃衍等大师就是外来资本,他们带着自己的思想进入西藏,并和本土的巴·赛囊、贝央、娘·定埃增、贝吉云丹等大师合作,共同塑造了这个公司(藏传佛教)的雏形。

一般来说,成立一个新公司有两件事一定会发生。第一件是所有人倾心协力跟外面的人干,抢地盘、抢市场。等到市场份额抢的差不多了,第二件事就是关起门来自己人干一仗,聊聊股权份额。如果两仗干过了,公司还没散架,那就离上市不远了。

佛教也一样,刚开始还别说分教派,您就是全心全力都差点没干过苯教,还是在吐蕃王权(赤松德赞)的扶持下才把苯教打跑了。就这种情况,还怎么分教派呀!

益西沃所处的时期,佛教经过了朗达玛灭佛,其惨状用哀鸿遍野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信仰坚贞的僧人,都只能躲在深山洞窟中各自修行。这时候,还谈得上教派这种事情吗?这就像您托个盘子准备吃烙饼,结果灶还没烧热呢!总得把灶火先煽乎起来,才有后面的事儿不是?!

拉喇嘛·益西沃具备成立教派的所有条件,他本来就是古格王,主动放弃了王位投身弘法事业,因此,世俗权利对他来说不是问题;其次,他是整个阿里地区的国家联盟的领袖,他所颁布的“兴佛大诏令”对所有国家都是最高指示;在宗教界,拉喇嘛(神上师)的尊号便足以说明问题了。

成立一个佛教派系,对于益西沃来说就是件分分钟的事儿,但他依旧没有在古格成立一个教派,这只能说,当时依旧没有成立教派的必要。

藏传佛教有多少派系(藏传佛教为什么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2)

秦权兄供图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藏传教派大量涌现呢?这就得从当时的社会环境说起了。

西藏自吐蕃王朝公元842年奔溃后,直到凉州会盟(公元1247年)后,蒙元势力进入。期间数百年,一直处于一种“小割据”时代。

所谓“小割据”有点类似于中原历史中,春秋战国时代中的春秋。我们都知道,到了战国时期其实就已经是“大割据”时期,就是“齐楚燕韩赵魏秦”这哥七个,其他的都没什么存在感。

但春秋时候不同,老大是周天子,在天子身边围绕着数十个小国家。 这些国家的体量都很小,拥地数十里便为诸侯。可以想见,数量如此众多的小国之间会有多少难以厘清的利益纠葛。

西藏当时的情况和此非常类似,各个贵族领主辖地不过如此。如果这些小贵族的头上有一个中央政权,那么一旦出现纠纷自然有上级机构出面进行协调和管控。可自从吐蕃王朝崩溃后,中央政权消失,领主各自为政,每个人的利益诉求只能通过拳头大小来决定。因此,小领主需要对自己治下的属民进行更为有效的划分。

我们经常说,每一个人的头上都贴着好多个标签。如果是在大一统的王朝,是不是佛教信徒已经可以很好的划分群体了。但在割据时代,这种划分显然不够明晰,各个领主之间的属民都是教徒,如何来区别你是哪个领主的属下?这时候,教派便成了最有效的区别民众属性的标签了。

说到这里,熟悉佛教的朋友可能会提出一个反诘。你说是因为小割据的社会现实导致出现了大量的教派,那汉传佛教一直在大一统的状态下,不也出现了很多教派吗?

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问题,那么我们就来对比一下,汉传和藏传两种佛教教派的区别。

从教派的命名上,就能看出这两个佛教流派间巨大的区别。汉传佛教教派是这样命名的,禅宗、律宗、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净土宗。从命名上就能看出,教派是以某部经典或某种修行方式为尊,以此来区分教众的认同与否。

但藏传却完全不同,它们的命名带着及其鲜明的地域属性。萨迦派是在萨迦地方出现的、止贡派是在止贡地方出现的、帕竹派是在帕竹地方出现的、达隆派是在达隆地方出现的、雅桑派是在雅桑万户的辖区出现的、夏鲁派是在夏鲁万户的辖区出现的、觉囊派是在觉囊地方出现的。

当然了,凡事都有例外,汉传佛教有天台宗,是以浙江天台山命名的,不过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法华宗。藏传佛教里宁玛派、噶当派格鲁派并不是以地名命名。

藏传教派命名的地域性特点,不光我发现了,其教派内部的大师也并不讳言。

土观大师(土观·罗桑却吉尼玛,1737~1802,三世土观活佛)在其《宗教源流》一书中写道:“藏地宗派,所立名称,不同甚多,……或随地方命名,……然决少有如天竺宗派纯依见地而立派名的。”

藏传佛教有多少派系(藏传佛教为什么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3)

秦权兄供图

那么,藏传教派如此强烈的地域属性,究竟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我们曾经提到过在西藏历史上,学经是件及其奢侈的事情,要向师傅上缴学费,而且是黄灿灿的金子。据记载,150名去印度求法的西藏僧侣带走了大约11万两黄金。

所以,这种事情根本不是一般人家能够买单的。如果想出国留学(去天竺),要么您本身就是有钱人,非富即贵,要么就得有人出钱资助你。

等您学成归国,想要弘扬您的思想,您得广收门徒吧、您得修建寺院吧、您得举行法会吧!哪一样,不是流水般的花钱事儿?还得有人出钱继续资助您吧!等您终于功成名就了,声名远播成了一方高僧大德。

这时候,您跟在背后一直默默资助您的金主说:“咱俩不是一伙的,这事儿还得聊聊。”估计,您离过那边去,也就不远了。还别说您就是一个普通教派的领袖,就是达赖喇嘛这种级别的大神,又有几个不是英年早逝的?

应该这么说,自从佛教传入西藏那天开始,它就从来没和政治分开过。最终,它之所以能够发展成政教合一的社会形式,便是背后长期充满政治诉求的结果。

从历史的角度上来说,没有什么影响深远的事件是偶然发生的,每一个背后都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藏传教派的出现,绝不是某位大师突发奇想,或者看别人成立了,自己也弄一个尝尝鲜。

这就像活佛转世制度,决对不是噶玛拔希(噶玛噶举派第一代活佛)灵光闪现想出的招数。如果不是其教派被极尽打压,可能我们就看不到活佛转世这个制度了,或者不会首先出现在噶玛噶举。

从十一世纪开始,卫藏地区的大师如流星雨般划过夜空。在他们的照耀下,佛教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但镶满天空的璀璨,只能算是教派出现的内在基础,当时的社会性、政治性需求,才是最终促成教派大量涌现的外因和决定性因素。

在看待藏传佛教时,一定要时刻注意它的政治因素,这是其教派天然的属性之一。正是因为有了政治诉求的利益纠葛,才会在西藏出现如此之多的教派冲突和阴谋纠葛。因此,不能将藏传佛教中发生的事件,解读为个人行为,而是需要以一个更高、更宏观的来全面的考量,大量教派短期内迅速涌现,便是例证之一。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