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志坚的桃花美文(刘绍棠与青枝绿叶)
邢志坚的桃花美文(刘绍棠与青枝绿叶)爱情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文学创作永不过时的主题。那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注重的是革命性、阶级性,对人性的东西是有所压抑的。当时的青年男女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产生了爱情,只能放在心里,用眼神交流也是悄悄地,牵手属奢侈品!这在今天的年青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书中有一段,是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描述:“……不止哩!还要朝集体农庄引;到那时节,屋里有电灯,黑夜能演电影,耕种收割有拖拉机,农闲时,坐上农庄的汽车,到北京参观……”在当时看来有这样的想法是非常非常超前的了!然而在今天看来感觉上辈的人们对生活的要求简直太低了。其实,整个人类社会就像一棵从种子长成的大树。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征,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我很怀念和感触当年风气气正的文坛,“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青蜓立上头。”的景色是当时文坛的常态,这样才能产生在读高二时从语文教科书中读到自己的作品的情况发生。当时敬业的编辑们,发现好的作品和新的文学
刘绍棠与《青枝绿叶》
文丨唐樱
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学习,学校设有《名作家谈创作》这一课程,请来了许多著名作家来讲课,比如:刘白羽、叶君健、郑伯农、刘绍棠、王蒙、陈建功、梁晓声、雷达、邓友梅、舒乙、郭小林等等。记得当时刘绍棠老师是坐着轮椅来上课的,当时鲁院的教学楼没有电梯,上课在五楼,六位男学员抬着这位作品曾多次获国内奖项并受国家嘉奖、又有多部作品被翻译成外文,又被人们称作“神童作家”的人出现在教室时,教室沸腾了!掌声久久不能停下来……这也是他生平最后一次讲课!他给我们重点介绍了他17岁时,由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短篇小说集《青枝绿叶》。其中短篇小说集里的《青枝绿叶》是他读高一时创作的小说,并投到《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报》为发表这篇小说,请沙汀、周立波、严文井和康濯审阅原稿。文章在《中国青年报》发表后,同年被编入高中二年级语文教科书。当他读高中二年级时,读到课本里自己写的《青枝绿叶》,这在当时文坛成为佳话!《青枝绿叶》这部短篇小说集有着明显的时代烙印,那是一个新旧交替的年代 新思想、新观念与旧思想、旧观念的冲撞特别的明显。如短篇小说《一顶轿子》中的主人公周万喜,在分地主的浮财时,他看中了那顶褪了色的轿子。他是这样想的,自古以来,婚嫁娶取是用轿子的,也是人类社会的必须品。但谁也没有想到,只有少数人用了几千年的轿子说不用就不用了!更无法想象的是只有短短的几十年,他们连听都没说过的小轿车已进入寻常百姓家!
《青枝绿叶》中的人物身份意识特别明显!就像我们看以前八、九十年代的电影一样,英雄人物出来连五、六岁孩子都能辨识出来。坏人一般都长得歪瓜裂枣,不瞎眼睛就是缺胳膊少腿的。作品里出现的合作社社员、单干户,地主、富农、中农、贫农等词汇,这都是那个时代特有的产物。
爱情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文学创作永不过时的主题。那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注重的是革命性、阶级性,对人性的东西是有所压抑的。当时的青年男女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产生了爱情,只能放在心里,用眼神交流也是悄悄地,牵手属奢侈品!这在今天的年青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书中有一段,是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描述:“……不止哩!还要朝集体农庄引;到那时节,屋里有电灯,黑夜能演电影,耕种收割有拖拉机,农闲时,坐上农庄的汽车,到北京参观……”在当时看来有这样的想法是非常非常超前的了!然而在今天看来感觉上辈的人们对生活的要求简直太低了。其实,整个人类社会就像一棵从种子长成的大树。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征,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我很怀念和感触当年风气气正的文坛,“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青蜓立上头。”的景色是当时文坛的常态,这样才能产生在读高二时从语文教科书中读到自己的作品的情况发生。当时敬业的编辑们,发现好的作品和新的文学苗子,会激动不已,刘绍棠就是这样被发现。《青枝绿叶》的责任编辑耿庸发现这篇出自十六岁正在读高一的学生写的文章后,不敢怠慢。于是请来沙汀、周立波、严文井、康濯来审阅原稿,这四位可是文坛巨匠呀!真希望象这样关心和扶助新一代文学青年的光荣传统永远传承下来!非常感恩我文学道路上给予帮助和指导的老师和朋友们!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陆华声在线官网voc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授权:0731-84329818苏女士。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责编: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