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喜欢占便宜的亲戚相处(你有总爱占便宜的亲戚吗)
如何与喜欢占便宜的亲戚相处(你有总爱占便宜的亲戚吗)难得生气的儿子,将矛头指向他爸:“你真有意思,我出门的时候,你没给我钱,现在倒是拿钱给别人用,你钱很多吗?”儿子很无语:“大伯女儿将近四十的人了,为什么还要你拿钱给她?你是长辈,应该她孝敬你,而不是你拿钱给她用。况且,我出门的时候,大伯也没给我钱啊。”爸爸接着吐槽了两件大伯近期贪得无厌的行为:大伯将近四十的女儿要出远门,大伯要求M的爸爸给他女儿拿钱,路上买零食。M的爸爸不好意思拒绝,就给他发了两百块钱的红包。
“你大伯真不要脸,总想从我身上抠点钱”,吃饭时,M的爸爸对他抱怨。
“以前借了我五千块,一直没还,问他要,他说钱被你在外面鬼混乱花了。”
儿子M一脸懵逼,“他从来没拿钱给我用”。
时隔十年,儿子才知道大伯曾以诬陷他的方式,坑了他爸五千块。
爸爸接着吐槽了两件大伯近期贪得无厌的行为:
1.不分尊卑的索要红包。大伯将近四十的女儿要出远门,大伯要求M的爸爸给他女儿拿钱,路上买零食。
M的爸爸不好意思拒绝,就给他发了两百块钱的红包。
儿子很无语:“大伯女儿将近四十的人了,为什么还要你拿钱给她?你是长辈,应该她孝敬你,而不是你拿钱给她用。况且,我出门的时候,大伯也没给我钱啊。”
难得生气的儿子,将矛头指向他爸:“你真有意思,我出门的时候,你没给我钱,现在倒是拿钱给别人用,你钱很多吗?”
“没法啊,他都张口要了,我怎么好不给。”
2.为了坑钱,不惜诬陷兄弟的儿子。“你大伯最近说,你之前买房借了他女儿两万块,想让我还给他。他女儿也在场,还说她买房时让我多借点给她。我本来想替你还了,想着金额也不小,就先问问你。”
“我哪有借钱!”儿子M听到之后很气愤,“你总算没有傻到家,还知道来问问我!你别再给他钱,下次他们再这么说,你让他来找我!”
像之前一样,得知自己的儿子被诬陷后,爸爸并没有表现出惊讶或愤怒的表情,似乎他已经习惯了大伯的这些行为。
他永远只有一句:“他们一家太不要脸了”
实在无法理解爸爸“任人宰割”的行为,M问他:“他们有手有脚,有劳动能力,你挣钱也不容易,为什么总是白白拿钱给他?以前金额不多也就算了,这次可是2万块,你算过自己要在工地上白白暴晒多少天吗?”
得到的回复是:
“他有那么不要脸,我有什么办法?”
爸爸总是在配合别人,让自己吃亏。
即使自己的儿子被诬陷,他也毫不在意。即使自己的血汗钱被别人轻易夺取,他也丝毫没有拒绝的意思。
在此之前,M与大伯没有直接的经济牵扯。大伯表现出来,都是很通情达理的样子。
他和大伯只有一次关于钱的小交集。
刚过完年,大伯给M送来了几十个鸡蛋。M当时还有些吃惊,毕竟自己老婆生小孩的时候,大伯没有任何表示,怎么突然想起拿鸡蛋来了?
第二天,在外打工的爸爸打电话问M:“大伯送来了多少个鸡蛋?”
M数了一下告知40个,爸爸说:
“又在抠我钱!我拿了200多块钱给他,让他给你送200个鸡蛋去,他就送来这么点。”乡里土鸡蛋一块钱一个。
此前,大伯并没有跟M提钱的事。表现出来的样子就是他出于亲情,拿鸡蛋给他吃的。
没想到鸡蛋是他爸花钱买的,还是高价钱。
M不明白:这种事情,只要自己和爸爸一沟通,一对口径,大伯做的这种上不了台面的事就会暴露出来。
为什么大伯却要是做这种事,是傻吗?
现在,了解了爸爸的行为和思想之后,终于明白了。
不是大伯傻,是他知道有人比他更傻。
为什么爸爸明知道被占便宜了,还总是继续这样无限循环呢?
也许,他一味忍让的理由大致是:
不好意思拒绝、抹不开面子、怕拒绝了得罪人,影响亲情。
真是应了那句话——别人怎么对你,是你教的。
你一直让自己处于被支配、吃亏的角色,别人当然会变本加厉的占便宜。
对于这种行为,心理学上有一个专业说法——共谋。
它能形象地诠释大伯和爸爸之间,看似不合理却长期持续的行为。
何为共谋?听上去是不是有点傻?这其实是一种心理机制,是在玩心理游戏,在这个游戏里输的人才算是赢家。
事实上,爸爸内心并不满意对方的做法。大伯总是提出这些不合理的要求,用爸爸的话说——不要脸。
然而,再多的不满,他也只是在心里想想,最多在事后跟儿子抱怨几句。
他害怕对方因为自己的拒绝而生气,所以用沉默来化解,也就相当于默认了对方的做法,达成了“共谋”。
大伯与他妹妹的关系很好的验证了这一点。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共谋例子:
室友总让你帮忙带饭,你不顺路,却只是默默在心里抱怨。即使千万个不愿意,你仍然帮他把饭带回来了。
因为你觉得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他的友情。
丈夫对妻子管得很严,钱怎么花,只能跟谁来往,多久回娘家一次等等所有事情,必须按照他说的做。
否则,他就会发火、会辱骂、会砸东西。在这种控制性儿子的眼中,商量是不存在的,妥协?绝不可能的事。
妻子虽然不满意,但是也一直忍让顺从,因为她觉得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他的爱。
当意识到自己陷入共谋的困境时,很多人迫不及待地想要改变这种行为模式。
对于共谋这种自我损害的行为,想要改变,首先得知道它是怎么产生的。
心理学著作《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书中,主人公蛤蟆的故事,很好的展示了共谋产生的过程。
蛤蟆是个富二代,为人大方热情、没主见、行事冲动、爱炫耀、偶尔犯浑。
蛤蟆渴望父亲的爱与关注,却从没得到过。
从小父亲对他很严厉、要求苛刻,父亲一直对蛤蟆的表现不满意。对此,蛤蟆无法表达自己的愤怒和委屈,反而用顺从、取悦来讨父亲欢心。
父亲去世后,蛤蟆从父辈那里继承了家产,并担任学校董事一职,他很喜欢这份工作。
后来蛤蟆抑郁了,在蛤蟆抑郁、接受心理咨询期间。他爸爸的朋友獾(huan)想代替他做董事,让蛤蟆辞职。
蛤蟆觉得很愤怒,认为獾(huan)不要脸。可他转念一想,也许自己应该辞职让獾(huan)接管,獾(huan)能干、且精力充沛,他当校董比自己好得多。
獾(huan)就像他的父亲一样,那么强大,让蛤蟆感到自己没什么价值,他打算辞职。
这就是蛤蟆“共谋”产生的过程。
小时候,面对严厉、有能力的父亲,蛤蟆感觉自己没有价值,顺从是他的主要表现。
长大后,面对和父亲相似的獾(huan),他也有强烈的无价值感,条件反射般的表现出顺从的行为。
我们快乐、痛苦、害怕、内疚等所有感受,都来自于内心的观念。观念衍生出规矩,内心的感受令你必须遵守这些规矩。
比如,在汽车上站,一个乞丐向你要钱,你觉得不给不好意思。
你的观念:不给就感觉“不好意思”,给了才过意得去。
你的感受与行为:“不好意思”的感受让你不舒服,所以你就给了。
如果你并不觉得不给乞丐钱是一件不好意思的事(观念),那么你就不会强迫自己一定给钱给他(行为)。
由此可见,观念导致行为。要想有所改变,“改变思维方式”才是最重要的,这是一切的基础。
要改变自己总是被支配、迎合、忍让的角色,就需要重视自己内心深处真正的情感,改变一直以来固有的思维模式。
须知,放在第一位的应该是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对方的反应。
很多人不敢维护自己的权利,主要是怕别人强烈的负面的反应让自己难受。
《高难度谈判中》提到:
息事宁人的后果就是,别人把你当做一个“好对付”的人。
当你过于在意别人的情绪时,你同时也在暗示他:“你可以忽视我的情绪,别管我,你自己开心就好。”
为什么总要牺牲自己的情绪来满足他人呢?
亲戚的贪财而不得的失望,真的比自己不愿意吃亏的情绪更重要吗?颠倒是非的诽谤,真的比自己的愤怒更重要吗?
为什么只能迁就别人而委屈自己?
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而活,重视自己的感受,掌握自己的行为,做一个自由的人。
现在开始,改变自己一直以来的错误观念。
减少内心的恐惧和焦虑(担心因为自己的改变而让对方产生不快),然后着手开始解决眼见实际的问题。
2.行动起来,走出虚假的舒适圈建立底线,对不合理说“不”。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有规矩,才能自由。
在心中告诉自己,在忠于内心真实情绪的情况下,什么能忍,什么不能忍。
当对方再次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时,用“我认为……我希望……”的模式来表明自己的立场。
对于贪得无厌的亲戚来说,他对你的需要比你对他的需要更多。
你对她付出钱、不计回报的亲情,他对你付出的只是压榨和有条件的亲情罢了,谁愿意得到后者呢?
有的人面对你的改变会有所收敛,有的人却恼怒成羞。
不论怎样,在心中不断重复自己的底线,告诉自己,“我对所有的后果都吃得消,我是怎样的人,跟他的反应和评价没有关系”
要打破已经养成的习惯,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况,期间还会伴随着种种风险,例如,亲戚无法接受,扬言不再来往,或者到处造谣说你吝啬抠门不顾亲情等。
但长痛不如短痛,与其长期忍受这些事给自己带来的痛苦,左右为难,进退维谷,不如快刀斩乱麻。
不会说“不”的人生,只会在泥潭越陷越深。
作者:@小妖精的妈妈,钱少事多睡觉晚的90后全职宝妈,书写生活中的所思所想。如果喜欢,欢迎点赞、评论、转发。也可以关注我,查看更多内容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