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网红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始于颜值陷于才华)
成为网红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始于颜值陷于才华)网红时代?01 是时候告别快餐式的网红了 真才实学方能安身立命 去伪存真才能流芳千古。
导读
有一种植根于互联网世界 脱胎于草根阶层的偶像 叫“网红”。
人们讨厌网红制造中的营销套路 却又羡慕其“低投入无风险”的名利双收。当越来越多年轻人把当网红作为职业乃至人生理想的时候 如何去除网红文化里的扭曲价值观和精神虚无变得相当紧迫。
是时候告别快餐式的网红了 真才实学方能安身立命 去伪存真才能流芳千古。
01
网红时代?
网红 通常是指某个事件或某种行为被网民关注追捧从而迅速走红的人。走红的因素 可以是颜值担当、才华出众、搞怪作秀等众多类型;而走红的方式 无外乎纯属意外、意外 包装、包装的意外三种。
《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8年6月 我国网民规模超过8.02亿 而网红粉丝总人数达5.88亿。很多年轻人认为网红是一件能“低投入无风险”、实现名利双收的工作。这客观上增加了网红和粉丝的基数。
从个体的角度出发 成为网红有啥好处?首先 收入非常可观。就算996 哪怕24×7 也绝对值得付出。其次 网红毕竟是普通人难得的上镜机会 可以得到百万、千万粉丝的关注和关心 存在感刷得相当爆棚。
02
一场大众狂欢后的尴尬
有评论认为 网红的产生 与当下网民的审美、审丑、娱乐、刺激、偷窥、臆想以及看客等心理相契合 是网络红人、网络推手、大众媒介以及受众心理需求等利益共同作用的结果。
作为一种现象 网红从很多方面记录着这个社会的价值流变。
有一种身份落差 叫“网红式分裂”。镜头前鲜嫩暖萌的 镜头后可能老态龙钟 动刀变脸不算 还要玩转道具、P功一流。有意思的是 就算知道网红的很多假象 粉丝也可以非常宽容。实用主义者的观点是 网红展现给大家的只是最美好的1% 而剩下的99%都太残酷 所以尽情享受那1%就好了。
网红餐厅、网红歌曲、网红打卡地……网红的背后是流量经济。好像什么事、什么地、什么人加了网红二字就有了流量保证。奈何很多人心甘情愿做流量的“奴隶” 大概是上当受骗的成本比较低 万一碰上真网红了呢?起码也能换取一番谈资。
还有学者认为 网红现象是一场平民化的集体创作与狂欢 它表现出强烈的宣泄性、颠覆性、哄闹性与大众性 因而“网红文化”也是“狂欢围观文化”“民间诙谐文化”。
“狂欢”的代价通常是混乱。媒体评论员孙维说 一些哗众取宠、跳梁小丑式的网红 知道如何在传播过程中煽动自身热度 却很难有丰富的内容产出 很快就会被取而代之。
网红从一个客观现象变成批判话题 不得不归咎于其门槛的降低和身份的降格。上述快餐式网红被放肆制造 形成了网络生态中的群魔乱舞——说话不过脑、出镜不穿衣的 偷税漏税、违法乱纪的 加上一批专业撕网红、职业扒黑历史的网络推手 前赴后继的网红形象毁灭、人设崩塌。
03
始于颜值 陷于才华 忠于人品
前段时间 一名17岁的女孩在抖音上红极一时 可又极速坠落 算是个标准的快餐式网红案例。短短几天内粉丝飙升至1000万 却因为各种负能量的曝光而被平台封杀。
“网络世界里其实每个人都在裸奔 心不正又想出名的 还是先戴个头套 保护好自己 再追逐梦想。”有网民讽刺。
然而 在这位网红小姐姐事件的相关评论里 还有很多画风是这样的:
“17岁不读书怎么了 蹦迪怎么了 你管得着吗”“瑶妹有钱爱怎么花就怎么花 穷人才要读书”……可见仍有不少人趁机宣扬“读书无用论”“当了网红 想干啥就干啥”的扭曲价值观。
网红门槛越来越低 但这不妨碍网红成为新媒体时代塑造的群体偶像和意见领袖。告别快餐式网红 就是要阻断那些“毁人不倦”的价值观输出 让对错有明确的界限。
价值观扭曲的网红总是昙花一现 正能量网红才有持久生命力。网红与受众应当一起成长 看清脚下的路。你可以喜欢“网红脸” 但不能为了打赏“网红脸”而肆意挥霍;你可以用想成为网红来激励自我 但不应该在当网红的路上迷失自我。
告别快餐式网红 就是要告别那些纯粹给别人消费或消费别人的劣质“产品” 筛选沉淀出那些真正应该红、值得红并且能够持续红的对象。
还是网民们概括得好 “始于颜值 陷于才华 忠于人品” 铅华褪尽留本色 大浪淘沙始见金。
来源:《半月谈内部版》2019年第5期;原标题:《告别快餐式网红》
半月谈记者:俞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