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晋中话方言经典(必须学会的榆次方言)
山西晋中话方言经典(必须学会的榆次方言)地名如人名,与生于斯长于斯的一代又一代人息息相关。地名,承载丰富的文化信息,接续千百年的情感传承,不会随时间推移而消失。一个长期形成的地名,其实就是那个地方的符号,是那个地方所有人情感所系的标志。即便远在他乡,人们也永远不会忘记故乡名字。我们常说珍爱乡愁、寻找乡愁,这乡愁,就融在地名中。前不久,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北京召开了加强地名文化保护暨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会议。民政部部长特别强调了地名的文化传承和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尊重,点出了地名频繁更换的症结所在。人民日报:地名是回家的路 “徽州”不妨考虑恢复徽州古城慎重更换地名,就在于对地名有情感。这种情感,是个人的,是家族的,更是地方的、民族的。诸多地名情感的滋生、蔓延与丰富,才构成一个民族的文化自尊
司马迁他写的《史记》里面有这么一句话,他说一般谚语说,叫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是我们民间的一个俗语。意思:相隔十里,两地的生活风气不同,相隔百里,习俗不同。确实,榆次属于古代交通必经之路,所说的话也就多掺杂各地口音,可惜的是榆次自古连接进京之路,自然形成10大古镇,榆次的不幸从去市建区开始,街道巷名纷纷被改,具有传统文化并有历史象征意义的街道名称被新名称替代,但大多数街巷依然还是大家口中的原名称。再有就是将历史古镇拆除,如何留下历史记忆是个大问题,聂村,王湖正在消失,过几年地图上将不再出现这些地点。被当地诟病的老城就是很多古民居,多条老街巷消失建起的一座影视城,拆旧造城的结果如何,需要小市民评说。
现在我们就熟悉一下家乡的味道。
A 阿航 (我家) B 帮桑 (昆虫的一种) 败地各老 (不容易找到的地方 ) 波波忠 ——潮虫 崩斗 —— 额头 逼斗 —— 挨打. 逼斗油子 ——易挨打的人 波姨 —— 接了婚的女人 不烂着 —— 用小米做得一种饭 蒸法. C 抽斗 —— 抽屉. 出洗 —— 收拾某人 例句:等的出洗你了哇. 歘(chua)火 —— 生气 歘拐 ——出事 闯祸 实为"出怪". 歘免 —— 常用于形容大大方方 不扭捏上的台面的人 D 待见 ——招人喜爱.例句:偶克待见这块妮子了! 单散 —— 粗绳子 倒瞎 ——聊天 登 ——疼 等当 ——比划 的脑 ——头 脑袋.亦说"的脑蛋子" 丢交倒了 ——摔倒了 咄(du)子-- ——屁股 同"咄蛋子" E 恩娘 ——人家 二股巾 —— 无袖背心 F 妨主: —— 形容一个人令人讨厌 参见三国演义“眼下有泪槽 额边生白点 名为‘的卢’ 骑则妨主。” 妨七主(妨其主) G 杠 —— 跑 个缆 —— 棍子 个低 —— 泛指各类突起物. 个低腿 —— 膝盖 圪(ge)矬(chu) —— 皱 不展 圪蹴(jiu) —— 蹲.例句"圪蹴的物儿做甚了是" 个捞 —— 角落 个料 —— 不直或不正. 个挤 ——挤一挤 个督(du) ——拳头 个脸间儿 ——嘎肢窝 个扭 ——肘部 揪四 ——丑态 例句:"看你外揪四哇"! 勾欠 ——指欠打或快遭报应 刮游 —— 出去转 参见"悠万" 锅舍: —— 屋内.一说"归舍" 鬼底惑琐 ——猥琐的样子 也形容没教养的样子. 蝈吕 ——山羊 H 害豌豆 ——捣鬼. 害数(下数) ——结果.例句:“闹不下个害数” 核章来 —— 傍晚 实为"黑将来" 亥 —— 鞋 颃(hang)马卡子 ——下巴. "卡子"为常用后缀 如"骷髅卡子" 和浪浪 ——小巷子 胡迷日鬼 ——不好好弄 j 机米 ——精明的变音 参见"米兰" 揪儿气 ——不怎么样 局儿 ——车轱辘 卷人 ——骂人 K 括蓝 ——碰了 坑后 ——靠后 L M 矛着儿 ——茅房 马别胡儿 ——蚂蚁 么待头 ——没意思 米兰 ——天亮了 即"明了"的变音. 迷数(眉数) ——样子 长相.同"迷碾" 迷碾 ——眉眼. 乜(mia)无钟儿 —— 蝉. N 乃个缆 —— 语出打自家小孩时 用门后的顶门棍来打.实为"挨棍子打".参见"个缆" 囊龙抓虎 ——形容衣物不整齐的样子.例句:看你外必(被)子囊龙抓虎的样儿哇 袅掉 ——形容不好说话 原为"鸟调" 即外地人 不好交流.如水浒传:"兀那鸟人" O 偶 ——我 偶兰 ——焦了 P 片片 ——手绢 (帕帕) 谝(pie) ——侃 Q 千马儿 ——差点了 巧儿 ——麻雀 实为"雀儿"变音.亦称"恶雀子" 求胡嘛擦 ——乱七八糟 斗眯 ——早上很早 常用"起斗眯".配合"搭核(黑)夜"使用 可以形容某人辛苦. 起三 —— 出息.例句:1这个人不起三. 2看你也起不了三 七塌 ——形容小孩可爱得样子 R 日怪 ——奇怪 日脏 ——脏东西 日能 ——精明 S 僧早繁 ——什么时候 拾翻 —— 形容寻找东西 翻得乱 爽货儿 —— 玩具 实为"耍货" 双带 —— 窗户 双双 ——小凳子 杀嘎 ——低价处理剩下的货物.实为"杀割". 哨上写 ——利落,马上 T 提拔姑 —— 面食一种 突萨子 —— 大舌头, 夹喀喀------ 大舌头 调羹(geng)羹 —— 小勺子 W 歪甚 ——那个 武碗 —— 有两下 实为"舞玩" X 虾虎儿 ——壁虎 希桑 —— 希罕 希荒 —— 可怜 形人 —— 找人.古汉语中"寻人" 须 ——携带 Y 妖妖 —— 同"二股巾" 夜来 —— 昨天 孽片塞 ——拿柴烧火 一晌晌 ——一会 亦纪儿(映镜子) ——照镜子. 悠万 —— 出去玩 可指串门.实为"游玩" Z 捉唬 ——骗人 早期 ——明早 则背 —— 背部 钟儿 —— 虫子 煮甲儿 —— 饺子.
榆次方言中l不与u拼 n不与u拼 l u与l uo、l ou同音 n u与n uo同音
相关搜索 榆次历史悠久。鲁昭公八年(公元前534年)榆次称魏榆,公元前514年称涂水,战国时始称榆次。秦庄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设榆次县,历代相沿。
延伸阅读:
人民日报:地名是回家的路 “徽州”不妨考虑恢复
徽州古城
慎重更换地名,就在于对地名有情感。这种情感,是个人的,是家族的,更是地方的、民族的。诸多地名情感的滋生、蔓延与丰富,才构成一个民族的文化自尊
前不久,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北京召开了加强地名文化保护暨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会议。民政部部长特别强调了地名的文化传承和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尊重,点出了地名频繁更换的症结所在。
地名如人名,与生于斯长于斯的一代又一代人息息相关。地名,承载丰富的文化信息,接续千百年的情感传承,不会随时间推移而消失。一个长期形成的地名,其实就是那个地方的符号,是那个地方所有人情感所系的标志。即便远在他乡,人们也永远不会忘记故乡名字。我们常说珍爱乡愁、寻找乡愁,这乡愁,就融在地名中。
曾听某省的民政厅干部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兵到了台湾一直没能回到大陆,身体不好不能回到家乡,就让孩子回来寻根,找他生活过的地方。孩子归来,根据地名按图索骥,却难以找到,原来这个地名早已消失。最后,找到民政厅,翻阅档案,才找到原来的地名。这位老先生写信来感谢民政厅同志,并说:“你们经济发展得很好,建设也很好,但是地名不要改。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
地名,我们回家的路。说得多好!地名,在海内外华人眼里,在所有寻找乡愁的人们心中,就是一条回家的路。即便不在这里出生,那也是祖辈的根,后代依旧将心底的那份乡愁,与那个遥远的地名联在一起。为《志愿军战歌》谱曲的周巍峙先生,曾任文化部部长、全国文联主席,他爷爷那一代逃荒离开徽州,虽然周巍峙没有在徽州出生,但徽州一直在他心中。他的儿子周七月说,父亲一直想找到徽州的家乡,并且认为徽州地名被黄山替代,是一大遗憾。他根据父亲提供的堂号,前往徽州,找到了祖辈生活过的村庄和祠堂。去世两年之前,周巍峙在妻子陪伴下,终于回到徽州祖籍所在地,了却心愿。踏上这条回家的路,他等待了90年。
回家的路,到底有多远?有多近?对于所有人,远与近,在乡愁中,在梦中。
地名的替换与取消,显然需要慎之又慎。尤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名,早就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存在于史书、碑刻、文学经典之中。如果轻率地将之更名,多少文化信息会被消解。陕西汉中的勉县,是武侯墓和武侯祠所在地,因汉水称作沔水,历史上曾叫沔县。上世纪50年代初,因考虑到“沔”字不好写,便改为“勉”。汉水流至湖北,一个县叫沔阳,和沔县的“沔”是一个字。前些年改名叫仙桃市。远远近近的人,都熟悉沔阳三蒸、沔阳花鼓戏,可如今,一个“仙桃”,令“沔阳”失去了多少历史内涵。
说到襄阳,会想到王维的“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想到杜甫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说到荆州,会想到“大意失荆州”;说到衡阳,会想到高适的“衡阳归雁几封书”;说到徽州,会想到汤显祖的“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试想, 如果将“襄樊”“荆沙”“黄山”在诗句中予以替换,今人与后人的感受,又该如何?幸好衡阳、泰安等地名依然安在,不然,多少经典诗词,将从此失去地名带来的历史内涵和美感。
慎重更换地名,其实就在于对地名有情感。这种情感,是个人的,是家族的,更是地方的、民族的。诸多地名情感的滋生、蔓延与丰富,才构成一个民族的文化自尊。在更换地名之际,我们需要敬畏文化,敬畏历史,任何一个地名,都是在悠久历史中形成。“邯郸”这个地名,延续两三千年,不是依旧与人们同在吗?
当然,不是所有地名都必须恢复旧名称,但像“徽州”这样重要的历史地名,不妨考虑恢复。毕竟,没有“徽”,哪来“安徽”?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无疑给了我们一次新的契机。通过普查,来一番梳理,让中国的地名更具有历史沿袭性、更富有传统文化特色,让新起的地名更能体现中文之美,更有丰富内涵。当然,这需要各地政府,有勇气面对过去。
珍爱地名,回家的路,再远,也很近。(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