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刘备最后为什么选托孤(对一重臣说一句什么肺腑之言呢)

刘备最后为什么选托孤(对一重臣说一句什么肺腑之言呢)

“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长八尺,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武帝阁下玄孙,姓刘,名备,字玄德。”这是《三国演义》中对刘备的描写。刘备是汉室后代,本应身份尊贵,但因推恩令的推行,到他这一代时,已经沦为一介布衣。刘备早年丧父,与母亲生活,相依为命,以卖鞋为生,生活艰苦,23岁时,带领关羽、张飞立功,被封为一县尉。之后的几十年间,曹操、孙权等人崛起,占据着一方领土。而刘备在诸侯混战中不仅没有一席之地,甚至不得不投靠袁绍等人,过着仰人鼻息的生活。

刘备最后为什么选托孤(对一重臣说一句什么肺腑之言呢)(1)

直到建安十二年,与刘备相识六年的徐庶向刘备推荐了隐居在隆中的诸葛亮。刘备三次前往拜访,才见到诸葛亮。诸葛亮向刘备陈述的三分天下的计策,这篇论说就是后来著名的《隆中对》。初出茅庐的诸葛亮协助刘备得到荆州,夺取川蜀。公元前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政权,史称蜀汉。这一政权持续了四十三年,历经两代帝王,于263年被魏所灭。初登帝位的刘备好高骛远,为给关羽报仇,不顾众人反对,攻打吴国,惨遭失败。若不是白毦兵等人的保护,刘备必死无疑。退守白帝城的刘备不久就病逝了。临终前,把儿子刘禅托付给了诸葛亮和李严。刘备甚至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刘备最后为什么选托孤(对一重臣说一句什么肺腑之言呢)(2)

当时李严担任尚书令一职,刘备托孤时,对他说一句肺腑之言“你的才华比不上诸葛亮,应当和诸葛亮团结起来,才能够名垂青史。”然而他不听最终被诸葛亮流放,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刘备死后,李严认为自己功劳极大,毫不关心国家政事,只求平稳度日。建兴九年,诸葛亮第四次出兵北伐,竟出现了粮草供应不及时的问题。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草在战争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李严办事不力,不仅不低头认错,甚至呵斥诸葛亮的北伐行为。诸葛亮将其废为平民,流放梓潼郡。直到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李严都没有被起用,不久后,病逝在梓潼郡。如果李严能够听从刘备的提议,与诸葛亮合作共事,共创大业,就不会是这样的结果。

刘备最后为什么选托孤(对一重臣说一句什么肺腑之言呢)(3)

笔者认为,诸葛亮有绝世之才,义胆忠肝,鞠躬尽瘁。连司马懿也称赞他“真乃天下奇才也”。诸葛亮虽有才能,但他的才能却不是帝王之才,治世之才。诸葛亮事无大小,事必躬亲,没有哪一个帝王可以做到这一点。帝王要善用部下,诸葛亮却做不到这一点。关羽错失荆州,损失了蜀军10万兵力,刘备伐吴,夷陵之战大败,又折损了5万兵马,刘备本人也在这一役后病逝。诸葛亮辅佐刘禅时,蜀国已经大不如以前。魏蜀吴三分天下,蜀国实力最弱。辅佐刘禅这样一位碌碌无为的君主,劳心费力,可以说是耗尽了诸葛亮的最后精力。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蜀国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堪为万世之表。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