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简单版(好书推荐)
好书推荐简单版(好书推荐)林继中无疑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成长起来并取得突出成绩的一代学人的代表。他早年就读于福建师范学院中文系,老师中有易学名家黄寿祺(1912-1990)、诗学名家陈祥耀(1922-2021)等。七十年代末,他在厦门大学读古典文学硕士学位,导师周祖譔(1926-2010)是唐诗研究名家。大学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为他从事古典文学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但是,他的学术研究之路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还是从1984年到山东大学跟随杜诗研究大家萧涤非(1906-1991)攻读文学博士学位、从事杜诗研究开始的。在唐代诗人中,杜甫之外,林继中最心仪的无疑是王维。他的硕士论文题目是《灵想独辟:王维诗歌风格之形成》。他的博士学位论文就是《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从此,他的学术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由杜诗研究进而广至唐诗研究、中国文学史研究等,境界日益开阔,成果更加丰硕。皇皇八大册三百七十余万字的《林继中文集》(以下简称《文
将“书香上海”设为置顶星标
让书香与您常伴
好书·推荐
《林继中文集》全八册
上海古籍出版社
考论俱长,艺文兼擅:林继中印象
文 | 高克勤
皇皇八大册三百七十余万字的《林继中文集》(以下简称《文集》),年前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文集》收入其各类著作十二种,其中有自成体系之专著,也有学术论文、散文随笔之汇编,还有古典诗文、现代小说之注释评点等等;加上二十多年前出版的林继中辑校的百万字的《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可以说展示了林继中四十多年来学术研究的成果,是他治学为文之总结。林继中已到了喜寿之年,如果从他上世纪六十年代前期读大学时算起,他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学习和研究已近六十年了,确实是可以总结其学术历程的时候了。
林继中无疑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成长起来并取得突出成绩的一代学人的代表。他早年就读于福建师范学院中文系,老师中有易学名家黄寿祺(1912-1990)、诗学名家陈祥耀(1922-2021)等。七十年代末,他在厦门大学读古典文学硕士学位,导师周祖譔(1926-2010)是唐诗研究名家。大学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为他从事古典文学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但是,他的学术研究之路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还是从1984年到山东大学跟随杜诗研究大家萧涤非(1906-1991)攻读文学博士学位、从事杜诗研究开始的。在唐代诗人中,杜甫之外,林继中最心仪的无疑是王维。他的硕士论文题目是《灵想独辟:王维诗歌风格之形成》。他的博士学位论文就是《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从此,他的学术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由杜诗研究进而广至唐诗研究、中国文学史研究等,境界日益开阔,成果更加丰硕。
萧涤非(正中)、林继中(右二),摄于1984年5月
杜甫在宋代开始被推到诗坛崇高的地位,宋人注杜诗,至有“千家注杜”之说,其中赵次公注是第一部较为准确、丰富、有一定深度的杜诗全注本,为后代研究者所重,前人有“杜之有注,自赵次公始也”([清]周春《杜诗双声叠韵谱括略》)之语。宋人曾噩称其“为少陵忠臣”(《九家集注杜诗序》)。今存明抄本题名《新定杜工部古诗近体诗先后并解》。但由于年代久远,现存钞本已残缺,而近一半注文散佚于其他注本中,以至后人用赵注常断章取义而失赵注之本意。1984年春,林继中在萧涤非先生指导下撰写博士学位论文《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他历经两年焚膏继晷的努力,力图恢复赵书的原貌,从数十种杜诗注本中极力搜辑赵注,与现存赵注残本合为全璧,终成百万言的巨作。萧涤非称此书“是一部有相当高价值的学术专著”,认为此书“辑佚部分以现存两钞本为模式,旨在恢复赵注原貌。……为今后杜甫研究提供了一个至今为止最为完善的赵注本。校勘部分除约八百条校记外,还纠正了赵注及其引文在文字上大量的讹、夺、衍、倒。此项工作,不但要求作者慎思明辨,剖析毫芒,作出判断,而且首先要求作者博涉群书,发现问题,付出巨大的工作量。前言部分是综合研究,颇多独到的见解。如对赵次公其人其书的考证及其时代背景的考察,对复杂的宋人注杜所作的一些清源通塞的工作等,大都能做到无征不信、实事求是,学风是严谨的。该论文卷帙虽庞大,但提挈有体,行文亦复明净”。论文通过答辩后,上海古籍出版社就明确肯定其学术价值,接受出版。1989年5月,上海古籍出版社给漳州师范学院教务处发文,告知《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已纳入我社出版计划。书稿到后先由老编审周劭初步审阅,提出几条修改意见;后由年轻编辑田松青担任责任编辑,在体例方面经林继中同意作了一些修改。1993年3月发稿。1994年该书出版,得到了学术界极高的评价。林继中此后又不断加以修订,2012年出版了此书修订本,并列入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品牌丛书《中国古典文学丛书》。
《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1994年初版(右)、2012年修订版(左)
杜诗研究是林继中最用力的领域,他理所当然地在这一领域收获最多,除了《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外,收入《文集》前三册的就有《杜诗学论薮》《杜诗选评》《杜诗菁华》三种,充分展示了他对杜诗的熟稔程度和研究深度。《杜诗学论薮》收录其杜诗、杜诗学史研究论文三十篇,除了得到萧涤非先生肯定有“颇多独到的见解”的长达3万字的《赵次公及其杜诗注》(《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一书的前言)外,还有论杜甫生平事迹、论杜甫的道德情操或杜诗的情感内蕴的一系列论文,如《论杜甫“集大成”的情感本体》《杜诗的张力——忠君爱民思想在杜诗中的表现形式》《沉郁:士大夫文化心理的积淀》《杜律:生命的形式》《杜诗〈洗兵马〉钱注发微》《诗心驱史笔——杜甫〈八哀诗〉讨论》等等。其《杜诗议论之为美》一文引巴尔扎克语“艺术是思想的结晶”,认为“最深邃的思想既可以是哲学,也可以是诗。诗与哲学在思想的深刻性上往往造成相似的境界,即引人深思,使人在反复推求之中情感活动趋向强烈”,杜诗议论的深刻性是“诗化”的最重要因素,杜甫以高度凝炼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这些论文和收入《文集》的其他几种著作《文化建构文学史纲》《文学史新视野》《唐诗:日丽中天》《唐诗与庄园文化》等,集中体现出林继中治学考论俱长的特点。考论俱长,就是说他长于文献学和文艺学研究的结合,或者说是追求有思想的学术研究,在学术研究中体现出思想追求。
杜甫《古柏行》诗意图,林继中绘
与许多从事古典文学研究的学者稍有不同,林继中的研究领域或兴趣点还旁涉当代社会文化现象和文学创作;除了文学研究外,他还从事“文艺实践”,不时地写一些可称之为文化短论的杂文和散文,创作并研究中国书画。他雅好丹青音乐,喜欢宁静闲适的生活情趣,与王维不无相近之处。而他关注时事政治、关切现实民生的生活态度,则又与杜甫有相通之处。《文集》封面题签为林继中手书,图案取自林继中所绘王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诗意图,加盖林继中“生死少陵诗”闲章,凸显了他对杜甫、王维的推崇之情,既体现其学问专长,又彰显其艺术修养。收入《文集》的《我园杂著》《杨少衡新现实主义小说点评》和《文集》封面、插页的书画(各册辑封图案亦取自其画作),体现了林继中治学方面的又一特点,即艺文兼擅。艺文兼擅,就是说他在古典文学研究之外的另一特长。林继中是漳州人,漳州地接潮汕,我曾遇到的两位潮汕籍的学术前辈饶宗颐、罗宗强先生都是兼擅书画、学艺双修的大家,林继中庶几近之。近年来,他更肆力于书画创作,并举办了个人的书画展。《我园杂著》是其杂文散文汇编,或评书论画,或谈诗论史,或记录游踪屐印,或抒写师友印象,关注时事,针砭现实,俯仰古今,以史为鉴。他的读画之作《有真性情才有真面目》无疑是夫子自道。其《文人画》一文指出:“文人画可取之处就在于通过笔墨直取性命的本真状态,形成有意味的形式,感染读者,淡化现实中的功利性,一时回归自然,照亮真性情。”《无数铃声遥过碛》一文,从交河故城联想到盛唐时期丝绸之路上的重镇高昌郡。《鱼山吊诗魂》一文,追寻千年之前的建安诗人曹植的心路历程。《小巷》《话古榕》《游江滨序》等文,则表达了作者的桑梓之情。因为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和理论功底,林继中的这些文章不乏深度。
王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诗意图,林继中绘
与上世纪八十年代成长起来并取得突出成绩的不少学人一样,林继中也走上了“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但是,与他人不同的是,林继中有浓厚的桑梓和学人情结。林继中出生于医学世家。除了外出读书,他没有离开过家乡;而且,不管是读本科、硕士还是博士,他毕业后都回到家乡。1963年,他进入福建师范学院学习。1967毕业后,他曾去农场劳动,后赴中学任教。1979年,他考入厦门大学中文系,攻读唐代文学方向硕士学位。1982年毕业后回漳州,在漳州师范专科学校任教。1983年,他考上山东大学,次年入学。1986年9月毕业后又回漳州,在漳州师范学院任教,先后出任中文系主任、副院长,1997年出任院长。他在院长任上,鼓励师生员工参与校务,特别是中层干部在工作上要有独立性与创造性,行政人员要有服务精神;提倡教师教学与科研并重;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漳州师范学院更名为闽南师范大学并被列为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打下了基础。我曾经开玩笑地问他:“回老家是不是太太的缘故?”他笑着说:“是没有其他地方要啊!”其夫人说:“他可不是为了我呀,是他妈妈要他回来。”他在家乡侍奉老母终老。林继中在学术研究、文艺创作、教育管理三个方面都有贡献,这是不少学者所无法比拟的。无论是行政工作再忙,他也没有放弃学术研究和文艺创作。我听该校老师说起,林院长不喜欢应酬,与同事谈工作严格按照约定的时间,早到不接待,谈完即送客。他做了一任院长就坚决请辞,要求回去从事教学工作。他告诉我,他当时跟省委分管领导说,要找一个比我称职的院长容易,但目前找一个学术带头人,在我们这样的小学校可能不太容易,让我当老师更合算。在他的坚决而又一再的请求下,2002年3月,58岁的林继中辞职成功,如愿地回到了教学岗位。作为学科带头人,他以他突出的科研和教学成就,与同事们一起,使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在福建乃至全国的同类学校中脱颖而出,赢得好评。林继中自谦的“小学校”,实际并不小。衡量学校大小的关键,还在于要有好老师。
孟泽(左)、林继中(中)、高克勤(右),摄于2020年12月
认识林继中已近二十年了,其间也去过漳州几次,到过他的学校参观,也到过他的寓所品茶,难忘他陪我们观赏文学院学生古琴表演时表现出的自豪神情,也难忘他在家中向我讲解其画作时流露出的自得神态。从林继中的著作和行事中,我看到了一位视学术为事业而又不墨守书斋的学者的形象,也许这也正是形成其考论俱长、艺文兼擅的治学特点的重要原因。
END
书香上海 | 书香常伴
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
编辑:段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