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东光县旅游景点(大美河北东光的运河行宫)
沧州东光县旅游景点(大美河北东光的运河行宫)通过诸多史料记载,大略可以了解到,历史上皇帝巡游曾经多次驻跸东光县夏口(霞口)。2012年沧州文史研究会出版的《地方文化专号》一书中,关于“沧州段大运河与皇帝的巡游”,作者大剑写道:康熙第三次南巡,往返全由水路经过沧州。庚戌,御舟泊砖河。辛亥,御舟泊东光县夏口……《清圣祖实录》康熙四十四年二月南巡。甲申,御舟泊砖河镇。乙酉,御舟泊夏口村。丙戌,御舟泊桑园村……戴宽(1678年-1709年)考中翰林后,康熙四十四年南巡路过沧州,戴宽迎銮河浒。蒙恩召见,做“迎銮恭纪八首”诗。其中第四首,“当作于进入山东境内的前一站——东光县夏口”……乾隆三十六年第三次东巡,御舟往返皆经沧州段大运河。癸未,御舟驻跸冯家口。甲申,御舟驻跸霞口……乾隆五十五年,乾隆皇帝第五次东巡。《清高宗实录》1351页记载,“四月辛亥朔,御舟驻跸夏口北。壬子,御舟驻跸冯家口”……古时候,没有飞机,没有高铁,唯一便于远行的交通方式
清代东光县堡子村运河行宫示意图。
随着大运河申遗成功,运河文化打造如火如荼。沧州市东光县段不仅建造了数个关于运河的新景点,多个古迹也逐渐被发掘。位于堡子村的清代行宫遗址便是其中一例。
●皇帝巡游驻跸东光
要说运河行宫,先从运河说起。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
古时候,没有飞机,没有高铁,唯一便于远行的交通方式就是水路。大运河,便成了皇帝巡游的重要通道,因此得一别名“御河”。
堡子村、北霞口村、南霞口村相对位置示意图。
2017年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冯彦宁编写的《文化沧州·御河》一书写道:大业十年二月,隋炀帝三伐高丽,均经从永济渠,这是沧州段大运河上第一次有帝王经过……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第三次南巡,御舟曾经停泊东光县夏口……《清高宗实录》乾隆五次东巡,御舟曾先后驻跸东光夏口北水营。“驻跸”一词仅适用于皇帝,指的是帝王出行时沿途停留暂住。
2012年沧州文史研究会出版的《地方文化专号》一书中,关于“沧州段大运河与皇帝的巡游”,作者大剑写道:康熙第三次南巡,往返全由水路经过沧州。庚戌,御舟泊砖河。辛亥,御舟泊东光县夏口……《清圣祖实录》康熙四十四年二月南巡。甲申,御舟泊砖河镇。乙酉,御舟泊夏口村。丙戌,御舟泊桑园村……戴宽(1678年-1709年)考中翰林后,康熙四十四年南巡路过沧州,戴宽迎銮河浒。蒙恩召见,做“迎銮恭纪八首”诗。其中第四首,“当作于进入山东境内的前一站——东光县夏口”……乾隆三十六年第三次东巡,御舟往返皆经沧州段大运河。癸未,御舟驻跸冯家口。甲申,御舟驻跸霞口……乾隆五十五年,乾隆皇帝第五次东巡。《清高宗实录》1351页记载,“四月辛亥朔,御舟驻跸夏口北。壬子,御舟驻跸冯家口”……
通过诸多史料记载,大略可以了解到,历史上皇帝巡游曾经多次驻跸东光县夏口(霞口)。
《乾隆南巡图》 (局部)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南霞口还是北霞口
东光县行政区划,现在有两个霞口,一个北霞口村,一个南霞口村。两村相距八里地,都在运河东岸。皇帝驻跸的夏口,到底是北霞口还是南霞口?
一段时间内,很多专家认为是南霞口。一是与南霞口村名有关,夏姓在此建村,所以称“夏口”,河东河西姓夏的很多。二是南霞口古遗迹多。有真武庙,庙后有高塔,叫“北高”。相传古时候白天站在塔后遥望天空,可看到星星。庙里香火很旺。另有义仓、文昌祠、三教堂等。三是南霞口建村早,有600多年的历史。村中有棵“留根大槐树”,相传是山西洪洞县移民从家乡带来树根种的,现在仍枝繁叶茂,长势喜人。所以专家认为皇帝驻跸行宫在南霞口。
一次偶然的机会解开了这个谜团,原来是在北霞口。
近年来,当地政府及文保部门非常重视运河文化建设,发动大家提供线索,挖掘历史底蕴。今年春节后,南霞口镇75岁的退休干部崔俊权,到堡子村考证运河古文化时,欣喜地听到上了岁数的村民说,堡子村有清代行宫遗迹。皇帝驻跸的行宫,不在南霞口,而是在过去的北霞口、如今的堡子村。
行宫遗址对面的运河。
●发现行宫遗迹
得知这一消息,记者跟随当地文保部门进行了实地走访。
堡子村81岁的老教师邱树生告诉记者,根据老辈儿人口口相传,顺治二年,顺治从东北进京当皇帝,途中多次遭反对派袭击,他姑父因保顺治,护驾有功,封为将军。后来年老,身体欠佳,请求离开京城,选择佳地养老,圣上恩准。将军乘舟南下踩点,走到堡子村这一带,相中了南运河东岸这块宝地。运河边上有渡口、码头。运河岸边,旅店、饭店、小吃店、车马店、商摊、茶馆,应有尽有,一派繁荣。北京通南京的官道从村中穿过,交通便利。村东有一条高3米、宽约50米的长沙岭,从村南往北通达泊头,是一道天然屏障。将军决定在此修建官邸,皇帝派800名清兵驻守。清朝统治者南巡或北归,多次在此驻跸,逐渐就形成了皇帝行宫。
官井。(部分图片由崔俊权提供)
堡子村81岁村民邱树新补充说,“行宫”占地约60亩,建有将军府、兵营、卫兵操练的校场。在将军府门前建有两层岗楼,用于瞭望,岗楼上层全部镶有玻璃。现在已经废圮,但是这个地方仍叫“玻璃房”。为了解决吃水问题,顺治六年(1649年),在校场附近打了一口砖井,井口直径1.3米,中间大腹,直径约1.8米,水质甘甜,供官兵日常饮用,称为“官井”。目前,此井犹存。因为水质甘甜,村民还使用此井浇灌菜园。抗日战争期间,“胡集战斗”西撤的战士曾经把武器弹药藏入井中,躲过了日本鬼子的大搜查。
北霞口村96岁村民匡文栋进一步解释说,370多年前,“行宫”修建时,堡子村一带还不叫堡子村,还隶属于北霞口村。靠运河仅有三个小村(小孙庄、小汪庄、小高庄),这三个小庄共有20多户,不足百人。后来随着人口增长,逐渐连片形成一个中等村落,改称堡子村,以邱、王、都姓为主。距今也就100多年的历史。目前该村已经发展到170多户670多口人。由于北霞口村历史悠久,名胜古迹又多,又地处“行宫”附近,所以历史上的“夏口行宫”应该是指北霞口。康熙、乾隆数次下江南,曾经在此驻跸。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行宫撤销,将军府逐渐废弃。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将军府还遗留两米高的土岗子,散落砖头瓦块。后来都建成民宅。
行宫遗址的发现,恰好与光绪十四年县志记载相吻合。《东光县志》记载:“行宫,在县北二十五里卫河东岸、西岸筑土为山高丈余。乾隆三十一年巡幸江南,五十五年巡幸山东,俱驻跸于此,道光二十六年奉裁。”县志中的“西岸筑土为山,高丈余”,实际指的是将军府西边的大土台子,后叫“长沙岭”。
堡子村紧邻运河的堤岸。记者踏访期间,站在运河堤岸四下眺望,东面是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村落,北面延伸到更远处的泊头,南面延伸到更远处的南霞口村、东光县城,西面是时断时续的运河浅水,浮现出一块块绿油油的水草,仿佛在静静诉说着绵延千载的运河往事……(记者崔中波)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