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号码的数字最后一个x怎么读(身份证号码中的)
身份证号码的数字最后一个x怎么读(身份证号码中的)第3-4位是地级市、盟、自治州代码。比如成都,就是01,连起来就是5101。第2位是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代码。比如,北京在华北地区,就是“11”,四川在西南地区,就是“51”,贵州则为“52”,云南“53”,西藏“54”,重庆“50”。一些人的身份证上的公民身份号码最后一位是“Ⅹ”,这个“Ⅹ”不少人认为是英文字母表中的“x”,也有人将它读成chā。其实,据国家标准《公民身份号码》(GB11643—1999),我国公民身份号码由18位数字组成,最后一位为10时用罗马数字“Ⅹ”表示,此处“Ⅹ”应读作shí。身份证是人的身份证明文件,是国家法定的证明公民个人身份的有效证件,在办理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权益事务方面广泛使用。身份证号码,是唯一的、终身不变的身份代码。这一组代码,共有18个数字符号,其中,前17位是数字本体码,最后一位是数字校验码。具体而言,第1位是大区号码,比如华北地区为“1”
《咬文嚼字》是语言文字方面的权威杂志,其办刊宗旨为“宣传语文规范,传播语文知识,引导语文生活,推动语文学习”,作为语文教师,我连续订阅超过20年,算是《咬文嚼字》的忠实读者了。
昨天,《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21年度“十大语文差错”,绝大部分我都深以为然,但有些地方的解释,并不明确。比如“接种”的“种”,很多媒体的播音员都读作“zhǒng”。为什么要读作“zhòng”呢?其实是因为“接种”是两个词,“接”的本义是“靠近、接触”的意思,逐渐引申为“注射”——用针管靠近、接触肉体,不就是“注射”吗?“种”是一个多音字,作名词的时候,读作“zhǒng”,比如“物种”“种子”;作动词的时候,要读作“zhòng”,比如“播种”“种植”。而“接种”的科学解释是“按无菌操作技术要求将目的微生物移接到培养基质中的过程”,用大白话来说就是“注射疫苗,然后把疫苗种到人的身体里,以避免某种疾病”。很多70、80后应该有对“种痘”有印象,现在如果你的胳膊上还有一个圆形的瘢痕,多半就是这个。
顺便说一句,“种”还有一个读音“chóng”,比如《水浒》里鲁达的老板就是小种经略向公著名将军种师道(他的爹就是老钟经略相公)。
但这次《咬文嚼字》2021年度“十大语文差错”的关于身份证号码最后一个“X”的读音问题,恐怕纠正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一些人的身份证上的公民身份号码最后一位是“Ⅹ”,这个“Ⅹ”不少人认为是英文字母表中的“x”,也有人将它读成chā。其实,据国家标准《公民身份号码》(GB11643—1999),我国公民身份号码由18位数字组成,最后一位为10时用罗马数字“Ⅹ”表示,此处“Ⅹ”应读作shí。
身份证是人的身份证明文件,是国家法定的证明公民个人身份的有效证件,在办理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权益事务方面广泛使用。身份证号码,是唯一的、终身不变的身份代码。这一组代码,共有18个数字符号,其中,前17位是数字本体码,最后一位是数字校验码。
具体而言,第1位是大区号码,比如华北地区为“1”,东北为“2”,华东为“3”,华南为“4”,西南为“5”。
第2位是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代码。比如,北京在华北地区,就是“11”,四川在西南地区,就是“51”,贵州则为“52”,云南“53”,西藏“54”,重庆“50”。
第3-4位是地级市、盟、自治州代码。比如成都,就是01,连起来就是5101。
第5-6位是县、县级市、区的代码。比如成都市锦江区,就是04,连起来就是510104。
第7-14位是出生年月日,比如19670401代表1967年4月1日。
第15-17位为顺序号,为了区分同一区域范围的同年、月、日出生的人员编定的顺序号。其中第十七位奇数分给男性,偶数分给女性。
所以,只要拿到一个身份证号码,如果熟悉每个区域的代码,就可以准确判断你的户口所在地和年龄。
其实,所有的身份证号码,都是18位,那还有一位呢?别着急,最后这一位,叫做校验码,是由公安部门按统一的公式计算出来的——万一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人,超过了999呢?4位数字搞不定了,所以,就要按一个公式,算出一个号码来区分。
能看懂这个公式吗?反正我不懂
如果计算之后,尾号是0-9,就直接写就行了。但如果算出来尾号是10,就变成了2位数,加上前面的17位,就有19位了。这个时候,就采用了罗马数字“Ⅹ”来代替“10”。
问题来了,这个“Ⅹ”该怎么读呢?
《咬文嚼字》认为,既然是罗马数字“十”,就应该读作“shí”,当然是有道理的。但事实上,这种读法,不过是借助了罗马数字的汉化读音罢了。如果真要按照罗马数字来读,就应该读作拉丁文的decem(['desem])。也就是说,《咬文嚼字》认为读作“shí”,也是错误的!
我们有些人戴的表,如下图所示,如果别人问你几点了,你就要用拉丁文来回答,比如,1点就要说“unus”,4点要说“quattuor”——可笑不?
事实上,语言是在应用当中产生的。由于人是群体性动物,为了交流信息,沟通情感,在劳动中逐渐产生了语言。虽然这个产生的过程非常复杂,但举一个例子,就能比较清楚。有人去打猎,看到某个地方猎物很多,就要带领其他人一起去打,开始是比划,发现别人不理解,后来用声音表示,别人理解很快,就可以达到快速沟通的目的,打到更多猎物。
也就是说,语言是因为实际生活需要而产生,是服务于生产生活的,是方便应用的,符合人民群众一般的认知,不影响沟通交流就可以了。但随着人类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表达的要求越来越高,对语言的准确性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原来的“哦吼吼”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于是,语言就开始快速发展。再到后来,为了方便记忆,就有了音韵;再后来有了审美的需要,就有了文学。
但无论如何美化语言、规范语言,都必须符合大众的认知,没有必要为了所谓的规范,让大家跟着你的节奏来办吧。所以,在语言的实际应用中,我一直很反对多音字——你那不是人为地制造障碍吗?搞得我们这些教语文的痛苦,天天听写,学生也痛苦,一会这个读音,一会那个读音。(当然,从思维的角度、文化传承的角度,多音字还是很有意思的)
好了,回到正题,目前,全国人民都把身份证最后一位的“X”读作“eks”,一些没有学过英语的老人灰度做“叉叉”,你非要大家都读作“shí”,虽然能显示你的学问广博,却给全国人民添了堵,这不是找抽吗?
顺便说一句,著名的烈士江姐,全名叫做江竹筠(yún),非有些所谓的专家经过考证,说江姐的原名叫做“江竹君”,所以,必须把这里的“筠”读作“jūn”,美其名曰尊重原来的读音(可以参考拙文江竹筠(yún)还是江竹筠(jūn)?考证读音有利于我们领悟精神)。那四川人都把陈子昂的故乡遂宁读作“xù宁”,连很多专业人士都这样读,咬文嚼字咋不呼吁该读作“xù宁”呢?
总之,语言文字是为了应用的方便,尊重大家的习惯就好,没有必要过分纠缠,否则,就会变成卖弄,成为众矢之的!
网友们,你们认为呢?
(原创文章,不得转发,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