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扭的瓜不甜怎样反驳(强扭的瓜不甜知道儿子的性别取向后)
强扭的瓜不甜怎样反驳(强扭的瓜不甜知道儿子的性别取向后)终于,朱亦忍不住了,趁大人不注意时让朋友帮自己发微博求救……最后她的结局怎样,小V并不知道,但我希望她一切安好,如愿以偿。注射、电击、甚至辱骂,都是治疗的内容。朱亦母亲给她发的希望其“悔过”的短信为了让“孩子恢复正常”,母亲先后联系了僧人给“儿子”的房间“调风水”,还把她抓去当地的私立中医院进行“性别扭转治疗”!图文无关
CK广告片里的跨性别黑人模特Jari Jones
朱亦是一名「跨性别者」,尽管他身份证上的性别是“男”,可她从小就认为自己是个女生。
16岁那年,她在社交媒体上宣布“出柜”,成为学校里唯一一位公开身份的跨性别者。部分年轻而观念开放的老师表示理解,让她感到被尊重和支持。
可朱亦万万想不到,最接受不了自己身份的人居然是生她养她的妈妈。
朱亦母亲给她发的希望其“悔过”的短信
为了让“孩子恢复正常”,母亲先后联系了僧人给“儿子”的房间“调风水”,还把她抓去当地的私立中医院进行“性别扭转治疗”!
图文无关
注射、电击、甚至辱骂,都是治疗的内容。
终于,朱亦忍不住了,趁大人不注意时让朋友帮自己发微博求救……最后她的结局怎样,小V并不知道,但我希望她一切安好,如愿以偿。
在这里,小V更想聊一下朱亦的母亲。毋庸置疑,她是爱“女儿”的,可表现出来的却是一次又一次地在孩子的身体和心理上留下创伤。
最爱我们的父母竟成为伤害我们最深的人,这是为什么呢?
理解造成认知偏差跨性别者在我们的社会中,是长期被忽视和歧视的一个人群。他们生为男性或女性,却认为自己本应是另一种性别。
据估计,亚太地区有0.3%的人口是跨性别。咱们国家的人口有14亿,算下来,跨性别者就有400多万。然而,社会对「跨性别者」的宣传并不多,导致民众的认知不到位,让该人群受尽歧视。
《人生密密缝》中的伦子
有人说,理解是消除歧视的基础。偏偏人类只会从自己感知的范围内理解事物。
朱亦的母亲也一样。当“儿子”告诉她自己的性别取向时,她的认知无法支撑自己理解“身体里住了异性的灵魂”是怎么一回事,于是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系列举动。
北京回龙观医院主任医师、性心理学家邸晓兰在采访时说,一部分家长在受引导、劝说后,能够理解、支持孩子,还有一部分家长会选择回避问题、不加谈论,但强制孩子进行性别认同扭转的只是少数。
悲哀的是,朱亦的母亲就是那群少数却极端的人,这也许这跟她对孩子的期望有关。
从一出生开始,我们就活在了父母的期望里在中国的文化里,孩子被认为是父母生命的延续,父母习惯性地把自己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我希望我的孩子是人中龙凤。”
“我学习这么厉害,我的孩子肯定也不差!”
“我有一个未实现的钢琴梦,我要让我的孩子替我完成。”
以上这些话相信是部分家长的心声吧。朱母大概也是如此。
朱亦父亲早逝,从小由妈妈一人抚养长大,再加之是“男儿身”,对他的期望自然更高。
然而,「当我们将这种期望寄托于对方身上的时候,已然看不到他的存在」。
因为这时你的双眼里只有为期望所设置的场景,在这个场景里,主角永远是你,而他会成为深刻的背影,衬托你存在的希望。
这也是为什么,当有一天“儿子”告诉母亲,他最大的愿望是成为女人后,朱母的反应会如此激烈,取而代之的是不甘,挣扎,用各种伤害孩子的方法强迫他走回自己所认为的“正道”。
惩罚孩子
殊不知每个孩子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既不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更不是父母的复制品。你可以对孩子有期待,但请把它埋藏在心里,成为深深的祝福。
父母的控制欲让孩子窒息「期望」跟「控制欲」就像一对孪生仔,总会成对出现。因为期望,我对你有要求;若达不到我的要求,我便要控制你。
伦敦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家长控制欲过强,对孩子幸福感造成的负面影响,与痛失至亲产生的负面影响程度相近。
台湾有一部非常火的教育大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其中有一个单元叫《妈妈的遥控器》,讲述的是母亲用遥控器操控儿子生活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叫小伟,是一名快高中毕业的男孩,同时也是母亲唯一的希望。
忽然有一天,小伟发现自己一直在重复同一天的生活,今天发生的事情似乎和昨天一模一样……小伟以为是自己的错觉,直到妈妈和他说——
原来,小伟为了参加毕业旅行,试图用假的成绩单来欺骗妈妈。母亲非常生气,用一个可以控制孩子时间的遥控器来让儿子回到同一天。
小伟无奈认错。可慢慢地,妈妈变得疯狂而偏执。但凡小伟有做得让她不满意的地方,她就会选择时间倒流,直到他达到自己要求为止。
儿子陷入了崩溃,数次尝试自杀。可手握遥控器的妈妈显得十分淡定,一次又一次用遥控器让儿子活过来。
“你到底还要我再死几次?”
“死到你选择活下去为止。”母亲极端又畸形的爱让小伟失去了反抗能力,行尸走肉……
别以为这仅仅是电视剧,因为像小伟妈妈这样的父母并不是少数。朱亦的母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以爱之名控制孩子,让他「恢复正常」,并且天经地义地认为这都是“为你好”。
事实上,这跟绑架有什么区别呢?
请记住,“你的孩子,其实并不是你的孩子。他借你而来,却非因你而来。他与你在一起,却不属于你。”
那么,谁才是属于你的呢?当然是你自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