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金锁记的人性批判(黄金枷锁下的人生错位)

金锁记的人性批判(黄金枷锁下的人生错位)曹七巧出身于小商人家庭,人也长得水灵,怎奈被哥哥嫂子卖到封建大家族姜家做残疾人二少爷的妻子,当时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社会环境下,她没法反抗,姜家上下的一声二少奶奶,沉重的黄金枷锁由此套上,可她连金子的角都啃不到,只是一个照顾丈夫的女佣。《金锁记》中,"三十年来她带着黄金的枷",被金钱奴役的曹七巧,本想用金钱套住爱情,可最终却将自己的心深深的锁住了,这一套就是30年。1944年,张爱玲创作的《金锁记》,将一个被金钱蒙蔽一生的曹七巧呈现在读者面前。在长达三十年生活中,曹七巧深受金钱、权力、情欲等多种欲望压迫,最终成为一个视财如命,冷酷无情,心理扭曲,甚至为了缓解自己内心痛苦,不惜毁掉儿女幸福的苦命人。可纵观当时物欲横流、价值虚无的男权社会,她也只是千万个命运悲惨妇女的一个缩影。所以,那黄金枷锁下,是曹七巧人生的错位。曹七巧的女性悲剧,一方面是由心理瘤疾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由整个

我需要很多很多的爱,如果没有爱,有很多很多钱也是好的。

—— 亦舒

出身贵族的张爱玲,童年幸福时光却屈指可数,就如她所言:"生命就是一袭华美的长袍上面爬满了虱子"。年幼父母离异加上继母的出现使她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甚至发展到与父亲决裂离家出走,后期去香港求学历经生死劫难。可以说,她这一生,颠沛流离、坎坷不平。

金锁记的人性批判(黄金枷锁下的人生错位)(1)

张爱玲是"最后的贵族"家庭里出来的女子,她身上既有贵族的高傲,也有不得不面对现实的困窘和人情悲凉。成年后,她的感情生活也并不如意,遇到胡兰成,那个说要给她现世安稳的人。却恰是这个人,给她带来了最大不安稳和无尽痛苦,让她在这样一段感情路上,不停颠沛流离。

1944年,张爱玲创作的《金锁记》,将一个被金钱蒙蔽一生的曹七巧呈现在读者面前。在长达三十年生活中,曹七巧深受金钱、权力、情欲等多种欲望压迫,最终成为一个视财如命,冷酷无情,心理扭曲,甚至为了缓解自己内心痛苦,不惜毁掉儿女幸福的苦命人。

金锁记的人性批判(黄金枷锁下的人生错位)(2)

可纵观当时物欲横流、价值虚无的男权社会,她也只是千万个命运悲惨妇女的一个缩影。所以,那黄金枷锁下,是曹七巧人生的错位。曹七巧的女性悲剧,一方面是由心理瘤疾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由整个社会环境造成的。这与《小城三月》的翠姨,则是有所不同的。

黄金,撂不下的枷锁七巧,错位下的人生可叹

张爱玲的小说尽显的苍凉感和无力感,而决定这种苍凉、悲怆之感的不仅仅是是她对于困境中的普通人命运的人文关怀,更多的是她那苍凉的悲剧性价值观以及那历经劫难的人生经历,正是她的人生经历,促成了她那悲凉人生观的形成。

《金锁记》中,"三十年来她带着黄金的枷",被金钱奴役的曹七巧,本想用金钱套住爱情,可最终却将自己的心深深的锁住了,这一套就是30年。

金锁记的人性批判(黄金枷锁下的人生错位)(3)

曹七巧出身于小商人家庭,人也长得水灵,怎奈被哥哥嫂子卖到封建大家族姜家做残疾人二少爷的妻子,当时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社会环境下,她没法反抗,姜家上下的一声二少奶奶,沉重的黄金枷锁由此套上,可她连金子的角都啃不到,只是一个照顾丈夫的女佣。

即使她是明媒正娶的二少奶奶,也没有得到本应得到的尊重,这桩婚姻也只不过是一种买卖,姜家上下对她这个二少奶奶从心底就瞧不上,就连贴身丫鬟也对自己的主子也是鄙视不已。

金锁记的人性批判(黄金枷锁下的人生错位)(4)

曹七巧又怎么不会不知道自己地位低贱,姜家上下对她的蔑视,对曹七巧来说是一种精神折磨。她既无法改变自己麻油店女儿的出生,也没有办法拥有作为一个普通人所拥有的人格尊严,作为人的身份的认同感由此丧失,终于她对金钱的欲望觉醒了,只有金钱能让她感到满足。

一晃十年过去了,七巧终于熬出了头,丈夫和婆婆相继去世。姜家正式分家的时候是她自从嫁到姜家后幻想的高光时刻,她等这一刻太久了,然而追逐金钱的的欲望又一次没有得到满足,分家会议上七巧认为自己吃了亏大哭大闹,但僵持了几天后,分家计划并没有因为曹七巧而改变,孤儿寡母还是被欺负了,但毕竟还是有些财产。

金锁记的人性批判(黄金枷锁下的人生错位)(5)

从此,曹七巧就像守财奴一样, 守着分家后的财产。面对前来求爱的季泽,她深信姜季泽是冲着她的金钱而来的,并狠心地拒绝了他。七巧紧紧地攥住了金钱,来填补心中被压抑的情欲以及由此带来的空虚感。

当她年老时,回忆起年轻时在麻油店门口的样子,那时候还是有几个男子爱慕者她,如果选择其中一个结婚,或许会多一分真心吧,可早已物是人非,回不去了,现在只有金钱陪着她了。

情欲,得不到的迷恋七巧,心里瘤疾毁了你

弗洛伊德将情欲看做人的本能欲望,他认为"性"是主导人一切行为的潜意识,这种潜意识由于受到社会标道德标准的要求,所以被压抑下来。在姜家这个封建大家庭里,伦理道德的束缚更是严重,曹七巧极力压制着内心欲望,以至于最后心理扭曲,走向毁灭。

在嫁入姜家之前,曹七巧并不是没有男女之间的情感体验,十八九岁的时候她也是被其他男子喜欢的水灵姑娘。

金锁记的人性批判(黄金枷锁下的人生错位)(6)

如今,作为丈夫名正言顺的妻子,享受情欲是婚姻的一部分,可丈夫天生是个患有骨痨的残废,此时年轻的曹七巧不仅没有在丈夫身上得到该有的情欲体验,反而要像一个贴身女佣一样悉心照顾丈夫。姜家是封建大家族,七巧深受伦理道德的束缚,只能极力压抑自己渴望的情欲

弗洛伊德认为 被压抑的欲望的欲望需要释放 情欲作为人的本能欲望,愈是压抑越是想得到满足,比如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经意的言行 如口误笔误等等,年轻的七巧只能将一部分的情欲转化为脱口而出的粗口,以此来宣泄她内心的情欲冲动,所以她说话尖酸刻薄也就不为奇怪了。

金锁记的人性批判(黄金枷锁下的人生错位)(7)

但曹七巧在丈夫身上大部分没有得到满足的欲望全都转移到了小叔子姜季泽身上。当面对姜季泽时,七巧会将自己压抑已久的情欲向外释放一些。"我就不懂我什么地方不如人,我有什么地方不好,难不成我跟了个残废的人就过上了,残废的气沾都沾不得。"然而姜季泽是自私怯懦的,他虽对七巧动了情,可考虑到家族利益,还是拒绝了七巧。

金锁记的人性批判(黄金枷锁下的人生错位)(8)

姜家分家后,当姜季泽向七巧诉说甜言蜜语时,她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这么多年来,一直都是若即若离,终于等到了这一天,可她的金钱欲望却告诉她,姜季泽只是来骗钱的,痛苦再一次袭来,可她更多的是虚无,因为最后能满足自己情欲的姜季泽被自己拒绝了 。

心里瘤疾,走不出的痛女性悲剧,自我保护

张爱玲的孤僻和高冷以及对人情世故一眼看透的能力,都淋漓尽致地体现在她的小说中,不了解她的人绝对会怀疑这不是出自花样年华的张爱玲之手,而是一个经历沧桑的老者之手。

张爱玲的小说大都以悲剧结尾,以苍凉为底色,大团圆结局的小说是少数,即使是大团圆结局的《倾城之恋》背后也笼罩着浓厚的悲剧色彩,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前提是整座城的倾覆,战火纷飞。

金锁记的人性批判(黄金枷锁下的人生错位)(9)

悲剧意识,不仅彻彻底底地贯彻在张爱玲的小说中,而且也在张爱玲的人生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她笔下的悲剧不同于其他作家,悲剧就是基调,苍凉是挥之不去的底色,脱离悲剧故事就不存在,也无从谈起。

曹七巧这一女性悲剧表面上看是由她哥哥的包办婚姻造成的。而实质上更深层次上主要在于传统的婚姻制度与家族价值观念,同时也在于女方原生家庭为获得金钱利益,不惜出卖女子幸福的社会文化心理,这二者共同促成了曹七巧的生命悲剧。

金锁记的人性批判(黄金枷锁下的人生错位)(10)

在姜家,曹七巧地位低微,就连下人小双也从心底低看她,被妯娌排斥,重点是还要长年累月守着一个"未亡人"般的丈夫。她泼辣的性格和旺盛的生命力备受压抑,所以她需要发泄,同哥哥嫂子争吵,爱上小叔子 。

20世纪40年代上海以十里洋场为代表的光陆怪离里的都市文化和金钱至上的消费主义风气,张爱玲的小说也被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在金钱和命运的双重束缚下,曹七巧一步步走向堕落的深渊。为了得到金钱牺牲自己的爱情和幸福,为了捍卫来之不易的金钱与心爱的人进行抗争,为了求得内心扭曲的平衡 疯狂的扼杀子女的爱情。

金锁记的人性批判(黄金枷锁下的人生错位)(11)

曹七巧的悲剧不仅是她的个人悲剧,而且映射了整个社会的悲剧,时代的悲剧,在男权话语社会,女性只是配角,走出去要么堕落要么毁灭,没走出去也是毁灭

女性再多的反抗都是徒劳,更多的女性在传统婚姻制度和家庭价值观念的压抑下,只能一步步走向毁灭、走向堕落,而曹七巧只不过是千百位命运悲惨的妇女一个缩影。

金锁记的人性批判(黄金枷锁下的人生错位)(12)

写在最后

读张爱玲的《金锁记》,心总是被揪着,每次读都会为曹七巧的命运慨叹,可当时的她也不是没有反抗。可她的反抗,却在当时整个社会之下,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在那个物欲横流,价值虚无的男权社会,女性终究注定命运多舛 。

曹七巧这一生跟张爱玲这一生何其相似,却又大有不同。张爱玲虽一生颠沛流离,但终归是寻的自我价值。而曹七巧一生,却只活在金钱枷锁之下,没有一丝丝喘息机会,只能守着金钱过完余生。这样的人生,怎能不让人嗟叹?

金锁记的人性批判(黄金枷锁下的人生错位)(13)

——END——

参考文献:

难以解开的"生命枷锁"——重读张爱玲《金锁记》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不可缺失的悲剧意识

《小城三月》和《金锁记》的女性书写之别

#心晴计划# #头条品书团✘青春#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