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美国全球战略形成及其演变(美国全球战略的形成与战争预案的进化)

美国全球战略形成及其演变(美国全球战略的形成与战争预案的进化)1、用于协调陆海军的统一行动。为了协调陆海军战时行动的一致与合作,也为了在和平时期制定未来战争中的行动预案,1903年7月17日,美国政府成立了陆海军联合委员会,其成员分别来自陆军和海军。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有两个:和当时许多国家一样,美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并没有在和平时期制定战争预案的觉悟,作为国防力量组成的陆军和海军,也没有战时联合行动的方针指南。这种战略规划上的缺陷,造成了1898年美国和西班牙战争时期,陆海军多次协调危机。在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时,美国海军和陆军的协同也远不如英、德等一流强国。另一方面,由于国内政治因素的影响,美国陆军在规模和行动上受到了宪法的多重限制——美国宪法的制定者们认为一只庞大的国防军可能会助长国内出现独裁者——而海军则得到了蓬勃发展,逐步开始介入海外事务。这造成了陆海军两个军种在战略观点、行动风格上分歧愈发的严重。

自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直到今天,一直流传着美国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日本拖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传说。但是,只要细加考察和研究,就会发先这个错误的观点无视了美国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对战争的种种准备和精心制定的多种战争预案。

在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在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精心设计、完善了多个战争预案。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不断修正方案的观点和细节,使之更加务实、更符合客观实际。

这些凝结了军方将领、政治精英智慧的战争预案,成为了美国在二战之中的战略行动指南,不仅指导美国赢得了二战,更为美国从孤立于美洲大陆的孤立主义国家走向攻略全球的世界性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美国全球战略形成及其演变(美国全球战略的形成与战争预案的进化)(1)

影视中的美军

孤立主义底色的橙色方案

和当时许多国家一样,美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并没有在和平时期制定战争预案的觉悟,作为国防力量组成的陆军和海军,也没有战时联合行动的方针指南。

这种战略规划上的缺陷,造成了1898年美国和西班牙战争时期,陆海军多次协调危机。在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时,美国海军和陆军的协同也远不如英、德等一流强国。

另一方面,由于国内政治因素的影响,美国陆军在规模和行动上受到了宪法的多重限制——美国宪法的制定者们认为一只庞大的国防军可能会助长国内出现独裁者——而海军则得到了蓬勃发展,逐步开始介入海外事务。这造成了陆海军两个军种在战略观点、行动风格上分歧愈发的严重。

为了协调陆海军战时行动的一致与合作,也为了在和平时期制定未来战争中的行动预案,1903年7月17日,美国政府成立了陆海军联合委员会,其成员分别来自陆军和海军。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有两个:

1、用于协调陆海军的统一行动。

2、承担制定战争预案的重任。

美国全球战略形成及其演变(美国全球战略的形成与战争预案的进化)(2)

影视中的日本海军

1904年日俄战争结束后,美国海军认为日本将成为美国未来最可能的敌人,因此有必要制定针对日本的战争预案。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陆海军联合委员会开始制定一系列的"颜色"战争预案。

在颜色系列战争预案中,用每一种颜色代表一个国家,针对这个国家的战争预案即称为对应的颜色方案。比如黑色代表德国,针对德国的战争预案就称为"黑色方案"。

在这20多种预案中,提出最早、最成熟、也最具可执行性的,就是在1914年由陆海军联合委员会中的海军成员制定完成的"橙色方案"。

橙色,指代日本,橙色方案指的是美日之间爆发战争后,美国陆海军应该采取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措施。橙色方案设想,为了争夺太平洋、中国、东南亚的利益,日本会主动挑起对美国的战争。美军将首先坚守菲律宾,美国海军的主力舰队则从本土出发,绕过美洲大陆最 南端的合恩角(此时巴拿马运河还没有通航)支援东南亚美军,并向日本海军发起舰队决战,最终击败日本。

美国全球战略形成及其演变(美国全球战略的形成与战争预案的进化)(3)

美国海军战列舰

尽管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美国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欧洲大陆,橙色方案被束之高阁。但在一战结束后,橙色方案对未来美日战争的预测,仍然非常符合美国政界和军界的看法。因此,一直到1920年代,橙色方案仍然被认为是当时美国最成熟的战争预案,并被不断的修改和调整。

值得注意的是,橙色方案作为美国的第一份系统性的战争预案,其孤立主义色彩相当浓厚:

第1、 虽然橙色方案由陆海军联合委员会制定,但真正提出并不断调整橙色方案的乃是美国海军,可以说这份预案来自于海军的单方面设想,而不是陆海军两个军种的联合设计。

陆军对橙色方案并不热心,他们认为美国在远东地区的陆海军兵力均弱于日本,一旦日本发动战争,东南亚的美军无法坚守菲律宾等地。此外,陆军还认为美国的利益在美洲大陆,而不是万里之外的亚洲,与其在毫无希望的防御作战中浪费兵力,不如将防线从东南亚、远东收缩回阿拉斯加、夏威夷、巴拿马一线。

美国全球战略形成及其演变(美国全球战略的形成与战争预案的进化)(4)

衣阿华级战列舰

海军持相反的观点,认为美国必须保卫其在东南亚、远东的利益,而且规模已经堪与英国比肩的美国海军有能力击败日本,橙色方案是完全可行的。

所以,橙色方案与其说是联合委员会的共同设计,不如说是海军单方面制定的战争预案。

第二、橙色方案中并没有考虑交战双方可能引入盟国参战的可能,而仅仅设想了美国和日本的单打独斗。

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美国仍然盛行着孤立主义思想,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并不热衷与他国结盟和联合行动。橙色方案的一个特点就是假设美日战争爆发后,交战双方仅限于美国和日本,双方都没有盟国帮忙。

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特点之一恰恰是大国间的战争演化成了不同联盟间的对抗,从战争涉及的范围而言,橙色方案的设想明显存在着缺陷。

尽管存在着缺陷,橙色方案标志美国在和平时期制定战争预案的开始。这种国防思路上的变化,将深刻的改变美国的战争理念和指导方针。

联合计划委员会的成立与全球战争预案的雏形

陆海军联合委员会的定位主要是协调陆海军的联合行动,属于高层级的战略指挥机构。因此,它并不适合负责制定战争预案。

美国全球战略形成及其演变(美国全球战略的形成与战争预案的进化)(5)

影视中的美国陆军

为了更好的研究、制定战争预案,1919年7月24日,陆军部长贝克和海军部长丹尼尔斯联合签署命令,成立了联合计划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调查、研究、撰写国家安全相关的陆海军政策、战争预案。

联合计划委员会由陆海军联合委员会管理,包含来自陆军、海军、政府部门的多位成员,他们有权自主进行国防计划政策的研究、战争方案的制定,无需得到陆海军部长的授权。因此,联合计划委员会拥有充分的自主权进行战争预案方面的研究工作。

没有了束缚的计划委员会很快就拿出了研究成果,1923年,联合计划委员会(简称计划委员会)向陆海军联合委员会(简称联合委员会)提交了报告,认为如果爆发下一次大规模战争,美国面临的形势会更加险恶。

美国不仅仅要应对来自太平洋地区的挑战,也要充分考虑大西洋地区爆发战争的可能性。对此,计划委员会建议,修改橙色方案,增加同时应对太平洋、大西洋两场战争的计划,修改后的方案更名为橙红方案。在这个方案中,计划委员会所设想的假想敌除了来自太平洋地区的日本,还增加了大西洋方向的英国。

橙红方案,是美国首次提出全球战争预案的雏形。

美国全球战略形成及其演变(美国全球战略的形成与战争预案的进化)(6)

衣阿华级4兄弟

但是,随着多国签署《华盛顿海军条约》、经济危机逐渐显现,美军高层认为橙红方案的设想并不现实,因此没有批准橙红方案。

橙红方案虽然夭折,但方案中提出的两洋战争(太平洋、大西洋同时爆发战争)构想极大的启发了美军高层。这些将军认识到,之前制定的颜色系列战争预案无论是思路上还是内容上都存在较大的缺陷,急需改进。

1927年4月23日,陆军部长德怀特 戴维斯和海军部长柯蒂斯 威尔伯联合颁布了一份法案——《陆海军联合法案》。

该法案强调,要想在未来的战争中取得胜利,陆海军必须联合行动、相互配合,并对联合行动中各军种的作用和行动方案达成共识。

法案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规定了战争预案的具体组成和内容模板。

《陆海军联合法案》规定战争预案的主要内容是在充分研究美国及其潜在敌人在政治、地缘、心理、经济、军事等领域各项指标的基础之上,对敌人自己可能采取的行动做出预判;并且对敌人每项行动都给出应对措施和政策建议。

美国全球战略形成及其演变(美国全球战略的形成与战争预案的进化)(7)

美军列克星敦级航母

每一份战争预案应包含一系列文件。在这些文件中,最为重要的是《陆海军基本战争预案》,这是一份战略指导性的文件,其内容包括:

1、 战争涉及的范畴(除了正面战场作战,是否包含经济封锁等措施)

2、 国家的战略目标

3、 各兵种的战略目标

4、 联合行动可能面临的问题

5、 划分战区

——《陆海军联合法案》

以《陆海军基本战争预案》为基础,有两个附属文件,分别是《海军基本方案》和《陆军战略方案》,两个文件分别勾画了陆军和海军的战略目标。

《海军基本方案》又包含了海军下属不同舰队的《舰队行动方案》,规定了各个舰队的行动目标和作战区域。

《陆军战略方案》包含两个复杂的子方案,本别是《部队集中方案》与《部队行动方案》。

《部队集中方案》主要规定了美国陆军和陆军航空兵的集结区域、步骤。

《部队行动方案》规定了陆军的具体作战区域和战役目标。

《陆海军联合法案》的重要意义在于为计划委员会制定战争预案提供了政策上的指导和规定,从此,美国的战争预案制定体系正式建立完成。

美国全球战略形成及其演变(美国全球战略的形成与战争预案的进化)(8)

美国兵工厂

到了1930年代,全球局势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不断增多的国际危机,预示着橙色方案这种针对单一国家的战争方案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

1936年10月,德国和意大利结成轴心国,因为意大利海军实力强劲,所以美国海军在大西洋地区面临的潜在压力加大,轴心国有可能从海上入侵北美,美国面临两洋战争的可能性激增。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中国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远东局势走向失控。

1937年12月12日,日军飞机击沉了停泊在长江上的美国炮艇帕奈号。

1938年,希特勒兵不血刃的吞并了奥地利,并且对捷克斯洛伐克垂涎三尺。欧洲已经滑到了战争边缘。

美国政界高层对形势的迅速恶化,做出了反应。

1938年10月,美国总统罗斯福警告美国民众:

"希特勒的行动会直接威胁到西半球的安全,美国必须要考虑保卫整个美洲大陆"

——《罗斯福与孤立主义》

1938年11月,罗斯福召集计划委员会成员,研究欧洲的法西斯国家和远东的日本同时对美国开战的可能性,并评估对策。

罗斯福以私人的名义,要求计划委员会调整过去只针对某个国家的战争方案,重新制定涉及全球范围的战争预案。

来自总统的指示,与计划委员会开展的两洋战争研究不谋而合。这一变化,催生了一份全新的全球战争预案——彩虹方案。

彩虹方案

经过将近半年的紧张工作,计划委员会总结了对未来战争的看法:

1、为了继续扩张在中国和东南亚的利益,日本将会有极大的可能对美国开战。根据历次战争中的表现,委员会认为日本将会在开战时突袭美国亚洲舰队或者太平洋舰队。

2、日本可能和德国、意大利采取联合行动,但即便只是日本独自发动对美战争,以美日两国在亚洲的兵力对比来看,美军将丢失中途岛以西的全部领土和殖民地

3、欧洲局势是否能得到稳定对美国至关重要。如果英国和法国能够在欧洲击败德国和意大利的军事冒险,美军可以采用目前的橙色方案,在太平洋地区通过攻势行动击败日本人。如果英法在与德意的战争中失败,西半球将面临巨大的威胁,德国在拉美的一些国家中很有影响力,如果德国能拉拢这些国家对美国开战,再加上日本在太平洋上的行动,美国将面临空前的威胁。

美国全球战略形成及其演变(美国全球战略的形成与战争预案的进化)(9)

美军航母编队

为了应对上述几种可能,计划委员会提出了4种战略:

1、两洋地区同时采取守势

2、太平洋采取守势,大西洋采取攻势

3、太平洋采取攻势,大西洋采取守势

4、两洋同时采取攻势

其中第4种战略明显超出了美国的国力,所以被抛弃了。

经过陆海军联合委员会对计划委员会方案的重新讨论,又对剩下的3种战略进行了调整和增加,最终形成了5种战略。

1939年4月21日,计划委员会正式向联合委员会提供了关于5种战略的报告,并建议陆海军联合委员会批准根据这5种战略制定战争方案,陆海军联合委员会在研究后批准了计划委员会的请求。

以5种战略为基础制定的一系列战争预案就是彩虹1号到彩虹5号方案,其具体内容为:

彩虹1号方案:美国没有欧洲盟国和亚洲盟国,只能得到巴西等美洲国家的有限支援。美军将德意日的联合进攻,战略目标是守住美洲大陆。

彩虹2号:英国和法国与美国成为盟友,并且英法能够应对欧洲的德国和意大利,美军无需关心大西洋方面的战局。美军会在日本宣战后立刻采取攻势击败日本。

彩虹3号:前提和彩虹1号相同,区别在于美军一开战就在太平洋地区采取攻势,击败日本。

彩虹4号:美国没有盟友,美军要保卫美洲大陆。美军现在大西洋击败德国和意大利,然后再击败太平洋的日本。

彩虹5号:英国和法国与美国成为盟友,美军先联合盟军在欧洲击败德意,在太平洋先采取防守,待欧战胜利之后,集中全部力量反攻太平洋,击败日本。

美国全球战略形成及其演变(美国全球战略的形成与战争预案的进化)(10)

从航母上起飞的F6F战斗机

彩虹系列方案,是美军首次正式制定的涉及全球多国的总体性战略方案,它的高度远远超出了橙色方案等只针对一国的战争方案。在彩虹系列方案中,充分考虑了可能给予美国帮助的盟友,以及美国可能同时面对的多个敌人。因此,彩虹系列方案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橙色方案。

1939年9月3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计划委员会正在完善彩虹系列方案的具体文件,但是战争的爆发使计划委员会意识到他们必须集中力量根据形势变化修正彩虹系列方案中更加符合现实的某一种方案。

美军高层也持有同样的观点,1940年4月10日,陆海军联合委员会命令计划委员会优先完善彩虹2、3方案的细节,这两个方案的共同点是都对日本采取了攻势。而橙色方案的核心思想就是对日本采取攻势。

很显然,在军方高层的头脑中,橙色方案的影响仍然挥之不去。

但是,这种思路是否正确呢?

D计划与升级版彩虹5号方案

美国全球战略形成及其演变(美国全球战略的形成与战争预案的进化)(11)

美国总统罗斯福

海军中的多位高级将领都不赞同陆海军联合委员会的思路。

1940年1月26日,美国海军舰队总司令理查德森上将给新任海军作战部部长斯塔克上将写了一封信,在信中理查德森质疑橙色方案和作为橙色方案衍生品的彩虹2、3号方案无法指导美国取得对日战争的胜利——理查德森曾经参与过橙色方案的修改,所以非常了解方案存在的问题,理查德森的观点对斯塔克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1940年5月13日,德国入侵法国的三天之后,理查德森再次给斯塔克写信,他对海军准备在太平洋战区采取攻势行动非常不满,他认为:

在太平洋地区我们当然有诸多重要的利益,但是与西半球(北美洲 南美洲)的安全相比,这些利益远不是生死攸关的。我们把舰队部署到夏威夷,会大大降低我们保护西半球的能力。

——《珍珠港事件调查报告》

换言之,理查德森不同意在太平洋地区采取攻势,他认为应该先确保大西洋的稳定。

国际局势的变化,证明了理查德森的先见之明。

美国全球战略形成及其演变(美国全球战略的形成与战争预案的进化)(12)

从法国撤退中的英军

1940年6月,法国沦陷,英国在德国的攻击下也岌岌可危。如果继续将美军有限的兵力投入到暂时还算平静的太平洋地区,而不去援助随时可能崩溃的英国,那么美国很可能要面临纳粹来自大西洋的直接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应该调整战略重心。

法国陷落两天之后,陆海军联合委员会终于改变了主意,命令计划委员会优先完善彩虹4号方案,即在没有盟国支持的情况下,在太平洋地区采取守势,在大西洋地区采取攻势。以应对咄咄逼人的纳粹德国。

计划委员会的官员们设想了最糟糕的情况,英国像法国一样沦陷,强大的英国海军和法国海军都落到了纳粹手里,美国不得不面对纳粹来自大西洋的空前威胁。

这种可怕的前景让罗斯福总统也忧心忡忡,他充分认识到,为了赢得战争,决不能坐视英国沦陷。

他采取了一些列措施全力支援英国,并准备在国内进行总动员。

同时,罗斯福经过仔细思考,命令计划委员会在制定方案时,要设想至少半年之内,英国不会投降。

美国全球战略形成及其演变(美国全球战略的形成与战争预案的进化)(13)

罗斯福与戴高乐等

此时,海军内部支持欧洲优先的声音也逐渐强了起来。

1940年7月12日,国务院负责远东事务的霍恩贝克博士给斯塔克上将去信,在信中博士认为:

"相比生死攸关的欧洲战场,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必须放在次要位置。日美之间必然走向战争,但这并不会改变欧洲优先的正确原则。" ——《珍珠港事件调查报告》

而欧洲优先,正是彩虹5号方案的核心观点。

在理查德森上将等人的屡次建议之后,斯塔克上将也认为未来战争预案的基础原则应该是先确保欧洲,而在亚洲暂时采取守势。

1940年11月4日,斯塔克上将在约翰.特纳上校等人的协助下,开始起草一份给海军部长诺克斯的备忘录草案。

这份备忘录是关于海军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为了实现国家战略目标,应该急需采取的准备措施,斯塔克建议海军丢弃橙色方案和彩虹2、3号方案,而应该以彩虹5号方案为战争预案。

美国全球战略形成及其演变(美国全球战略的形成与战争预案的进化)(14)

从航母上起飞的B25轰炸机

这份名为"D方案"(plan dog)的备忘录在11月12日,斯塔克上将60岁生日当天正式提交给诺克斯。这份备忘录,被认为是二战中关于美国战略最重要的一份文件。

D方案之所以重要,出于下面的原因:

1、充分认识到了英国的命运对于美国战争计划的重要性。如果英国决定性的战胜了德国,美国必将在二战中获取全面胜利。如果英国战败,美国将面临非常严峻的局势。因此,美国要尽一切努力援助英国。

2、备忘录首次提出,美国陆军将投入欧洲战场,并在击败纳粹的战争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斯塔克上将曾经与英国的戈姆利上将举行会晤,戈姆利指出英国击败德国的战略是战略轰炸加上海上封锁。对于这种类似一战战略改良的计划,斯塔克并不认可。

斯塔克认为,轰炸与封锁并不能彻底击败德国,必须以英国乃至非洲大陆作为基地,集结大量的陆军,最终登陆欧洲、在陆战中才能打败德国——就像威灵顿击败拿破仑那样。

在这种陆战战略下,英国要变成美军集结和登陆欧洲的出发基地。同时,美国海军在欧战中发挥的主要作用在于辅助陆军,将陆军安全的运往欧洲大陆。

斯塔克的观点可以简单总结为"欧洲第一,军第一"。

总体而言,D方案已经超出了单纯的海军视野,上升到了国家大战略的层级。该方案不仅仅正确的指出了海军应该在欧战中扮演的次要角色,而且对美英联合战胜德国的战略方针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美国全球战略形成及其演变(美国全球战略的形成与战争预案的进化)(15)

丘吉尔

对D方案的价值,英国首相丘吉尔有深刻的认识:

"斯塔克上将是对的,D方案是一份杰出的战略规划。因此,我们应当全力以赴使该方案落地,而不是再进行毫无意义的争论。美国海军的战略观点让我倍受鼓舞。"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斯塔克的观点得到了罗斯福总统的支持,1941年2月中旬,罗斯福总统会见了他的战争顾问们——包括两位军种参谋长、两位战争部长,还有国务卿。

罗斯福重申了援助英国的承诺,并要求军方即便在日本参战的情况下,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军事行动仍然要让位于支援英国所在的欧洲战场。即使菲律宾等地暂时落入日本人之手,也要优先支援欧洲的军事行动。

来自海军内部的建议和总统的命令,迫使陆海军联合委员会再次调整了战争预案——正式从彩虹2、3号方案转向了彩虹5号方案。

美国全球战略形成及其演变(美国全球战略的形成与战争预案的进化)(16)

美国陆军航空兵的B24轰炸机

1941年5月29日,海军部长诺克斯正式颁布了完善后的彩虹5号方案。

彩虹5号的主要内容如下:

1、盟军由英国、美国、荷兰、希腊、中国、自由法国等国家组成,对抗德意轴心国。

2、即使日本和泰国并没有加入战争,也要充分考虑他们参战可能造成的影响。

3、远东地区的美军要强化后勤物资的囤积,充实人员、弹药、各类物资。

4、拉美地区各国除非受到轴心国的直接攻击,否则要保持中立。但是,美军如果出于防卫西半球的需要,可以使用这些国家的港口、基地等军用设施。

5、军事力量优先部署在欧洲,在太平洋地区采取守势,可能会丢失菲律宾。

在具体战争措施上,有如下规定:

1、对轴心国进行全面的路上、海上、空中封锁,

2、对轴心国尤其是德国进行全面空中打击

3、美军要先取得欧洲战役的胜利,首先击败意大利和德国,然后再集中资源击败日本

4、支持一切反对轴心国的国家和抵抗组织

5、全力支援英国,在英国集结盟军军队、囤积物资,准备登陆欧洲击败德国

6、将全球划分为9个战区:北大西洋战区 南大西洋战区、澳大利亚新西兰战区、英国战区、地中海中东战区印度和东印度群岛战区、西大西洋战区、太平洋战区、远东战区。

美国海军的具体任务是:

1、切断轴心国在西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联系

2、在太平洋、远东、东大西洋、西地中海袭击轴心国的舰队

3、确保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海域的安全。

4、阻止轴心国力量进入西半球

5、准备攻占亚速尔群岛、马绍尔群岛和卡洛琳群岛等要地。

6、在欧洲第一的指导思想下,太平洋舰队抽调了4艘重巡洋舰加强给了美国大西洋舰队。

因为陆军还处于动员之中,所以彩虹5号方案中关于陆军的具体内容主要集中在动员日程的规定上:将陆军进行总动员的日期定为M日,彩虹5号计划中认为总动员日不会早于1941年9月1日。

陆军预计到M日,美军将向海外基地增派666架飞机和15万部队。到M 180日,陆军将准备好10个师的欧洲远征军,其中包括6个装甲师。

美国全球战略形成及其演变(美国全球战略的形成与战争预案的进化)(17)

影视中的美国陆军

彩虹5号方案正式颁布之后,陆海军都开始行动起来。

相比较之下,海军的动员快很多。海军已经在1941年上半年做好了准备,累计可以投入15艘战列舰和18艘重巡洋舰。到1941年6月,斯塔克上将就宣称海军已经枕戈待旦。

为了让彩虹5号方案执行过程中更加顺利、高效,斯塔克上将利用自己与美国陆军参谋长乔治.马歇尔上将的良好私人关系,大大加强了陆海军在战略领域的合作——海军充分尊重陆军将在未来的欧洲战争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现实,陆军也认可海军在太平洋地区战事中的核心地位。

随着彩虹5号方案的颁布,可以说在战争预案上,美国已经做好了全面参战的一切战略准备。在这份美国历史上第一份系统性全球战争预案的指导下,美国陆军和海军有条不紊的开始进行动员和部署,随时准备投入到与轴心国的战争之中。

评价:珍珠港的失败与战争预案的成功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不宣而战偷袭珍珠港,重创了美国太平洋舰队,美国以一种非常耻辱的方式卷入了二战。

美国全球战略形成及其演变(美国全球战略的形成与战争预案的进化)(18)

珍珠港事件

正如今天许多学者提出的质疑一样,当时许多美国官员和政客都对美军是否按照彩虹5号方案中的指导做好了战争准备提出了质疑。

国会议员弗兰克.奥基夫在听证会上质问斯塔克上将:

"有件事情我很不明白,希望你能解答我的疑问:你们(海军)有一个方案,就是我现在手里拿着的彩虹5号方案。你能告诉我,这份厚厚的文件中的哪个地方写了太平洋舰队司令金梅尔上将应该采取哪些你们所说的"防御性措施"来预防日本人的攻击?如果彩虹5号方案中确实写了具体的防御性措施,请你告诉我在哪一页?" ——《美国国会珍珠港事件听证会记录》

奥基夫议员的错误在于,他将用于战略指导的战争预案当成了一份指导舰队防御部署的战术文件。战争预案的核心并非指导将军们的具体战术行动,而是在国防战略、乃至国家大战略的角度给出指导意见。

正如斯塔克上将指出的,珍珠港的失败,不是战争预案的失败,而是太平洋舰队司令金梅尔错误的防御部署和思想上麻痹大意的失败。

美国全球战略形成及其演变(美国全球战略的形成与战争预案的进化)(19)

美军抓获的日军俘虏

从这个角度来看,彩虹5号方案是完全合格的战争预案。

二战爆发之后,美国陆军和海军正是按照彩虹5号的指导先在太平洋地区采取守势,而集中精力在欧洲战场,通过登陆欧洲大陆、用陆上战役的方式摧毁德国和意大利,然后再集中全部力量打败日本。

而在太平洋战争中,美军虽然失去了菲律宾,但按照战争预案确保了阿拉斯加-夏威夷-澳洲一线不被日本人突破,然后从本土集结力量,一步一步的反攻,直到登陆东京湾。

整个二战中,总体上来看美军的战略计划清晰明确,执行过程中有条不紊、按部就班,这些成就相当程度上都应归功于彩虹5号方案的成功。

回顾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美国制定战争预案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几个特点:

1、 灵活的战略思想。从橙色方案中充满孤立主义色彩的思路到橙红方案首次提出两洋战略,再到彩虹系列方案走向全球攻略,美国战争预案体现出的战略思想一直在不断变化,而每次变化都与国际形势的风起云涌息息相关,都在不断的贴近客观现实。这种灵活的战略思想,赋予了美军强大的适应能力,使之在面对云谲波诡、变幻莫测的外部形势时游刃有余、处变不惊。我国的一句谚语,准确的描述了美国战略思想的这个特点——顺时而动 应势而为。

2、 研究无禁区。成立联合计划委员会之后,美军高层并没有对计划委员会制定战争预案设置各种障碍,反而鼓励他们进行不设禁区的战略研究。在这种自由的氛围下,计划委员会大胆的提出了两洋战争概念,并将美国的重要盟友英国设想成为了假想敌;在制定彩虹系列方案时,计划委员会构想了美国在没有盟国支援的极端条件下应该采取的措施。

这些大胆的研究和探索,既大大丰富了战争预案的内容、为高层应对未来战争中的各种局面提供建议,也为美国高层评估形势、做好最坏打算进行了事前的预警。

可以说,美国在战争预案中设想的种种极端情况,使美国高层在面对珍珠港事件这种突发重大打击之时,没有惊慌失措,因为计划委员会给他们设想过更加严峻的局面。

美国全球战略形成及其演变(美国全球战略的形成与战争预案的进化)(20)

日本投降仪式

3、 海军在制定战争预案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美国陆军因为国内政治传统的影响,受国会和社会舆论的限制非常多,加之规模很小,其主要战略思路还停留在保卫美洲大陆,"老婆孩子热炕头"的阶段。

作为新兴力量的海军则没有这么多条条框框的羁绊,因此在制定战争预案方面,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实际上,从橙色方案一直到彩虹方案,美国战争预案都是以海军提出的方案为基础不断发展、进化而成。

同样不可忽视的是,在促成彩虹5号方案成为美国正式战争预案的问题上,美国海军的有识之士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没有理查德森上将、斯塔克上将的坚持,更加符合客观现实的彩虹5号方案是否能上位,确实存在变数。

这也是其他国家在制定战争方案时应该予以重视的一点——要充分重视新兴兵种的意见,因为他们受到的历史束缚和思维束缚更少。

回顾美国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美国战争预案历史,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美国在二战中的成功,不仅仅源于强大的工业能力、丰富的人力资源,也在于美国务实、灵活的战争规划理念和战略思想。同样,正是因为战略思维上的领先,确保了美国从一个孤悬美洲大陆的二流国家成长为了攻略全球的超级大国。而这个往往容易被忽视的关键因素,正是我们应该向他们认真学习的一点。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参考资料:《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珍珠港事件调查报告》等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