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遍亚洲10年的它太敢玩了:只要它敢继续冒犯主流 我绝对一直安利
红遍亚洲10年的它太敢玩了:只要它敢继续冒犯主流 我绝对一直安利看《奇葩说》,Sir常常被选手说动,但轮到对方辩友发言时,又想为他(她)摇旗呐喊。追看Sir的朋友,应该能在过去文章的一些只言片语,看出Sir对这个节目的喜爱。都在节目里说真话,说超前的话,甚至说惊世骇俗的话。是的,Sir今天想说的就是——《奇葩大会》
(本文由毒舌电影原创:dsmovie)
最近,Sir的朋友圈经常被这样的内容刷屏:
比如李开复讲人工智能、李银河谈婚姻的终将消亡、被称作“摇滚圈纪委”的臧鸿飞谈中国摇滚为何不愤怒……
原来这几个看似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的人,竟然上了同一个节目。
都在节目里说真话,说超前的话,甚至说惊世骇俗的话。
是的,Sir今天想说的就是——
《奇葩大会》
追看Sir的朋友,应该能在过去文章的一些只言片语,看出Sir对这个节目的喜爱。
看《奇葩说》,Sir常常被选手说动,但轮到对方辩友发言时,又想为他(她)摇旗呐喊。
这是Sir朝三暮四么(哈哈哈可能是)。
但Sir更认可这才是看《奇葩说》的正确姿势——因为“命运的看法比我们更准确,而且看法总是要陈旧过时”。
所以Sir常说,看法不重要,相反,辩手破题角度是否刁钻,论证举例是否严密,逻辑推理是否自洽,才是我们应该看重的。
而《奇葩说》的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它打破了“约定俗成”的价值观、道德观,颠覆了政治正确的“唯一”和“应该”,把我们拽到陌生的“偏见之地”,追问出认知的盲区。
前不久,《奇葩说》预热节目《奇葩大会》开场了,碍于工作,Sir未能第一时间收看,所以,今天特别请来好基友@罗罔极操刀。
他是毒舌特约作者中最年轻、勤奋的一个,他追了这档节目四年,包括所有正赛和预选赛。
在今天这篇文章,他既谈论节目,也勇敢地谈到自己。
Sir看完,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第87届奥斯卡颁奖礼,31岁的格拉汉姆·摩尔凭借《模仿游戏》获得最佳改编剧本奖,他的获奖感言——
我16岁的时候曾想过自杀。因为我觉得自己很古怪,我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我没有归属感。现在,我站在这里,我想把此刻分享给那些同样觉得自己古怪、不合群、没有归属感的孩子。是的,就这样。
保持古怪,保持与众不同。当你的机会到来,你就会站在这个舞台上,请把这个信息传达给下一个人。
是的。
对于那些与我们大相径庭的“不一样”,我们应该感谢,而不是消灭。
文/罗罔极
毒舌电影独家专稿,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什么是优质综艺?
前一阵,我写过的《见字如面》,里面的专业演员,极具感染力地朗读旧信,为我们揭开沉重历史,并从中得到于今有益的精神内容。
在娱乐之外,还能提供精神层面的探讨,即优质综艺。
最近几天,我一直在追看一部网综——《奇葩大会》。
与《见字如面》的主流价值观追求相比,它的风格更偏多元化,更偏“非主流”化。
但,它同样优质。
《奇葩大会》是《奇葩说》第四季的预选赛。
但与往季不同,这次的一些嘉宾,只是来为传播知识与文化而发声,并不参与竞赛。
必须坦白说,在孟小冬(梅兰芳的红颜知己)的传人,王佩瑜的熏陶下,我的确对京剧产生了一些兴趣。
向大众普及国粹,这是《奇葩大会》比往季更值得夸赞的地方。
而把预选赛当作正片播出,其实并不是《奇葩说》的第一次。
早在第一季开播之前,它的预选中的一个部分,就给我留下了不小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