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能打翻身仗吗(真是打一仗就好了)
确实能打翻身仗吗(真是打一仗就好了)如今,我军已经几十年没有打仗了,在和平环境的消磨下、在各种因素的干扰下,一些同志渐渐被和平迷失了双眼。有的沉醉于“享太平”,只见盛世繁华,不见群狼环伺;有的热衷于“过日子”,关注楼市多,关心战事少;有的甘心当“旁观者”,备战打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太平岁月最蹉跎。”和平时期的军队缺乏忧患意识,似乎是必然规律,是一道打不破的魔咒。实际上,和平犹如硬币的两面,一方面难以“打一仗进一步”,战斗力提升缓慢,容易滋生沉疴积弊;但另一方面,也是难得的“战争准备时期”,有足够的时间、大量的精力,远眺天边变幻的风云,思考前方可能的沟坎,前瞻谋划、革弊鼎新。但是,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先胜而后求战”,必须做好万全准备,防患于未然。我军很多大的战役,看似是一锅“夹生饭”,实则做足了“磨刀工”,打的不是“无把握之仗”。解放战争前夕,我军及时进行“政治上打靶”,扫除和平麻痹思想,而后调兵遣将挺进东北,运筹帷幄奠
如何擦除思想上的“和平锈蚀”?如何清除工作上的“和平套路”?如何剔除能力上的“和平功夫”?如何扫除风气上的“和平灰尘”?
有人说:打一仗就好了。
说得轻松,其实不然。战争这头怪兽,早已用血淋淋的事实发出警示:真正的战争,发生在战争之前。防备“狼来了”的最佳方案,不是得过且过等“狼”来,而是要真抓实备练硬胜战本领。正如毛泽东所言:“要准备打仗,准备没有坏处……你准备好了,敌人就可能不敢来,它打来了也不怕,有办法对付。”
不可否认,战争状态下,部队南征北战、浴血奋战,往往能快速积累战斗经验,快速提升作战本领。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打仗中学会打仗,也是我军成长壮大的一条秘诀。五次“反围剿”,万里长征路,抗击日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一次次战役、一场场战斗,使我军充满“谜一样的东方精神”,成为“无法复制的军队”。
但是,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先胜而后求战”,必须做好万全准备,防患于未然。我军很多大的战役,看似是一锅“夹生饭”,实则做足了“磨刀工”,打的不是“无把握之仗”。解放战争前夕,我军及时进行“政治上打靶”,扫除和平麻痹思想,而后调兵遣将挺进东北,运筹帷幄奠定胜局。朝鲜战争之前,中央军委就提前成立东北边防军,加紧训练,以备不测。正因为“备豫不虞”,我军才一仗仗打出了国威军威,一次次创造了战争奇迹。
军不思战,国之大难。如果一支军队忘战怠战、迷途迷向,疏于备战、荒于训练,却信心满满、妄自尊大,一味寄希望于“毕其功于一役”,用战争来解决一切问题。那么,战争会让你明白,一旦准备不足、仓促应战,最终只能沦为败军之师、亡国之师。“开元盛世”止于“安史之乱”,“东京梦华”碎于“崖山一役”,“天朝大梦”断于“甲午海战”……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教训泣血,不可不鉴。
带“病”作战,军之大患。甲午战争之前,清廷醉生梦死、苟且偷安,官吏腐败、国力衰微,兄弟阋于墙、民众如散沙。有人曾建议:“器械阵法,百不如人,似未宜率尔从事。”但是当政者仍心存侥幸,孤注一掷,以求通过打一仗“翦彼凶焰,张国之威”。不备不虞,不可以师。清军虽然“心有余”,豪气冲天,怎奈“力不足”,一触即溃,最终兵败黄海、千古遗恨。
“太平岁月最蹉跎。”和平时期的军队缺乏忧患意识,似乎是必然规律,是一道打不破的魔咒。实际上,和平犹如硬币的两面,一方面难以“打一仗进一步”,战斗力提升缓慢,容易滋生沉疴积弊;但另一方面,也是难得的“战争准备时期”,有足够的时间、大量的精力,远眺天边变幻的风云,思考前方可能的沟坎,前瞻谋划、革弊鼎新。
如今,我军已经几十年没有打仗了,在和平环境的消磨下、在各种因素的干扰下,一些同志渐渐被和平迷失了双眼。有的沉醉于“享太平”,只见盛世繁华,不见群狼环伺;有的热衷于“过日子”,关注楼市多,关心战事少;有的甘心当“旁观者”,备战打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如此这般,症状虽异,病因却同;病得越久,病情愈重。“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这些问题如果不被消灭在“萌芽”状态,解决在战争来临之前,就可能在未来战场上“生根发芽”。
“千万不能让战备训练成为花架子,不能让军事斗争准备流于形式,不能让能打仗、打胜仗成为一句空话。”三军统帅的忧思关切,每一名官兵都应刻骨铭记,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绝不能“临上轿才扎耳朵眼”。把打仗需要的“牌”准备好,把我们手中的“剑”磨锋利,风雨来临时才能有备无患,和平盛世才能如你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