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箭穿心儿子结局什么意思(万箭穿心的方方)
万箭穿心儿子结局什么意思(万箭穿心的方方)她当然不是她那小知识分子丈夫眼中的好女人。根据方方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万箭穿心》中,李宝莉就是武汉女人的代表,时不时冒点脏话:狗日的、老子、个婊子养的、狗屁话……作者:颜庄01 彪悍而热忱的女性“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湖北人的名号不是白来的,绵延至今的彪悍,在疫情期间也让人们领略了一些。
【暖暖说】
“悍妇”李宝莉的形象是“反精英”的,她和小知识分子的结合注定是“阴盛阳衰”的。然而,李宝莉最后还是被逼得从家里出走了。这次出走,是她清醒后主动地出走。
这里没有文艺剧中的“娜拉”,只有用扁担挑着臭包裹出走的底层女人。纵使万箭穿心,也不怕再多一支,彪悍的人生从来不需要解释。
《万箭穿心》,确实是方方很拿得上台面的一部作品。
作者:颜庄
01 彪悍而热忱的女性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湖北人的名号不是白来的,绵延至今的彪悍,在疫情期间也让人们领略了一些。
根据方方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万箭穿心》中,李宝莉就是武汉女人的代表,时不时冒点脏话:狗日的、老子、个婊子养的、狗屁话……
她当然不是她那小知识分子丈夫眼中的好女人。
她甚至在邻居嘴里留下“会闹腾”的印象。区别是,邻居会喊出来:“宝莉,又折腾什么呢?”“我颠也颠不了几天了,再忍忍吧。”谁也不曾输了阵,还都发泄了不满。
她的丈夫则是看到冲突躲避,心怀不满沉默,以“维持体面”为由实施“冷暴力”。
起码,李宝莉是爱生活并且付出诚意的。她的幸福,是放在眼前清清楚楚的五根手指:搬新家、勤奋节俭、孩子学习好……
我没读过原著,但我猜想了她“托老公厂办主任的福”分到新房,再也不用跟卖菜爹妈挤在一屋的那种幸福。
虽然爹妈背景不咋地,但是大学生马学武当初也就一乡下来的,既没城市户口又没地住,向母亲跪地保证一辈子照顾她。所以主妇李宝莉心安理得、指手划脚、颐指气使。
“马学武,你别掉队啊!”镜头一转,坐在副驾位置、抢了老公地盘的李宝莉,爽利中留有一丝清脆的嗓音充满着热情,只换来远处骑单车的男人一脸沉默。在这之前,搬家工临时涨价,被李宝莉臭骂了一通,父子俩在屋里龟缩一团。所以此刻,他假装听不见自己女人兴致洋溢的嘱咐。
是谁把温柔的灵魂逼迫成了一个“悍妇”?女人挡在前面,为这个小知识分子抹平了生活不平滑的一面,他享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却开始嫌弃她的不体面,和生活在她身上留下的粗糙痕迹。
李宝莉继续彪悍。对搬家工百般挑剔,在老公想敬支烟、买点汽水的时候撕破脸面:“烟和汽水不要钱吗?”
这确实是个“不要脸”的女人,不但自己不要脸,还不给男人面子,野蛮没文化……可是在“小市民”李宝莉看来,已经挨了“坐地起价”的“宰”,维持体面的代价就是继续让自己吃亏。
这是一个会臭骂搬家工,会在下岗再就业的小商品市场照顾寡居女人,会借钱给人渡难,会“抵制保护费”的女人,也是一个心存善良、嘴巴很欠、现实强壮的多维度的女人。
李宝莉抱着“一心一意奔小康、全心全意持小家”的高亢情绪行进着,却在影片放映到半小时时遭遇灭顶打击——“马学武,我现在才发现,原来厕所也可以是香的”“李宝莉,我要和你离婚。”
02 知识分子喜欢的女人
李宝莉是这样的——
增一分太肥、减一分太瘦,虽然还不算“黄脸婆”,却已经松驰粗糙,沧桑在皮也在骨。
这样的女人,是小商品市场“收保护费”的建建心中的女神,却不是小知识分子马学武的。我之所以加个“小”字,是因为他们通常欣赏不了这种美。
那么,马学武喜欢什么样的女性呢?就是下面这样的——
周芬,工会成员,歌舞升平的才艺不够单独谋生,妙语解颐肯定行了;细皮嫩肉,充满了让人想保护的气质。说话温温柔柔,在马学武看个书的时候添个香也足够了。
小知识分子马学武和文化程度低的“小市民”李宝莉,年轻时尚有新鲜肉体可供维持感情,等到身体熟悉、厌倦了,需要灵魂共鸣的藉口就出头了。然后对婚姻的耐心、对家庭的用心,全像老房子一样被“爱情”这把火给烧掉了。
别说马学武了,现在的大学教授也多得是,大本事是没有的,买房子升值、调度经济账、一日三餐、养儿育女这些俗务是没法料理的,当生活的褶皱由女人抹平、因窘迫而挤在一起的灵魂暂时得到喘息,或者直白点说,有了点社会小地位后,少共鸣、缺交流、没了年轻时候的气质……种种对女人的挑剔说辞都出来了。难道马学武你结婚的时候不知道她是个没学历的女人吗?
更让人意难平的是,现实中有些男人说是厌弃了婚姻的束缚,可是并没有“立地成佛”,反而身边通常会出现一个“周芬”。说到底,你是因为厌了婚姻而弃了发妻呢,还是有了别人而嫌了发妻呢?
必须得说,马学武演得真好。这种眼镜片、油油的平板头、呆滞的表情,一副魂魄已经不在人间的模样。但是演技精绝的是,在另一个女人面前,他的每一根眉毛都在跳舞、每一条细纹都在发情。
03 以死控诉,由谁来担
对老公爱恨交缠、对小家无比留恋的李宝莉,当然不会同意离婚。于是,剩下的日子过成了折磨。
姿色出众却仍然挽留不住老公的“闺蜜”,猛灌“毒鸡汤”:“如果你想留他,就想办法。”
于是,李宝莉想了一个报警的办法。
我猜这会是一个有争议的情节——尾随到老公和小三约会的钟点房后,李宝莉想砸门被打断了,于是她选择了匿名报警。
她好像太过分了。从电影里的狗血戏《新月格格》算,这时候应该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汽车厂体制内单位上班的马学武,如果因通奸罪名被抓,将轰动全厂、背负一生的耻辱;何况,一个乡下来的小主任,也没有人会费心替他“洗地”,多的只会是落井下石。
李宝莉盛怒之下的逻辑其实是精打细算行得通的:冲进去,她怕受不住场面刺激;她也没信心,男人极可能袒护小三。怎么才能让男人既得到教训,她又可以不显山不露水地收拾残局、挽回男人的心、把日子过下去呢?
“被包容”的丈夫,内心对妻子是有点感恩戴德的。虽然已经只剩了躯壳,但为了即将搬来小家长住的老娘,躯壳也是要好好表现的。只是,不知道什么心理竟导致“性无能”了,遭到妻子的无情鄙视。
李宝莉对独立小家如此向往,可是前有“小三”、后有婆婆,“渣男”心里还装着那个“贱人”……虽然最后婆婆住了进来,一场源于新仇旧恨的撕打,已经彻底打破了表面的和睦,家庭小舟陷于风暴将至。
丈夫,因为妻子拿母亲发作,又去见了旧情人;除了表达依恋和关心外,还意外得知了妻子报警的事情。然后,他又被厂里通知下岗。
马学武,选择用死亡,结束“体面不存”的遗恨,撒播内心的绝望,控诉妻子的恶业。
我得承认,马学武受委屈了:通奸被抓接受众人目光洗礼时僵硬的身板,寻找老娘时漂泊无依的背影,上班路口千篇一律的镜头的压抑感,诗人卧轨一般有文学意味的赴死。电影用艺术化镜头来衬托知识分子的凄凉,我却对他同情不起来。
不可置信地翻着老公的遗书,上面没有留给李宝莉的一个字。
儿子哭打她,她想不明白,老公为什么要死?武汉那么多下岗的,她也下岗了,都去跳江,长江不得堵上?
“闺蜜”就像是代大众来拷问李宝莉灵魂的:“马学武是被你逼到这条路上去的。”
李宝莉回答得很强悍:“你这才叫狗屁话。”
我相信李宝莉内心有反思、有后悔。
李宝莉当然有错,但不应该承担这么重的罪。
一个男人,如果觉得老婆无法沟通,可以以声浪压制;觉得谩骂有失身份,可以利用体能优势武力解决;揍人有失斯文或打不过的话,还可以强制离婚,只要担得起这些做法的后果。
但马学武选择的是死亡,用死亡增添妻子的罪孽感。
我看到的是知识分子的自私、残忍。
诛心,一向是他们的特长。
在小商品市场,李宝莉是“神一般的存在”,收保护费的小混混都得来她这儿“闯第一道关”。她这充满活力的一面,没有被老公看见。
马学武在单位,进厂有人喊主任,下属要找他签字,跟工会女同志打得火热,他的体面也没在妻子那得到他想要的回应。
在各自的世界,如此鲜活生动的灵魂,都不曾在对方面前展现,相见即是折磨。
马学武一丝不苟地跳江
04 万箭穿心,最后一箭最狠
“闺蜜”把这一切厄运归结为神秘主义:李宝莉的家,恨不得七八条路都从底下扎过,风水上叫“万箭穿心”,是一个攒不下福气的“黑洞”。
“什么万箭穿心,我偏说这叫万丈光芒,他这一跳,奶奶和小宝都得我罩着,我不会叫我的家散了的。”李宝莉不信邪,武汉女人的劲头出来了。
这个“地母”一样的女人,也许想不明白一些道理,但她会行动。
这也是一个绝不道歉的女人,她只会用行动道歉。让婆婆一直住在家里,给小商品店打工不够挣的,那就挑扁担、卖力气、跟大汉抢活儿,用瘦弱的双肩扛起百八十斤的货物。一挑,就是十年。
她的执念依然在,只是转移到了孩子身上。
我们生活中很多不和睦的夫妻选择凑合,说是孩子太小离不开双亲,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情感上离不开孩子。
接下去的十年,李宝莉活得憋屈。莫名的罪恶感让她觉得愧对婆婆、愧对儿子,在家里更是毫无存在感——没文化,辅导作业轮不上,跟孩子只剩下做作业、吃饭、给钱的交流;以前孩子和父亲说话多,现在只和奶奶说话;说十句孩子也不搭理,听见母亲呼唤反而走得更快;就连母亲不挑扁担的日子想在家歇着,孩子也是不愿意。
“人家妈妈扛扁担,还年年考第一呢!”老师一箩筐考前动员的话,都没这句石破天惊。感受到慢慢投射过来的各色眼光,孩子把这种不光彩又在母亲身上加了一笔。
是的,他的母亲没有见识过什么场面,没有钱、没有背景、没有才艺,甚至没有温柔的脾气。
等到奶奶住院了儿子才知道来找妈,一见面就是指责“你还在这里玩”;明知父亲婚内出轨,却只嫌弃妈和情人的“不正当关系”。然后更是一幕人间惨剧——儿子把母亲从父亲的房子里赶出去了。
细品下,社会观念对女性的偏见和不宽容从头贯穿到尾。李宝莉坐副驾位置,换来搬家工一脸诧异;一起通奸,男的只是抹了主任职务,女的却离开了厂子;婆婆要求把儿子分到的房子划归孙子名下;儿子驱逐了母亲。
这个儿子,是现在火得不要不要的,不久前还在街边吃武汉热干面支持复工的李现演的。
05 老子谁也不欠了
儿子高考得了状元,中国社会从此又多了一个人格和智力不对等的小知识分子。
庆功宴上那场声讨够了。母亲用最朴素的语言抒情:“我算是熬出头了。”儿子扬手射来一支毒箭:“这杯酒我敬爸爸,从此以后你就不是我妈妈。”
母亲扇了儿子一耳光:“我大半辈子都是为你活的。”儿子控诉,她当年阴险地逼死了父亲。
给知识分子的镜头都是饱含诗意的。电影里有李现在雾霭迷蒙的江边,对着江面号啕的镜头。失怙的孩子固然可怜,母亲十八年来的付出、内心的悔意,谁能听见?
李宝莉感受到了当初老公的绝望,但她不是她老公。在江边呆了一晚上,她回家收拾起了自己的行囊。
房子,儿子要,就归儿子吧。她当然知道马学武的房子是夫妻婚后分配的,本应是共同财产,但她不在乎。
她终于不再执着。有些歉,我用行动道过了;有些事,别算对错了吧;有些过去,就忘了吧。
她本就是微尘里的小生物,无论给她什么样的打击,都能活下去的。
“要是当时马学武提离婚的时候我同意了,说不定大家现在都能过得挺好的。”我庆幸她终于不再执着,当女人的谋生能力、自我评价甚至感情投射都不再依附于别人时,她才是得到了真正的自由。
之前是,在滂沱的雨中,“小宝,是妈妈不好,妈妈真是该死”;现在是,“我不等孩子回来了,等着开工呢”。
老娘谁也不欠了。
这里没有离家后可能会被饿死的“娜拉”,这里只有挑着扁担和臭包裹一身无畏的李宝莉。
尽管泪已流尽,但还有能力再笑。
《万箭穿心》,确实是方方很拿得上台面的一部作品。也是颜丙燕实至名归的一次表演。
你喜欢《万箭穿心》这部绝望与希望如此对立的电影吗?
欢迎文末留言,也欢迎讲述你的故事和体会。
如果喜欢今天的文章,欢迎点亮“在看”,转发分享。谢谢阅读!
夜暖暖影视
往期精选 Editors' Choice
- 舆情撕裂的时代,超越观点之争的是美好人性 || 推荐一部好电影
- 全球爆红的《伦敦生活》 :一个失败者的女性主义
- 这部年度最佳华语电影,道尽了华人家庭的代际冲突
- 逃离“韩国N号房”的性剥削,这10部影片补上性教育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