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禅善待他人善待自己: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
每日一禅善待他人善待自己: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简而言之,就是祸从口出的道理,不可以不慎。《易经》说:“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做人不知收敛,得寸进尺,一味争名逐利,凶险和灾祸也会随之降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月盈则亏,水满则溢,凡事适可而止,才会有圆满的结局。
《道德经》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意思是知道满足,就不会自取其辱;知道停止,就不会陷于险境,如此这样便能长久。
有为有不为,是君子的修养;拿捏得好分寸,是智者的从容。
《红楼梦》中“智通寺”有一副有名的对联可谓震慑人心:“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这幅对联写的不仅仅是贾府,也是世人常态:明明已经拥有很多了,却还是不想停下来,继续为贪念所控制,一错再错,直到泥足深陷,才发现已经无路可走,想回头时但为时已晚。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做人不知收敛,得寸进尺,一味争名逐利,凶险和灾祸也会随之降临。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月盈则亏,水满则溢,凡事适可而止,才会有圆满的结局。
《易经》说:“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
简而言之,就是祸从口出的道理,不可以不慎。
居上位的人,说话不周会失去人心;处下位的人,说话不周会损害自己。
有个人请客,时间过了不少客人还没有来。
主人很着急说:“该来的怎么还不来?”
一些客人心想:“这么说,我是不该来的?”
于是纷纷离席走掉了。
主人很疑惑说:“不该走的,怎么又走了?”
剩下的客人心想:“这么说,我们才是该走的人?”
结果大家都走掉了。
如果不是他那么碎嘴,也不会得罪了满场的嘉宾。
古人云:“言者无意,听者有心。”
什么能说,什么不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听话的人是谁。
宁可无言,也别话多,话说得越多,越是在自找烦恼。
懂得止语,才能把无妄之灾解于无形。
《道德经》讲:“罪莫大於可欲,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真正的富足,不是填满了欲望,而是学会了知足。
人在欲望里只会越陷越深,引来无穷的灾殃。
从前有对贫穷的老夫妻,老人打鱼抓到一条神奇的金鱼。
金鱼答应老人,用实现他的愿望,换回自己的自由。
老人一无所求,老太婆却一味索求。
她要一个木盆,因为家里的木盆实在烂得不能再用。
紧接着,她要一座木屋,要成为贵妇,要成为女王。
金鱼统统满足了她,她却还想做大海的主人,让金鱼永远臣服。
金鱼忍无可忍,把老太婆打回了原形。
司马迁说:“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
她本可以止于贵妇,甚至女王,因为不懂止步,结果一无所有。
《道德经》中讲:“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真正智慧的人,稀世的珍宝,不觉得珍贵;追求的境界,叫无欲无求。
贪婪是恶,多欲为苦,人生在世,要懂得知足。
冬至平江觉岁暮,凭栏不见斗芳菲。 蔷薇一树拥寒魄,共与霞衣立翠微。 出镜:金宝宝呀?
《道德经》云:“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踮起脚想站得更高,反而会跌倒;跨大步想走得更远,反而会变慢。
急于求成,不如谋定而后动,天行有常,欲速则不达。
古代有个年轻人拜师学剑。
师父传他一套剑法,告诉他勤学苦练,三年可成。
年轻人觉得太慢,问师父:“如果我昼夜不歇,几年可成?”
师父说:“昼夜勤修,十年可成。”
年轻人大奇,又问:“如果吃饭喝水也在练剑呢?”
师父说:“三十年后,或许可成。”
精进没错,但要张弛有度;努力没错,但需劳逸结合。
北宋道学家吕本中说:“揠苗助长,苦心极力,卒无所得也。”
世间万物都有一定的发展规律,播种就会开花,开花就会结果。
但春华秋实,冬藏夏长,没有一环可以跳过。
人生在世,讲究水到渠成,岁月悠远,耐心是最丰厚得宝藏。
人生境界,如果用年龄划分。
三十而立,是立马横刀百无禁忌;四十不惑,是明晰世事了然自己。
五十知天命,是顺其自然;六十而耳顺,是再无拂意。
唯独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行于可行,止于当止,随心所欲,任意东西。
隋代大儒文中子有《止学》一书响绝天下,“止”是中国古人独特的智慧。
《大学》里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何谓知止?《大学》中没有明说,但却给我们举出了例子:“为人君,止于仁,为人君 止于仁; 为人臣 止于敬;为人子 止于孝;为人父 止于慈;与国人交 止于信。”知止,即应当为其所应为,不为其所不应为。
止学的智慧说的是要知道自己应该处于怎样的位置,做好自己分内应为的事,并且不要做出超越自己本分的事情。懂得知足、知止,才是立身长久不败之道。以“知止”为始,方能以“得”为终。
《周易》中有“艮”卦,讲的就是“止”的智慧。这一卦要义也在于行止各有其时,当行则行,当止则止。
而有清代“中兴之臣”美誉的曾国藩曾说过:人生之善止 可防危境出现 不因功名而贪欲 不因感极而求妄。 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才是全身而退、避免险境的良策。曾国藩深知自己应以国家社稷为重而一己私利为轻的道德界限,他因手握重权、德高望重而曾四次被人劝说称帝。但他最终都义正词严的拒绝了。他最终成为中兴名臣而非乱世枭雄,靠的也是他这知止常止的智慧。
知止可以修身,可以养性,若你学会知止,定然未来可期。请您转发分享,弘扬中华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