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深圳文学大赛征稿(爱故乡非虚构写作大赛)

深圳文学大赛征稿(爱故乡非虚构写作大赛)(曾锋、小海和郭福来)大赛共设立年度作者奖 1 名、年度作品奖 1 名、年度故事奖 1 名、年度人物奖 1 名、 年度新人奖 1 名和优秀作品奖 30 名。截止2019年3月底,评委会共收到 293 篇作品,总字数超过一百万字,经过严格公正的评选,最终评选出35位获奖者,获奖者有大学生、博士、高校老师、媒体人,也有基层工作者、普通劳动者,仅获奖者就来自于北京、上海、广州、浙江、江苏、重庆、河北、河南、福建、云南、湖北、湖南、贵州、吉林、山西、山东、内蒙、海南、新疆等20余个省市,充分说明“故乡纪事·爱故乡非虚构大赛”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21世纪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群众写作运动。(非虚构作家黄灯)(非虚构作家阎海军)(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副总干事口皓)

深圳文学大赛征稿(爱故乡非虚构写作大赛)(1)

2019年9月14日至15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爱故乡文学与文化小组)和广东金融学院乡村文化研究及非虚构写作中心主办了“当代非虚构写作的实践与趋势”学术研讨会暨“故乡纪事·爱故乡非虚构写作大赛”颁奖典礼。来自北京、广州、深圳等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和来自全国各地获得“故乡纪事·爱故乡非虚构写作大赛”优秀作品奖的代表一起,就非虚构写作与大学教育、人才培养、乡土书写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非虚构写作者也分享了各自的写作经验和困惑。研讨会和颁奖典礼由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承办。

深圳文学大赛征稿(爱故乡非虚构写作大赛)(2)

近些年,每到春节前后,移动互联网平台都会流行各种返乡文化,有的情真意切,有的发人深省,也有的猎奇卖弄、消费乡土。为了更好地反映新时代新乡村的新面貌,也为了推动大家热爱故乡、发现故乡之美,2019年农历岁末临近,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爱故乡文学与文化小组)、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新青年非虚构写作集市与《崖边》公众号共同发起“故乡纪事·爱故乡非虚构写作大赛”征文活动,期待各行各业的朋友们用非虚构写作的方式来写故乡人、讲故乡事、抒故乡情,写作者既可以是返回故乡过年的外来者,也可以是在本乡本土建设家乡的实践者。

深圳文学大赛征稿(爱故乡非虚构写作大赛)(3)

(部分与会嘉宾合影)

故乡不只是乡村,凡是有生活记忆、有奋斗经历的地方,都是我们心中的故乡,都是值得我们去书写、去发现的对象。此次活动邀请黄灯(非虚构作家,广东金融学院财经与新媒体学院院长,爱故乡文学与文化小组组长)、鲁太光(文学批评家,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副所长,爱故乡文学与文化小组副组长)、刘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与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黄志友(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总干事)、郭春林(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潘家恩(重庆大学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阎海军(非虚构作家,媒体工作者,《崖边》主编)、范雨素(作家,皮村文学小组成员)、孟登迎(中国社科院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沙垚(乡村传播研究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磊光(作家,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张慧瑜(基层传播研究者,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新青年非虚构写作集市”发起人)等学者、作家、社会工作者担任评委。

深圳文学大赛征稿(爱故乡非虚构写作大赛)(4)

(非虚构作家黄灯)

深圳文学大赛征稿(爱故乡非虚构写作大赛)(5)

(非虚构作家阎海军)

深圳文学大赛征稿(爱故乡非虚构写作大赛)(6)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副总干事口皓)

大赛共设立年度作者奖 1 名、年度作品奖 1 名、年度故事奖 1 名、年度人物奖 1 名、 年度新人奖 1 名和优秀作品奖 30 名。截止2019年3月底,评委会共收到 293 篇作品,总字数超过一百万字,经过严格公正的评选,最终评选出35位获奖者,获奖者有大学生、博士、高校老师、媒体人,也有基层工作者、普通劳动者,仅获奖者就来自于北京、上海、广州、浙江、江苏、重庆、河北、河南、福建、云南、湖北、湖南、贵州、吉林、山西、山东、内蒙、海南、新疆等20余个省市,充分说明“故乡纪事·爱故乡非虚构大赛”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21世纪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群众写作运动。

深圳文学大赛征稿(爱故乡非虚构写作大赛)(7)

(曾锋、小海和郭福来)

深圳文学大赛征稿(爱故乡非虚构写作大赛)(8)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张克教授致辞)

9月14日晚上,“当代非虚构写作的实践与趋势”学术研讨会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召开,由广东金融学院财经与新媒体学院院长黄灯主持,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张克致辞。张克教授代表主办方欢迎非虚构写作专家和写作者来到深圳,深职院是教育部示范级的职业技术学院,非虚构写作作为一种新的文体,在人文教育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黄纪苏、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孟登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裴蓓老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张慧瑜、非虚构作家萧相风、非虚构作家阎海军、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在读博士、前央视记者刘楠、《沙井村纪事》作者史庆芬等分别就非虚构写作的社会价值、与大学通识教育的关系以及培养青年人才的综合素质等问题进行了研讨,黄灯老师特别向大家展示了乡土文化研究联合课程的情况,提出把乡土文化、文化研究、非虚构写作的理念引入到大学教育的可能性。

与会者嘉宾认为,非虚构写作作为一种非职业化的、全民都可以参与的文化形式,是人们表达情感、思想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媒介。在地方文化整理、非物质文化保护、生态理念传播、乡土价值守护等方面,非虚构写作具有公共性和社会性,能够发挥中介和平台功能。当然,非虚构写作的技巧、叙事策略和采访、调查的基本方法等,也需要开发和总结,把优秀的非虚构作品以案例教学的方式作为大学人文和通识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帮助年轻人更加辩证地理解世界和社会的多种样态,对社会阶层分化、环境生态保护、新技术挑战和新媒体素养等公共议题有深刻的理解和文化自觉。

深圳文学大赛征稿(爱故乡非虚构写作大赛)(9)

(《沙井村纪事》作者史庆芬)

深圳文学大赛征稿(爱故乡非虚构写作大赛)(10)

(与会嘉宾黄纪苏老师)

9月15日上午,举办了”故乡纪事·爱故乡非虚构写作大赛”颁奖典礼。深圳《青年杂志》副主编黄东和、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谭属春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黄纪苏老师担任主题演讲嘉宾。黄东和老师分享了非虚构写作与故乡的关系,指出故乡不只是出生的地方,也是成长、工作的地方,比如深圳作为移民城市,是人们的新故乡。近些年,黄老师担任深圳全民写作计划活动负责人,一直推动“全民写作·睦邻文学奖”的活动,用社区文学这一发达国家的经验,来鼓励大家写深圳故事,写身边故事,促进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让更多新深圳人融入新故乡。

谭属春院长讲了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历史和发展规划,强调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和国家建设的重要意义,深圳的高速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所培养的高端技术人才,这才是支撑实体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基石。剧作家、批评家黄纪苏老师从自身经验谈起,他除了写戏剧、批评文章,还偶尔作曲、写歌词,他认为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和教育的普及,从事包括写作在内的艺术创作不应该是专业作家、艺术家的事情,其实人人都可以进行文学、艺术创作,作为一种个人情感、思想的表达,这是中国在经历了物质进步之后,下一个发展阶段应该重点解决的精神和文化问题。

这次非虚构写作大赛由民间与体制联合促成,是社会力量兴起的象征,有助于增加国家、市场与社会的互动性。应该多建立一些平台和机会,让普通人掌握抒情能力、叙事能力,加入到文化艺术创作中来,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在主题演讲的过程中,主办方举行了隆重的颁奖典礼,获奖者也纷纷发表获奖感言。

深圳文学大赛征稿(爱故乡非虚构写作大赛)(11)

(深圳《青年杂志》副主编黄东和)

深圳文学大赛征稿(爱故乡非虚构写作大赛)(12)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谭属春)

深圳文学大赛征稿(爱故乡非虚构写作大赛)(13)

(获奖代表合影)

深圳文学大赛征稿(爱故乡非虚构写作大赛)(14)

(孟登迎、黄灯与皮村文学小组)

与一般的学术研讨会不同,这次会议邀请了全国各地的获奖嘉宾到深圳开会,很多是从事普通工作的一线劳动者、在读大学生和退休老人,这正好体现了非虚构写作的包容、自由和平等的精神,非虚构写作本身也是一种不受职业、年龄、地域、学历等外在条件限制的写作方式。身处伟大的时代,优秀的非虚构作品来自于生活和人民,反映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精神,见证了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爱故乡文学与文化小组)将继续推动爱故乡非虚构写作活动,鼓励每个人拿起笔来书写伟大的时代和脚下的土地!

颁奖现场:

深圳文学大赛征稿(爱故乡非虚构写作大赛)(15)

2019年度作者奖 陈年喜《村居现状忧思录》 颁奖词

作为一个离开家乡在外闯荡二十多年的游子,年喜对故地的眷恋,显然有着乡愁以外更为复杂的情绪,《村居现状忧思录》延续了他广为人知诗歌的质朴和真诚,文字简洁、干净,以最直接的方式进入生活本身,通过打工伙伴智忠的遭遇、大表哥的矛盾、老家来生的命运转折,对农民的“村居”,展开了最朴实的书写,彰显了非虚构写作最为重要的现实感和问题意识,全文融感性流淌与理性审视于一体,显示了作者锐利的思考能力。年喜的出场,昭示着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在平凡的角落,有价值的文学,永远伴随对现实的追问,无论身处何地,自我发声,是所有写作者的最大权利。

陈年喜获奖感言

深圳文学大赛征稿(爱故乡非虚构写作大赛)(16)

《村居忧思录》是关于我家乡现实的,也关于我心灵苦忧的一篇文字。我曾有志于写一本《峡河岸上的村庄》的书,记录那些已经消失的和正在进行的故园人事风雨,这个需要时间,需要能力,也需要时代给予以运气。

矿山十六年,山南水北,大漠长风,加上这些年的城市谋生,我生命的大部分时间用在了漂泊上,但家乡的一切无时不在心头,这片二省四县的夹角地带,也在经历着巨变与巨痛,改革、发展、城镇化、脱贫攻坚,它的身上同样烙满了时代经济政治意识与人心的烙印。相较于中心话语地带,它是慢的,惟其慢,阵痛更痛,脚步更加踉跄。关于它们与他们,有太多的文字要写,这是接下来的事情。

感谢组委会,感谢主办方,感谢评委老师们把奖项给了我,我知道,更多的是出于对一个写作新人的鼓励,一个鞭策,鼓励写作的人们说出真实的声音,写出异质的文字,时代和文学需要真实与真相。这是永恒的呼唤。

这些年,我无时不刻不处在焦虑之中,焦虑什么,似乎清醒又无限茫然,当我说出一些话,写出一些内心之困,焦虑仿佛减弱了一份。一个人的困惑也是一个时代的困惑,需要被看见,虽然困惑从无答案。

深圳文学大赛征稿(爱故乡非虚构写作大赛)(17)

2019年度作品奖 阿希塔《寻觅眷恋:一次返乡引发的牧区重思》 颁奖词

阿希塔是一位在读博士生,他用走出家乡扫视过中国最剧烈城市化的视野回望故乡,通过与父老乡亲零距离的交流互动,得出了乡土文化应该拥有自己独特权力,不该依附城市发展的结论。他的书写质朴醇厚,情感真挚,叙事有力。草原人民浓浓的风土人情,人文智慧扑面而来。同时,他从小处着手,从细微处延伸,透析了故乡农牧区在城市化浪潮下,发生的深刻变化所带来的隐忧,并由此判断,“农牧区所拥有的‘乡土经验’与‘乡土实践’将是下一个40年‘社会巨大变迁’可以依靠的坚实力量。”希望作者完成博士学业之后,能继续保有对民间社会、对家乡故土的真诚情感,围绕这个论断,在未来深耕出更多、更广、更深的非虚构佳作。

阿希塔获奖感言

深圳文学大赛征稿(爱故乡非虚构写作大赛)(18)

什么是好的写作?如何写出好的作品?这样的问题恐怕有一千种回答。这次把年度最佳作品奖颁发给《寻觅眷恋——一次返乡引发的牧区重思》实属抬爱,因为在数篇具有扎实文字功底、反映深刻社会现实的作品面前,它诚然是一段个人尚不成熟的思考见解。

如果仍要回答以上的问题,我认为有两点。一是在“写作GDP”时代要坚持用真心感悟。现在能踏实写作的人少了,引用某位长江学者批评学生所讲的话:“你们不就是在网上找点资料,做做所谓“研究”,有几个人能真正走出去?看看现实到底如何?问题的关键到底在哪里?”这句话对我影响很深,那么写作是否也是一回事?我想非虚构写作正是倡导着这一精神,我们不在“叹春惋秋”中自得,而是坚持那双冷峻的眼睛和真诚的内心,来感受着纷繁喧闹的社会。二是写作是过程,而不是目的。直言不讳的说,我并不细喜欢以产出为目的的写作。写作本就是因内心强烈真实感受而提笔抒发,功利心过大必定会造成牵强与冗杂。这一点古人做得好,为什么太白、杜甫要在美酒盛景下吟诗作赋?必是心中有情有感而发。有时创作需要灵感,需要情绪,更需要思考……这需要自己反复调适,找出自己最适合的写作状态。

总之,好的非虚构写作一定是具有深切感受、深刻思考与深度功底后的产物,有了这“三深”,其作品才值得被时代铭记。

深圳文学大赛征稿(爱故乡非虚构写作大赛)(19)

深圳文学大赛征稿(爱故乡非虚构写作大赛)(20)

2019年度故事奖刘楠《异国部落归来 “乡土重症记者”终返滚烫的脸庞村庄》颁奖词

刘楠曾是央视记者,这种身份注定她因为职业的需要,更多以他者的眼光审视现实。在《异国部落归来“乡土重症记者”终返滚烫的脸庞村庄》中,她终于将眼光投向了出生的村庄,这本身就意味着作为知识者的刘楠,对自身精神资源的重要清理。该文从陈村出发,但不限于陈村,她的背后,有一个更为宽阔的世界;该文以特写镜头的方式,聚焦了卡车司机、乡村教师、医生等乡亲群体,但不仅仅限于乡亲,而是力图以此揭开不为人知的角落,让更多的人互相看见。刘楠新闻人的素养,体恤和悲悯的姿态,传递着学者对于他人温暖而理性的关注,在学术性与文学性兼具的文风中,她以自己的文字,拓展了非虚构写作的边界。

刘楠获奖感言

深圳文学大赛征稿(爱故乡非虚构写作大赛)(21)

非常感谢组委会。来领“年度故事”这个奖我诚惶诚恐,就像文章标题《“乡土重症记者”终返滚烫的脸庞村庄》,我脸上滚烫,故事都是我的乡亲们所经历的,赐予我的,这个奖应该颁给他们,陈庄村我的奶奶、村小教师、卡车司机、塔吊工人等等。作为媒体人,这些年我热衷探访“重口味”村庄,如“砍手党村”“盲井村”等,认为做新闻就是与时代的疾病打交道。只有打量典型性的村庄,才有记录中国时代进程的切片意义。

其实这是一种误区。当我真正回到出生的村庄,重回生命之初,重新感受大地,和大地亲人共振,我不再是外来启蒙者和判断者的眼光,而是被深深启蒙和影响。那些晶莹剔透的精神和心灵,那些个体的苦难、希冀和尊严,都是波澜壮阔的中国乡土。村庄教学点的美好与被撤的危机,卡车司机的抱团取暖与追讨难题,还有村庄微信群对熟人社会共同体的重建等。我认为,“爱故乡”非虚构写作,也是一个自身涤洗的过程。从天涯疏影的望故乡,到“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因为爱故乡而靠近,因为靠近、了解、思考而更赤诚地去爱。

几天前的清晨,我得知,村里的教学点还是被撤了,被调走的教师微信说:“群众事需要教学点的,赵楼小学会刻在我的心中”。那一刻,我心如刀割。想起费孝通曾在《重返江村》中的反问,“乡亲们对我们这样亲切,抱着很大希望。如果我只写出个文章,对他们有什么好处呢?”如今,我们有个探村博士联盟,很多人也在为家乡做公益,面朝乡土,调查思考写作,而如何从围观到行动,和乡亲们构建命运共同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深圳文学大赛征稿(爱故乡非虚构写作大赛)(22)

2019年度人物奖 小海(胡留帅)《外公的家》颁奖词

小海是个真正的文学青年,十六年来辗转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的各种工厂,变换了不少岗位,但不变的是他对文学的坚持。他的诗写出了自己与这个伟大时代的直接碰撞,写出了青春的孤独、反抗、反思、愤怒甚至嚎叫,但《外公的家》却写得相当沉稳。文章简笔勾勒了一位九旬老人的坎坷世事,着重描绘了老人晚年无法遏制的回归家园的冲动及无法回归的痛创。在看似平和的叙事中,贯注了作者对老人晚年归宿的思考,表达了自己对流浪、打工等生命经验的深层感悟。在同心互惠公益商店当店员的小海,永远无法割舍他的外公、外公的家园以及村里那些令人牵挂的亲人,他通过诗歌以外的非虚构写作,将对普通人生存的关注,展现在读者面前,相信这次书写只是小海非虚构写作的开端。

小海获奖感言

深圳文学大赛征稿(爱故乡非虚构写作大赛)(23)

我是一个在十多个城市,几十个工厂车间漂泊十多年的普通工人,我行走的方式是以梦为马。接触诗歌有十多年了,其实接触非虚构文章也不过才三年时间,能获得爱故乡非虚构写作年度人物奖,说实话心底还是挺忐忑的,首先真的要感谢评委老师们对我的鼓励和肯定。但我也相信这个奖绝对不是颁给我一个人的,是颁给皮村文学小组的全部成员,是颁给每一个低学历却热爱着文学的工友,是颁给车间流水线两亿工人这一庞大群体的。

我们都是有故乡的人,可我们也仿佛是一群没故乡的人。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不同的城市间来回漂泊,怀揣故乡的梦,乘着故乡的云,却很难在他乡走出一串真正属于理想的足迹。也再无法在心安理得的回到故乡。还好,我们有梦想的翅膀,以良知为心,以真理为路,沿着文学这一条如开荒般的路,这一条类似救赎的路,以另一种方式重新认识故乡,也得以回归千疮百孔的故乡。

非虚构看似对我们是陌生的,实际上却是再也熟悉不过的。因为这就是我们真实的生活,我们在外打工的,出门漂泊的人,在他乡奋斗的生活本身就是有血有肉的非虚构。我从来都不缺素材,可能缺少的是沉淀与反思。如果每个人都能将自己这一条看似隐形的路疏通了,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优秀的非虚构作者。所以我们要做新时代的新工人,期待下一届爱故乡非虚构写作大赛能看到更多广大新工人群体自己的精神世界,书写更多属于新工人自己的文化生活。

深圳文学大赛征稿(爱故乡非虚构写作大赛)(24)

深圳文学大赛征稿(爱故乡非虚构写作大赛)(25)

2019年度新人奖 张学婷《一个农村老人的死》颁奖词

张学婷,一个年轻的大学生,勇敢地去观察和展现一个不无沉重的问题:农村老人的老病和死亡。作者从一个老人的死亡过程和事件中伸展开去,不只揭示出大批农村老人正面临的养老困境,还表达了对未来的农村老人(现在的中年农民)必将遭遇的更难堪的老难所养的担忧。非虚构写作为年轻人打开了一个广阔的现实写作天地,张学婷以自己灵动而又机敏的笔触,写出了城乡老人养老的巨大差距,以及不同代际人群遭遇的或相同或不同的压力,最终将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推向了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深层思考。年轻人可贵的热血担当和底层关怀意识,在平缓、从容的叙述中喷薄而出,《一个农村老人的死》,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体现了一个年轻作者的创新探索。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年轻人!

张学婷获奖感言

深圳文学大赛征稿(爱故乡非虚构写作大赛)(26)

首先我非常荣幸能够得到这个奖项,这是组委会对我的莫大鼓励。现在再看一遍稿子,有好多错漏之处,我想要感谢各位老师对文章幼稚之处的宽容。

《一个农村老人的死亡》是我为了纪念我的大外公而写,几乎算是一挥而就,因为里面真真切切的就是我的肺腑之言。城镇化建设带来了机遇,带来了丰裕的物质财富,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社会转型的骚动,城镇、阶层之间的割裂,传统道德准则约束力的削弱等因素都在为“老无所依”、“幼无所养”的现状添砖加瓦。你无法指责每一个人,因为每一个人似乎都有不得已,都在被时代洪流推搡着向前。那谁能解决呢?我也不知道。所以我只能记下这些东西,留待后来人。

最后正如鲁迅先生所说,黑屋子里的大声疾呼并非无一点作用。也许这正是这篇稿子的一点意义所在。

深圳文学大赛征稿(爱故乡非虚构写作大赛)(27)

2019年度导师奖 张慧瑜颁奖词

张慧瑜的身上,弥漫着这个时代极为稀缺的诸多精神特质:拙朴、笃定、行动、思考。他早早意识到了当下知识者所面临的基本困境,他选择落地和行动。2014年一次偶然的应聘,让张慧瑜义无反顾的走进皮村文学小组,打开了新时代知识分子走向民间和基层的通道,极大地激活了普通劳动者的写作热情和表达诉求,坚定了他们自我塑造文化的自觉,并在新媒体语境下,以群体的创作实力,表达了劳动者的心声。在北大的教学中,张慧瑜鼓励学生关注现实和他人,通过非虚构写作的在场者精神,帮助青年人增强对国情的了解,建构了一种踏实的学风。张慧瑜的实践,为更多学者走出学院的藩篱,提供了借鉴,他是真正的师者,是勇敢而坚定的实践者和行动者。

张慧瑜获奖感言

深圳文学大赛征稿(爱故乡非虚构写作大赛)(28)

有点不好意思,作为活动的发起者和主办者,还给自己颁了一个奖,我想这个奖是颁给基层文化志愿者的,我只是其中的一员。在20世纪中国历史中,有过许多次群众写作运动,比如1936年邹韬奋、茅盾在上海发起的《中国的一日》;1936年长征结束之后,党中央向红军战士发起了写作长征故事的运动;还比如1941年冀中抗日根据地发起的《冀中一日》写作运动,有10万人参加;新中国成立之后还搞了大型革命回忆录《星火燎原》等。我想“故乡纪事·爱故乡非虚构写作大赛”也是这一20世纪群众写作运动传统的当代延伸。这次投稿的人群非常广泛,基本覆盖每一个省份,写稿人的身份也非常多元,涉及很多不同的职业,年龄跨度也很大,呈现了我们这个时代关于故乡的多重面向。作为一名基层文化志愿者,我在参与新工人文学小组的活动中收获了真诚的友谊和信任,大家以文学的名义相聚,没有功利,只有对文学和写作的热爱。非虚构写作本身具有一种包容、开放的精神,没有谁不能从事非虚构写作,也没有什么内容不能成为非虚构写作的主题,关键在于选择什么角度、赋予什么价值。我相信,文学在这个时代依然是一种公共媒介,可以把个体的、个人的思想变成大家共享的公共文化产品。

深圳文学大赛征稿(爱故乡非虚构写作大赛)(29)

(史庆芬、杨晓霞领奖)

深圳文学大赛征稿(爱故乡非虚构写作大赛)(30)

(郭福来、李若领奖)

深圳文学大赛征稿(爱故乡非虚构写作大赛)(31)

(徐良园、曾雯湘、崔智皓领奖)

2019年度“故乡纪事·爱故乡非虚构写作大赛”获奖名单

2019年度作者奖

《村居现状忧思录》,陈年喜(诗人,获2016中国工人诗歌桂冠奖)

2019年度作品奖

《寻觅眷恋:一次返乡引发的牧区重思》,阿希塔(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

2019年度故事奖

《异国部落归来“乡土重症记者”终返滚烫的脸庞村庄》,刘楠(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探村博士联盟发起人)

2019年度人物奖

《外公的家》,小海(诗人,北京同心互惠公益店店员)

2019年度新人奖

《一个农村老人的死亡》,张学婷(中山大学新闻系大三)

2019年度优秀作品奖

(排名不分先后)

《我的故乡,没了》,李广旭(上海大学文学博士)

《冬季出发的匠人》,安庆(作家,河南新乡)

《春节返乡笔记》,李若(非虚构作家,河南信阳)

《陇中小村庄的病与痛:离婚率飙升,光棍脱单难,鬼村渐成局》,陈子陌(大学生,甘肃陇西)

《我的回家之旅,我的年》,蔡诚(诗人,北京燕郊)

《万楼的水文变迁》,万华山(小说家,编辑)

《我姥娘》,信世杰(上海大学文学博士)

《回乡散记》,郭福来(作家,河北吴桥)

《小公园:迷宫或废墟》,曾雯湘(华南师范大学)

《长治久安》,崔智皓(闽南师范大学)

《回乡书》,陈燕萍(四川大学文新学院博士)

《古羊山娘家记事》,何足辉(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行将消失的民间职业戏班》,刘志红(钢琴教师、音乐人类学硕士,江西樟树)

《父亲的春节流浪日记》,杨二

《西海固的悲悯》,赵会喜(魏县实验学校教师)

《每个人都需要老有所依》,蒋红韵(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教师)

《戈壁递给我的三杯茶》,李娜(阿拉善电业局修试管理处)

《石头的漫漫乡建路》,李文英、李勇

《回乡见闻之刘大哥的故事》,陈一伊

《回乡记事》,微尘(木匠,北漂)

《断桥的故乡》,徐良园(瓦工,北漂)

《团结与裂化:我的猪年黔鄂双村散记》,姚华松(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城市规划师)

《68岁老男人的人生过往与手机世界》,甘庆超(云南大学新闻学院)

《2019沙井村春节期间见闻》,史庆芬(爱故乡人物,《沙井村纪事》作者,北京顺义)

《麦子熟了》,郑云霞(湖北省钟祥市)

《拾荒“妖怪”:平凡践初心,老者爱无疆》,赵丽娜(温州大学)、赵卫波(延安大学)、王琪(东北师范大学)

《我们》,杨晓霞(深圳)

《大礼堂》,黄亚洲(空调维修工,美篇签约作者,湖北)

《时代侧影:给历史一个回声》,梅赞(诗人、散文作家,湖北)

《故乡·童年·四季》,曹瑾(重庆)

再次恭喜获奖作者,期待更多的朋友参与到爱故乡活动中!

深圳文学大赛征稿(爱故乡非虚构写作大赛)(32)

(与会者集体合影)

欢迎关注“新青年非虚构写作集市”公号

深圳文学大赛征稿(爱故乡非虚构写作大赛)(33)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多家机构联合发起,前身是2012年发起的“爱故乡计划”项目,是以“保育乡土文化、共建美丽城乡”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孕育于中国当代新乡村建设大众多样化实践的“爱故乡计划”,致力于发现故乡之美,重估乡村价值,活化传承民间乡土文化,发扬乡村文明;以“故乡情怀”整合本土资源,建立公众(新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平台,重塑乡村的活力和魅力,推动中国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33号6层608室(邮编100080)

联系人:口皓

邮箱:iguxiang2012@163.com

官方微博:@爱故乡计划

公众微信号:aiguxiang2012

爱故乡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3175307963

爱故乡网:

https://www.aiguxiang.com.cn

亲,您还满意么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