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原文第二十八章(道德经第二章)
道德经原文第二十八章(道德经第二章)⑤音声:古时音和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复杂的、有节奏的叫“音” 单调的、无节奏的叫“声”。④相倾:互相依靠,一作“相盈”。①恶已:恶,丑。已,通“矣”。②相:表示相互的意思。③下:这里指低。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不为始 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注释
①恶已:恶,丑。已,通“矣”。
②相:表示相互的意思。
③下:这里指低。
④相倾:互相依靠,一作“相盈”。
⑤音声:古时音和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复杂的、有节奏的叫“音” 单调的、无节奏的叫“声”。
⑥圣人处无为之事:圣人,老子理想中的“与道同体”的人物。无为 顺应自然,不妄为。这句话的意思是有道的人用“无为”的法则来处理世事。
⑦作:兴起、创造。
[译]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就产生了丑陋的观念;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 那恶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因此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促就。
长和短互为显现,高和下互为依靠,音和声彼此应和,前和后彼此相随--这是永恒的。
所以有道之人用“无为”的法则来处理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
对万物的自然兴起不加干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万物却不倚仗,功成业就而不居功。正由于不居功,因此他的功绩就无所谓失去。
圣人正是因为认识到了事物的两面性 ,矛盾的对立性与相互转化 ,认识到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所以能够辩证的看待问题 ,因而提出“用不言的的方式实行教化 ,听任万物自然生长而不加干涉” 。
无为不是不作为 ,而是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规律 。养育成就万物,但是不居功自傲 。正是由于不居功 ,懂得急流勇退 ,对成败荣荣辱淡然处之 ,所以功绩才不会离开圣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