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杨振宁教授的所有成就:杨振宁100岁 院士葛墨林 小事情

杨振宁教授的所有成就:杨振宁100岁 院士葛墨林 小事情以下将此次采访的内容做一整合,以口述形式呈现。应受访者“突出杨先生,少写我自己”的再三要求,文章有所删节。近日,身在天津家中的葛墨林接受了澎湃新闻记者的电话专访。在数度的电话交流中,这位84岁的老人一点一滴回忆起近半个世纪当中同“杨先生”的交往。一次他主动打来电话,向记者致歉,“年龄大了,差点忘记了重要事。近来有朋友传给我,有网站发消息说杨振宁有物理与佛学的论述,这纯系谣言。杨先生从来没有这事。如有人研究物理与佛学的关系,那可能是别人的学术探讨,我们无权过问。但网站造谣到杨先生头上,这不能容忍。这一点,可否作为你电话访问开头我的声明?”据介绍,葛墨林自20世纪70年代末结识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1980年代多次赴美跟随杨振宁开展研究,后来在杨振宁的直接领导下参与南开大学数学所理论物理研究室的创建和教学科研,并在杨振宁创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初期作为兼职教授短期参与教研工作。该书以时间为

澎湃新闻记者 王诤

2022年10月1日,是共和国的73岁生日。巧的是,这个举国欢庆的日子,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名誉院长、教授杨振宁的百岁生日。

杨振宁教授的所有成就:杨振宁100岁 院士葛墨林 小事情(1)

2017年,杨振宁在清华园。摄影 高远

今年8月间,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葛墨林撰写的《我知道的杨振宁》由商务印书馆出版面世。书中序言,葛墨林写道:“我有幸认识杨先生40余年。弹指一挥,我也是年过八旬的老人了。每当想起杨先生对我的关怀、帮助,心中总是有一种冲动,想把我了解的他的做人做事的点滴记下来,与朋友分享。以我很窄的接触面,写的都是小事情,希望大家可以从小事中感受到巨人的风范。”

据介绍,葛墨林自20世纪70年代末结识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1980年代多次赴美跟随杨振宁开展研究,后来在杨振宁的直接领导下参与南开大学数学所理论物理研究室的创建和教学科研,并在杨振宁创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初期作为兼职教授短期参与教研工作。该书以时间为线,记述了他对与杨振宁近半个世纪交往的回忆,其中很多内容和照片都是首次发布,具有相当的史料文献价值。

杨振宁教授的所有成就:杨振宁100岁 院士葛墨林 小事情(2)

与访问理论物理研究室的法捷耶夫的三位学生斯米尔诺夫(Smirnov)、阿雷夫伊娃(Aref ’eva)、塔克塔金以及日本物理学家和达三树(从左至右)合影

杨振宁教授的所有成就:杨振宁100岁 院士葛墨林 小事情(3)

与访问理论物理研究室的外斯(Wess)夫妇、索尔巴(Solba)夫妇

近日,身在天津家中的葛墨林接受了澎湃新闻记者的电话专访。在数度的电话交流中,这位84岁的老人一点一滴回忆起近半个世纪当中同“杨先生”的交往。一次他主动打来电话,向记者致歉,“年龄大了,差点忘记了重要事。近来有朋友传给我,有网站发消息说杨振宁有物理与佛学的论述,这纯系谣言。杨先生从来没有这事。如有人研究物理与佛学的关系,那可能是别人的学术探讨,我们无权过问。但网站造谣到杨先生头上,这不能容忍。这一点,可否作为你电话访问开头我的声明?”

以下将此次采访的内容做一整合,以口述形式呈现。应受访者“突出杨先生,少写我自己”的再三要求,文章有所删节。

杨振宁教授的所有成就:杨振宁100岁 院士葛墨林 小事情(4)

葛墨林当选院士后,杨振宁请他和爱人秦世芬吃饭庆祝。

口述

“给杨先生百岁献礼,我要做三件事”

关于杨先生的百岁生日怎么过?我目前也没有什么新闻。杨先生近年来一直住在清华的家里,疫情原因不怎么见客。他的百岁生日马上就要到了,听说为了不给大家添麻烦,国庆期间都在医院休养。

中国人的生日习惯是“过9不过10”,去年99岁寿辰,清华大学为他举行了非常隆重的庆寿仪式,会后出了一本很厚的祝寿文集,600页的样子,很多人都写了文章,我看了以后很受感动。文集是由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文集“A”是大家写的关于杨先生的往事,文集“B”则是学术方面的作品,还没出版。

那次我没能去清华庆祝,正好那段时间疫情特别严重。我和杨先生倒是经常打电话,他有一个耳朵听力不强,但眼睛特别好,以前我们是每周通一次电话,有时候电话里听得不是很清楚,我们就发e-mail。还有一次他在电话里跟我说,他在想一个物理问题,想着想着就头疼了,觉得自己快100岁了,不能再做物理了。我还提醒他一定要注意休息。我真是佩服杨先生,100岁了,e-mail从来写得很清楚,有时候电话中说起哪个人名,什么事情、年份?我卡住了,他还能够更正我,老爷子的记忆力是顶好的。

今年关于庆祝,我能够做的就是三件事:第一,这本《我知道的杨振宁》,已经交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写杨先生传记的各种文章太多了,我写的都是自己亲历的小故事。写的时候我没有跟杨先生通气,文责自负。我个人也没有写日记的习惯,但跟杨先生交往的事情我都记得特别清楚。这本书里我跟杨先生沟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他两年前在301医院住院期间工作的情况,那张照片他说可以用。

杨振宁教授的所有成就:杨振宁100岁 院士葛墨林 小事情(5)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