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界排名前十科学家(科学史上365天数学大隐陈景润)
数学界排名前十科学家(科学史上365天数学大隐陈景润)华罗庚的一个最重要贡献是发现并培植了陈景润。在他的极力引荐下,1957年9月陈景润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久旱逢甘雨的他,数学潜力突然迸发了出来,很快震动了这所“象牙塔”。他先后以多国文字出版了《数论导论》、《指数的估计及其在数论中的应用》以及《典型群》等著作。与此同时,他还是中国最早主张研制计算机,并发起创建计算机技术研究所的科学家之一。1966年,陈景润在挑战“哥德巴赫猜想”的征程中逐渐步入巅峰,他所发表的题为“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乘积之和”(简称“1 2”)的论文,成为了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一个里程碑。华罗庚——这位享誉世界的数学大师,不仅一生留下10部数学论文和巨著,更是中国数学界的领军者,著名数学家王元、万哲先、陆启铿、龚升等皆由他一手培养成长起来。美国著名数学史学家贝特曼称:“华罗庚先生是中国的爱因斯坦,足够成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学院的院士。”随着全国知识分子命
陈景润和“哥德巴赫猜想”1978年2月17日,《人民日报》罕见地以整版篇幅发表了著名作家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这篇激昂的文字立刻响彻中华大地,它把两个从未听说过的名字亮到了人们的面前,“哥德巴赫”引起了人们的好奇,而“陈景润”则感动了亿万人。这篇报道使陈景润从一贯被视为“怪人”的“数学隐士”,一跃成为全国的知名人物。图1是当年的陈景润,图2是陈景润与作家徐迟的合影。
陈景润在工作中
陈景润和徐迟见面
两个多月之后,即1978年3月18日,陈景润作为优秀科学家代表,被邀请到了人民大会堂,出席在那里召开的、1949年以来的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像陈景润一样,在这次大会上,近千名几个月之前还是“臭老九”和“反动学术权威”的科学家聚集在一堂,成为几十年罕见的一景。在这次大会上,更有1192名先进科技工作者和757项优秀科技成果受到表彰。邓小平在大会上讲话,他的发言第一次为脑力劳动定了调,他说:“像从事体力劳动的人一样,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也是劳动者。”从此,脑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者在中国得到了正名,为知识和教育申明了应有的尊重,这次大会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转折点。
随着全国知识分子命运的转折,特别是徐迟的那篇报告文学刊出之后,陈景润突然变成了万众瞩目的明星,年逾不惑的陈景润迎来了他人生的春天,然而他对这一切却突然地感到了不适应。
陈景润的经历1933年5月22日,陈景润出生在福建省闽侯县的一个村庄里。1948年考入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中班,1949年就读于厦门大学数学系,1953年毕业后,不善于表达、口齿不清的他却被阴差阳错地分配到了北京四中任教,一年后被“停职回家养病”。回到福建,他在厦门大学当上了资料员。这个工作正合陈景润的胃口,它给这位数学奇才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他有了地方看书,有了时间思考,对数学符号尤其偏好的他,开始研究起了数论,与此同时,也开始了组合数学、现代经济管理数学问题的研究。
1956年,华罗庚先生的论文“堆垒素数论”使陈景润立刻萌生了兴趣,他随手呼应了一篇题为“塔内问题”的论文,不仅改进了华先生的研究模式,还得出了一个新的结果。第二年,他又因为发表了“典型域上多元复变函数论”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先后出版了中、俄、英文版的专著,当年陈景润年仅24岁,这位年轻人的鹊起,立刻引起了华先生的注意。
华罗庚——这位享誉世界的数学大师,不仅一生留下10部数学论文和巨著,更是中国数学界的领军者,著名数学家王元、万哲先、陆启铿、龚升等皆由他一手培养成长起来。美国著名数学史学家贝特曼称:“华罗庚先生是中国的爱因斯坦,足够成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学院的院士。”
华罗庚的一个最重要贡献是发现并培植了陈景润。在他的极力引荐下,1957年9月陈景润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久旱逢甘雨的他,数学潜力突然迸发了出来,很快震动了这所“象牙塔”。他先后以多国文字出版了《数论导论》、《指数的估计及其在数论中的应用》以及《典型群》等著作。与此同时,他还是中国最早主张研制计算机,并发起创建计算机技术研究所的科学家之一。1966年,陈景润在挑战“哥德巴赫猜想”的征程中逐渐步入巅峰,他所发表的题为“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乘积之和”(简称“1 2”)的论文,成为了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一个里程碑。
那场大革命除了数学,陈景润对于生活几乎没有任何奢求,如果日子能如此平静地过下去,大隐于数学所,陈景润还可能成就更大的事业,然而世事终究不遂人愿,一场莫名而起的“史无前例”打翻了一切秩序,陈景润不可幸免地被席卷了进来。一向不问世事,多年只关心数学,终日沉坐不动,与他人说话不超过三句的他,此时已经疾病缠身,十分怕冷。1968年9月底,他已经棉衣上身,作为反面典型被数学所的造反派罚去劳改。在艰辛劳作中饱受折磨的他,由于营养不良,年仅35岁就已经像风前残烛,经受不起任何摧残了。然而此时,造反派以“革命”的名义,对陈景润发起了一场突然行动。
一天半夜,他们敲开了陈景润的房门一拥而入,有人手持皮带把他按住,有人开始向外扔东西。当陈景润的床板被掀翻以后,人们惊愕地发现,床下堆满了成麻袋的手稿,密密麻麻地写满了符号、公式和推演过程。这是他毕生的心血,是向哥德巴赫猜想跋涉的脚印,是被陈景润视为高于生命的东西。他眼看着这些草稿被撕碎、扯烂,当这些造反派发泄着非人的快意时,瘦骨嶙峋的陈景润震怒了,他奋不顾身地扑了上去,然而,等着他的是更恶毒的惩罚。他被众人压成了那一时期流行的“喷气式”,他积存多年的积蓄、存折和母亲留给他的金戒指全部被抄走,他从福建老家带来的油布伞被扯个粉碎,留下来的伞骨被当做鞭子批头盖脸地朝他打去,并从小屋里被驱赶出来。正当造反派把他往楼道最东头的“牛棚”里押送时,陈景润突然往附近一间小屋奔去,砰的一声把门栓插上了。屋外狂砸着门,屋里的陈景润蜷缩在墙角,全身不停地抽搐。人格、尊严被践踏、被侮辱,理想、追求、成果被毁灭、被洗劫,无望的陈景润突然热血沸腾,像“文革”中无数被逼上绝路的人那样,不堪屈辱的他,决心以死抗争。他跳上了桌子,一步迈向了窗口,闭上了眼睛,纵身往下跳。
命不该绝,他被伸出来的窗檐挡了一下,又蹭到了一棵老杨树的丫枝上。当他的腿流着鲜血时,一位造反派的干将居然这样挖苦他说:“真不愧是个知名的数学家,连跳楼都懂得选择角度!”
在孤独中迸发1981年8月16日,柏杨先生在美国纽约孔子大厦前有一段令人难忘的话,他说:“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像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地流下去,但因为时间太久了,长江大河里的许多污秽肮脏的东西,像死鱼、死猫、死耗子,开始沉淀,使水不能流动而变成一潭死水……”当你回忆或翻看那段特殊时期的历史时,你会理解这段话。在特殊时期,一条长江大河的“沉渣泛起”,会使大河不再清澈,甚至成为“污泥浊水”,即使俗称高等学府或最高科研机构的“纯净象牙塔”也不例外。
大难之后的陈景润几度住进中关村医院,下过几次病危通知,但他一次次地挺了过来,他又回到了多年前居住过的那间6平方米的小屋里。由于是锅炉房改装的,房间阴暗、潮湿,异常狭小,只有一张床,没有桌和椅,工作时,陈景润就坐在床上,卷起被褥就当桌子。这时,他患上了肺结核,身体更糟了,常年发烧,咳嗽不止,即使这样,他仍然向哥德巴赫猜想奋进。
1973年4月,陈景润的一篇题为“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的重要论文终于在《中国科学》杂志上发表出来。在这篇论文中,陈景润提出了对“1 2”的详细证明,并改进了1966年所宣布的若干结果。这篇论文立刻引起了世界数学界的轰动,被认为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是筛选法的光辉顶点。世界数学界公认这项成果为“陈氏定理”,被写入美、英、法、苏、日等国的许多数论书中。在1978年,因为这项成果,他与王元、潘承桐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总结陈景润研究的是纯粹数学,这是一个极为专门的领域,既与社会经济无关,又不能期望得到“科技转型”,更与日常生活没有关系,但它标志着一个国家的数学研究实力。如今,视学术研究为畏途的一页已经翻过,研究条件和物质条件今非昔比,但另一种考验也迎面而来,学术与权力、学术与金钱的关系,考量着个人的科学素质与人格,更使科学管理体制面临严峻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