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辞下传第十章详解(子夏故坛深度解析)
系辞下传第十章详解(子夏故坛深度解析)仁者:对别人有爱心和同情心并乐于奉献的人。性:指後天形成的状态及其本质。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释字词】善:本义是先天之本能、本性。既包括良好的本能也包括恶劣的本能。特指则为良好的本能。
【原文】
「系辞传·上」第五章: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
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释字词】
善:本义是先天之本能、本性。既包括良好的本能也包括恶劣的本能。特指则为良好的本能。
性:指後天形成的状态及其本质。
仁者:对别人有爱心和同情心并乐于奉献的人。
知者:聪明的人。知是“智”的本字、初文。
鲜:少、寡。
诸:兼词,相当于“之于”。
富有:广泛、充足地拥有。
大业:指大者之事业。
日新:天天有不同的变化,指变化显著迅速。
盛德:其德处于兴旺阶段。
生生:生的样子,这里指不断地息长。
神:指圣人之游魂,神就是圣人去世後脱离肉体的灵魂。圣人生平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或特别受人崇敬,死后受公众普遍的奉祀和信仰,于是就成了神。故神者,先圣也。圣人有非凡的智慧和道德,故死後就被神化了,神为形容词时,形容非常的、非凡的。
【解读】
这一章主要讲《易》道的本质和《易》道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状况以及《易》道中一些基本概念。《易》道不能畅行于天下,故本章有强烈的批评意味,但碍于当时统治者的颜面,故言辞晦涩,吞吞吐吐。
《易》道的本质就是利用阴阳来推演万事万物的变化及其基本规律。《易》有三层境界:变易、不易和简易。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解释,那就是说,事物是运动变化的,这就是“变易”;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而规律是不变的,这就是“不易”;掌握了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我们就可以透过纷繁复杂的变化现象而看到事物的本质,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化繁为简,把一切复杂的事简单化,这就是“简易”。《易》的最高境界就是“简易”,古圣先贤把万事万物加以高度抽象,萃取出事物最基本的共同属性,那就是阴阳,然後以阴阳为基本元素设卦观象,来推演万事万物之规律,这就是《易》道。《易》道者,唯一阴一阳而已,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先天之本为善,後天所成为性。先天之本是从先辈继承下来的,现代术语叫基因,故曰“继之者善也”。在先天之本的基础上,在後天环境的影响下不断成长,从而形成了特定阶段的特定状态及其属性,这就是性,故曰“成之者性也”。《三字经》开篇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由于人们对“善”的理解有误,于是历来有人之初“性善论”和“性恶论”的争论,其实这种争论是无意义的。“善”字的本义是指先天的本能,包括良也包括恶,後又特指良。这正如“臭”字,其本义就是指气味,包括香味也包括恶味,後又特指恶味。人之初无所谓善良也无所谓恶劣,而是一种本能,是先天性的,故无可厚非。
《易》与天地准,故《易》几于道,道就是真理,而真理是唯一的。《易》道本身是真理,但是对《易》道的认知和把握,历来因人而已,缺乏全面性和精准性。人有五德者,仁、义、礼、智、信也。人有五德而圣人兼之,常人则有所偏颇。对《易》道的认知和把握,仁者侧重于仁,智者则偏颇于智,而平民百姓则根本无所知也。故曰:“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这里顺随讲一讲“见仁见智”,“见仁见智”就是一种偏见,缺乏全面性和精准性,但现代人却以为“见仁见智”是很正常的,理所当然,心安理得,从而从心理上磨灭了追求真理的雄心和执着,是十分有害的。《易》道是君子之道,鉴于对《易》道“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状况,不禁令人叹息,故曰“君子之道鲜也”。
在世俗的眼光中,《易》道仅被用来标榜和展示仁德,而在其它方面的具体应用中却隐而不现。世俗的统治者鼓吹心怀天下万物却不能与圣人同忧,从而使《易》道流于浅薄。《易》道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真理不能畅行于天下,所以圣人弘道任重而道远也,弘扬真正的《易》道,这实在是圣人的至盛之德和至大之业啊!故曰“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
使《易》道广布于天下,使天下人充分地拥有《易》道,这就是圣人之大业;让礼崩乐坏的社会复于正道,并使这种趋势天天都有新的变化,这就是圣人之盛德。故曰“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易》以卦推演其道,卦中有爻,不停地消息,阳消则阴息,阴消则阳息;息长是主动的,消亡是被迫的。故爻只有不断地息长,才能推动卦随着时间的变化不停地演化。故曰“生生之谓《易》”。生生者,万物变化之原动力也。
在《易》中,积极主动、追求成就之象谓之乾德;从不争先,唯效法顺从的谓之坤道。《易》以“艮为成”,又“艮为终则有始”也,终则有始者为大成。又《周易·乾·文言》中说:“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以成德为行者,君子之道也,乾道也,故曰“成象之谓乾”。《易》以“坤为顺”,《周易·坤·文言》中说:“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坤道顺从,从不争功争先,故以效法为其德,故曰“效法之谓坤”。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物极必返,数极必变。数极为穷,穷则思变,变而有道。圣人循道,故可预知数极之後,事物进一步会如何变化,并预知未来变化的结果,这就是占卜,故曰“极数知来之谓占”。事物是运动变化的,所以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问题和处理问题,这样才叫做事。对事物变化的趋势了如指掌,然后根据事物的变化趋势做出妥当的应对,这就是所谓“通变”。只有通变才能适时而为,才能干事,故曰“通变之谓事”。
“一阴一阳之谓道”。以阴阳推测万物之道,是《易》最基本的方法。圣人精通《易》理,思想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境界,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故不必再测以阴阳,就可了然其道,这实在是太神了,故曰“阴阳不测之谓神”。这里的“阴阳不测”并不是说超越阴阳之外而不可预测,而是指不必以阴阳测之,未测而可知矣。
(本文2345字,子夏故坛原创,带你一起学《易经》)
2022.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