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思维模型100个思维模式(让你一秒看到事物本质的思维模型)
哲学思维模型100个思维模式(让你一秒看到事物本质的思维模型)而这个“为什么”,恰恰和一个很重要的思维模型——黄金圈法则相同!对,没错!查理芒格获得“普世智慧”的第一步,就是从“为什么”开始的,就是要把原因讲清楚,把“为什么”讲清楚。查理芒格最出名的就是他的投资决策,而他的投资决策之所以如此成功,完全归结于他常常强调的“普世智慧”。那么他的“普世智慧”是如何得来的呢?《穷查理宝典》一书中有摘录查理芒格说过的一句话:正如你想要从问一个又一个的“为什么”开始获得普世智慧一样,你在跟别人交流沟通时,也应该把原因讲清楚。就算答案很浅显,你把“为什么”讲清楚仍是一种明智的做法。大家发现了吗?
在《教父》这部电影中有一句经典的台词:“在一秒内看到本质的人,和花半辈子也看不清事情本质的人,自然不是一样的命运。”
让我联想到了,巴菲特曾说过查理芒格比世界上任何人更能在最短时间之内,把一个复杂商业的本质说清楚。
这样看来股神巴菲特口中的查理芒格,属于那种虽然不能一秒内看清,但也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看清事物本质的人。而且他与众不同的经历和财富也为他证明了这一点!
所以,我们要从他的身上着手,看看是什么让他拥有这个能力......
查理芒格最出名的就是他的投资决策,而他的投资决策之所以如此成功,完全归结于他常常强调的“普世智慧”。那么他的“普世智慧”是如何得来的呢?
《穷查理宝典》一书中有摘录查理芒格说过的一句话:正如你想要从问一个又一个的“为什么”开始获得普世智慧一样,你在跟别人交流沟通时,也应该把原因讲清楚。就算答案很浅显,你把“为什么”讲清楚仍是一种明智的做法。
大家发现了吗?
对,没错!查理芒格获得“普世智慧”的第一步,就是从“为什么”开始的,就是要把原因讲清楚,把“为什么”讲清楚。
而这个“为什么”,恰恰和一个很重要的思维模型——黄金圈法则相同!
一、什么是黄金圈法则?
黄金圈法则,是由TED演讲( 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美国一个以传播“值得传播的创意”为宗旨的演讲大会)知名演讲家、作家西蒙·斯涅克( Simon.Sinek )提出。
在著作《从“为什么”开始:伟大的领袖如何激励行动》中,西蒙·斯涅克把人们沟通的逻辑分为三个部分,从内到外分别是:Why、How、What。
Why指的是人们行为的动机和目的。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就是企业的理念、目标和愿景;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就是个人的理想和使命。
黄金圈法则是通过多问一个“为什么”,而让我们从事物的表象看到其本质的一种认知方式。它能够让我们更快更准确地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
黄金圈法则的思考顺序是“从内向外”,也就是按Why—How—What的顺序思考。
通常情况下我们了解事物的层面有3个层面:
第一层是what层面,就是某一事物的具体内容;
第二层是how层面,指的是我们如何去完成这件事的措施;
第三层是why层面,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去做这件事情的原因。
小米公司只用了7年就进入了世界500强,是500强中最年轻的公司,是什么让小米变得如此强大,答案是小米公司的使命:始终坚持做“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好产品,让全球的每个人都能够享受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这是Why。How就是小米的生态战略。What就是手机、智能硬件等。
苹果为什么能够成为伟大的公司?
如果只停留在What层,你可能会说,苹果手机设计漂亮,速度快,摄像功能强大等,这些都是表象,如果你按照苹果手机做一个一模一样的产品,估计也不一定能够成功。
而苹果最终会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是因为苹果创始人的核心理念,乔布斯说:“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创办苹果公司,还有皮克斯也是乔布斯改变世界的方式,苹果手机就是改变世界的具体产品。“Think different”是苹果产品的灵魂,也是苹果公司的why,只要灵魂永在,企业就可以持续不断的创新和发展。
二、为什么黄金圈法则有如此魔力?
(一)见树也能见林
人们在解决问题或认知事物的时候,通常会选what这个最简单、最符合大脑直觉的思考模式。而这样会导致思考问题片面,见树不见林。站在why层面能够让我们有更多选择。
如果不养成从why入手思考问题的习惯,那么会因为抓不住问题关键,反反复复的做各种弥补措施,无法真正的解决问题。
(二)生物进化的选择
黄金圈法则中包含的道理,深深镌刻在人类行为的进化过程中。“为什么”的威力来自于生物学,黄金圈的三个层次是与大脑的皮层精确对应的。
人类大脑最外部的新皮层,也就是我们的“智人”大脑,叫做新皮质,它对应的是“做什么”。这个新皮质负责的是理性思维、分析和语言。
中间的两层叫做边缘脑。这个区域负责的是我们的情感,比如信任和忠诚。它也负责所有的人类行为和决策过程,但它没有语言能力。
当我们从外到内做沟通的时候,也就是先说“做什么”的时候,我们使用的是大脑皮层,人们的确能够理解大量的复杂信息,比如事实和特性,可这不会促使人采取行动。
但是当我们从内到外做沟通的时候,我们是在直接对着控制决策过程的边缘脑区说话。例如乔布斯在感召百事可乐的副总裁斯卡利的时候说到:“你是想一辈子卖糖水呢?还是想改变世界?”这句话直接触动了斯卡利的边缘脑,点燃了心中的那把火。
控制情感的边缘脑是没有语言能力。正是这种“断裂",让我们很难用语言来表达情感。比如我们很难说明白,为什么要做某件事,这就是一种直觉,这是一种内心的选择,没有原因,没有理由。
边缘脑的威力巨大。它不仅控制着我们的情感和直觉,对内心理想生活的追求驱使我们离开安稳的家,到远方探险。正是这些敢于冒险,不走寻常路的人,改变了这个世界。
三、我们该如何使用神奇的黄金圈法则?
(一)黄金圈法则的不同使用组合
在生活工作中,我们都会碰到需要做出重大决策时刻,而这个时候我们不能肯定真的是否有必要时,可以使用黄金圈法则;还有我们需要对某件事情一探究竟,弄清楚问题发生的根源时也可以使用黄金圈法则。
黄金思维圈的应用分类:分析现象、未来决策。
1、分析现象的顺序是what-why-how,看清事实-为什么会发生-如何做出行动对策?
2、未来决策的顺序是“从内向外”Why-How-What,为什么想做-怎么做-要做到什么效果?
(二)学习中的应用
理查德费曼说过,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用通俗的语言讲给别人,这就是费曼学习法。在讲给别人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使用这个黄金圈法则。例如:你学习了黄金圈法则之后,可以按照what-why-how。
What:什么是黄金圈法则?属于定义。
Why:为什么要黄金圈法则有用?属于观点。
How:如何应用黄金圈法则?属于方法。
不管是讲给别人,还是自己去理解一个概念,都可以使用黄金圈法则去思考。
(三)思考人生意义的工具
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两个石匠在建一个房子,有人就过去问他们两个人,你们在干什么?第一个人说“我在建一个教堂”。第二人说“我在建设美好生活,我在建造人们的信仰”。第二个人有使命感,他找到了意义,找到了“为什么”,他的工作是为了成为伟大事业的一部分。
苏格拉底说过:“没有思考过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那我们要如何思考?
我们可以借助黄金圈法则思考我们人生的“为什么”,找到自己人生的“为什么”自然有着与别人不一样的命运,自然会活得更精彩。
(四)黄金思维圈有利于帮助自身梳理路径:
很多时候我们都太过于关注结果,关注把事情做对,关注把产品做好,而不是做对的事情,这样就会导致很多无用功的出现。
做过产品经理的朋友都有两个欲望,一是做一款很厉害的产品,二是创新一款产品和别人不一样,其实通过路径的方式思考,很多“中间部分就不用埋头苦想”,我们要把别人的顿悟当做自己“认知的起点”。
何为成功,90%的模仿 10%的创新,为什么是百分之90%的模仿而不是10%的模仿?
答案很简单,90%的市场不需要教育,只需要找到90%人当中的10%的痛点,然后帮助他们解决,就很容易成功。
但是很多产品经理认为别人拥有90%的东西我们不应该做,没有太大必要,实则恰恰相反。
用户在开始接触一款新的产品的时候,除了理念故事外,更关注是它长什么样,别人有的你有没有,然后在考虑你创新的部分,而不是上来就愿意接受你的创新。
如果用黄金思维圈法则,你就会从“用户角度”出发思考,用户10%的痛是什么,除了这10%,我该用什么样的方式不用太多教育的让“用户”先接受我。
【如何应用黄金圈法则】
1、对自身而言由Why开始由内而外思考
其实就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只有把价值主要这个问题想明白了,才能够真正的由内而外地思考,由why到how再到what。
2、与他人沟通时,不要忘了说Why,掌握由内而外的交流方式
这里的why不是简单的理由,而是价值观层面的信念、思维习惯。如果不能充分表述你的信念、你的愿景,别人就很难认同你说的话。
3、表述上,争取精确清晰地表达理念
无论是建立个人品牌,还是建立产品品牌,公司品牌,清晰理念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只有当我们养成用why来思考和表述的思维习惯后,我们才能锤炼精准清晰表述理念的能力。
因为有意义的人生就是拥有“Why”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