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非遗狮子灯(苏家作龙凤灯舞)
广州非遗狮子灯(苏家作龙凤灯舞)12只凤昂首摆尾、蜿蜒升腾那气势磅礴、撼人心魄栩栩如生的龙凤灯舞18条龙
再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是春节了
不知道您是否还记得
去年除夕之夜
央视春晚郑州分会场中
那气势磅礴、撼人心魄
栩栩如生的龙凤灯舞
18条龙
昂首摆尾、蜿蜒升腾
12只凤
盘旋飞跃、百鸟朝贺
苏家作龙凤灯舞在央视春晚的舞台上
为全国人民开启了“龙凤呈祥”的新年序幕
龙和凤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具典型代表意义的图腾形象,龙是中华民族信奉和膜拜的图腾,凤则是天下吉祥太平的象征,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苏家作龙凤灯舞,巧妙地将龙灯和凤灯有机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图腾舞蹈。
龙凤灯舞是苏家作历史悠久的民俗舞蹈,逢年过节,苏家作龙凤广场都会聚集一大批舞龙舞凤的人。上至耄耋之年的老者,下到垂髫之年的孩童,几乎所有人都会伴随铿锵有力、热闹非凡的锣鼓声,舞动龙凤灯,带给观众以快乐。可以说,在苏家作,无论男女老少,没人不会舞龙凤灯,无人不以其为豪。
气势磅礴的彩龙、灵活多变的凤凰,在身着艳丽服装苏家作人的舞动下,翻舞飞旋,如龙游四海,似凤舞九天。与其他地市的舞龙不同,苏家作龙凤灯舞将舞龙与舞凤结合,再辅以数十种形态各异的花灯相伴,通过舞者细腻地操作,表现出龙环凤绕的精彩技艺,令其穿梭于彩云灯、荷花灯等多种伴舞灯之间,真如龙凤遨游天宫。
形态逼真极具特色的苏家作龙凤灯舞,流传至今已有近200年历史。据记载,清代道光二年(1826年),为了在大耍灯节中夺魁,苏家作艺人毋黑旦根据民间龙凤呈祥、丹凤朝阳、百鸟朝凤、龙游戏凤等传说故事,将龙灯和凤灯进行融合,首创了“龙凤共舞”的龙凤灯,并一举夺魁。自此,苏家作龙凤灯舞名声大振。随后,毋黑旦又在“龙凤共舞”的基础上,增加了数十种伴舞灯,将龙凤灯舞演绎到了极致。
然而,历史的发展也让龙凤灯舞在经历不同历史时期后,由鼎盛走向衰落。如今的龙凤灯舞能够再次焕发生机,离不开非遗传承人的奉献和苏家作人的共同努力。其中,苏家作龙凤灯舞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毋启富6岁起便跟长辈一起玩灯。从那时起,龙凤灯便与他紧密相连,一起走过72年。
毋启富之所以钟情于龙凤灯舞,不仅仅因其独特的表演形式,更因为他希望龙凤灯舞能流光溢彩地传承下去。为此,20世纪60年代,他拜老艺人为师,将龙凤灯舞的技艺学到身上,这才没有令停演10多年的龙凤灯舞随时间而消失,为龙凤灯舞的传承和保护作出贡献。
改革开放后,苏家作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在毋启富的带领下,又让沉浸已久的龙凤灯舞“活”了起来。几十年来,毋启富始终致力于龙凤灯舞的传承与发展,先后制订了《苏家作龙凤灯舞保护实施细则》,成立了苏家作龙凤灯舞研究会,加强了龙凤灯舞的资料普查、整理、存档以及实物资料的收集工作,设专人管理的苏家作龙凤灯舞的资料、道具、档案室,收集整理相关的舞蹈动作及乐谱。
通过这些年的传承和发展,从事苏家作龙凤灯舞的舞蹈、乐队、指挥等方面的人员,由改革开放之初的200余人发展到现在的2500余人;演员服装由随身衣服,发展到统一服装,并根据角色不同配备专用服装;道具由原来的2条龙、1只凤发展到现在的100条龙、18只凤;节目也由传统的《十二美女拉纤》《文王拉纤》《姜子牙钓鱼》等,创编出《丹凤朝阳》《百鸟朝凤》《龙凤呈祥》《龙凤回头看牡丹》《舞起龙凤庆丰收》《龙凤对戏》等更加新颖的节目。2008年,苏家作龙凤灯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苏家作龙凤灯舞不仅是我市每年的县市区优秀文艺展演中最受期待的一个节目,还多次代表焦作市、河南省到全国各地甚至国外演出。而“舞”进央视新闻《寻找中国龙》栏目,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不仅是对龙凤灯舞的最大肯定,也让全国观众感受到苏家作龙凤灯舞的独特魅力,有助于将这一非遗文化继续传承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