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起源和发展方法(文字是如何产生的)
文字起源和发展方法(文字是如何产生的)③ 闫志、【韩】朴载福,《出土所见上古时期的计数工具——从上宅文化谈起》,载王玉新(等编),《北京平谷与华夏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科文献出版社,北京,2005。② 感谢中国海洋大学的黄亚平教授为我提供的参考文献,感谢张禾教授的翻译。《文字起源》首次致力于近东陶筹的研究——它们是迄今已知的最早的算筹。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出土了众多工具、陶器或陶像一类的器物,本书指出,在这些常见的器物中,陶筹是最独特的一类,因为它们清晰地展现了前文字时期的认知技能,特别是早期计数技艺的发展情况。《文字起源》对近东陶筹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主要以巴勒斯坦至土耳其、叙利亚至伊朗和中亚的考古遗址中出土的标本为依据。该书出版几年之后,我于2009年有幸受邀参加了在中国举办的一次学术会议。当时,我还参观了一个小型的陶筹展览。展品是公元前5500年左右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双墩遗址中出土的器物,它们类似于圆锥体、球体和盘状
近日,《文字起源》汉译世界学术名著版在商务印书馆出版。本书有助于学者们对中国的计数时代和文字时代进行研究。
今摘录本书作者丹尼丝·施曼特-贝瑟拉教授特意为中国读者所撰写的序言,献予读者。
序言(摘录)
文丨〔美〕丹尼丝·施曼特-贝瑟拉
《文字起源》首次致力于近东陶筹的研究——它们是迄今已知的最早的算筹。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出土了众多工具、陶器或陶像一类的器物,本书指出,在这些常见的器物中,陶筹是最独特的一类,因为它们清晰地展现了前文字时期的认知技能,特别是早期计数技艺的发展情况。
《文字起源》对近东陶筹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主要以巴勒斯坦至土耳其、叙利亚至伊朗和中亚的考古遗址中出土的标本为依据。该书出版几年之后,我于2009年有幸受邀参加了在中国举办的一次学术会议。当时,我还参观了一个小型的陶筹展览。展品是公元前5500年左右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双墩遗址中出土的器物,它们类似于圆锥体、球体和盘状物的陶筹,该遗址位于现今中国的安徽省境内。①从中国的学界同仁②那里我了解到,在中国新石器时代其他遗址出土的器物中也发现了陶筹,例如:安徽潜山的薛家岗遗址、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湖北天门的邓家湾遗址。③起初我感到非常疑惑,用陶筹来计数的技术竟然到达了距近东如此之远的地方。实际上,陶筹在华西地区的出现本不该让我感到惊奇,因为这些器物在中亚地区,例如:公元7千纪的杰通和阿瑙遗址,本是寻常之物。因此,华西地区的陶筹很可能是美索不达米亚和波斯地区的陶筹系统经中亚向东北方向的延伸。
① 阚绪杭、周群、徐大立(编),《蚌埠双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下),安徽文物考古研究所、蚌埠博物馆,科学出版社,北京 2008,130页:1-12;133页:1-4;132页1-12。
② 感谢中国海洋大学的黄亚平教授为我提供的参考文献,感谢张禾教授的翻译。
③ 闫志、【韩】朴载福,《出土所见上古时期的计数工具——从上宅文化谈起》,载王玉新(等编),《北京平谷与华夏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科文献出版社,北京,2005。
陶筹计数系统涉足了古代世界的多个地区。事实上,20世纪90年代,考古学家曾对一些斯洛文尼亚④和意大利⑤境内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进行过发掘。从报告中可以看出,在这些遗址出土的器物中同样发现了陶筹计数系统,也就是说,在中欧和西欧同样发现了小的黏土算筹,它们成圆锥体、球体和盘状物等几何形状。此外,在美尔赫加尔赫发现了封存在封球当中的陶筹,该遗址位于现今的巴基斯坦境内,年代为公元前4千纪的前哈拉帕文明时期。⑥欧洲和亚洲的陶筹与近东和中国的一样,均属于史前时期,即前文字时期的农业社会。陶筹向西、向东南方向的扩展表明,继农业从近东传播到欧洲之后,计数的技艺也随之传播到了那里,另外,计数的技艺经由美索不达米亚的商人之手传到了亚洲。
④ Michael Budja “Clay Tokens – Accounting before Writing in Eurasia ” Documenta Praehistorica vol. XXV 1998 P. 219-235.
⑤ Jon Morter Four pieces of clay: “tokens” from Capo Alfiere Calabria. Journal of Mediterranean Archaeology Vol. 7.1 1994 p. 115-123.
⑥ Catherine Jarrige Jean-Francois Jarrige Richard H. Meadow and Gonzague Quivron Mehrgahr Field Reports 1974-1985 From Neolithic Times to the Indus Cicilization.The Department of Culture and Tourism Government of Sindh Pakistan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French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1995 p. 361: 7.32 c.
2010年,现今中墨西哥的特奥蒂瓦坎和其他几座遗址发现了黏土算筹,⑦形状为盘状物、圆锥体、球体和圆柱体。这些遗址的年代属于公元500左右的前文字时期,当时它们是大都市。遗址中发现的算筹使我对计数的起源有了新的认识。毫无疑问,“新世界”的算筹完全是自主发明,同时这些算筹又提供了鲜明的证据:在世界各地的多个社会中,计数均通过控制多个几何形状相同、外表几乎相近、由黏土制成的物体标志来进行。更重要的是,这些算筹形状多样,这表明,在前文字时期的文化中,无论是老世界还是新世界它们均用具体的事物来计数。也就是说,并不存在像1、2、3这样用来点数任意实物的抽象数字。因此,人们就用代表特定数量的算筹来点数同类事物中的每个个体。现在看来,用有形的三维物体标志处理数据的“计数时代”似乎发生在“文字时代”之前,并为“文字时代”的到来做准备。文字发明之后,数据的处理才变得越来越抽象化。
⑦Linda R. Manzanilla Corporate Life in Apartment and Barrio Compounds at Teotihuacan Central Mexico ” In Linda R. Manzanilla and Claude Chapdelaine Domestic Life in Prehispanic Capitals.Memoirs of the Museum of Anthropology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 2009 P. 30 Fig. 2.8. (21-42); “Craft Activity and Adminstrative Devices at Teotihuacan Central Mexico ” in Linda R. Manzanilla ed.Storage and Administration in Ancient Complex Societies forthcoming.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Colorado Boulder.
中国、欧洲、亚洲和新世界的黏土算筹仅限于几种朴素的形状,这些均未导致文字的产生。但正如本书所述,在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3100年间的美索不达米亚,乌鲁克城邦强有力的、扩张性的管理体制为陶筹系统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在乌鲁克控制之下的城邦,例如:伊朗的苏萨和叙利亚的哈布巴卡比拉,有形的三维黏土陶筹已使用了许久,在被封球和泥版上的二维压印符号取代之前,陶筹的数量首先发生激增,带有特定标记的陶筹大约有350种。信息交流方式的物理变化导致了认知方式的改变,但即使到了今天,学者们对这些认知方式的改变仍知之甚少。认知方式的改变又激发了两种改变古代世界面貌的伟大发明:抽象计数和表音的楔形文字。我希望,现译本《文字起源》能有助于学者们对中国的计数时代和文字时代进行研究。
媒体推荐
“一位才华横溢的学者从考古学的角度,对文字起源这一命题提出了别出心裁、严谨审慎、鼓舞人心的解释……这本书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它的推理牢牢地建立在不胜枚举的考古证据之上。”
——《科学美国人》
“这两卷书是长年累月的研究成果,很可能是近年出版的与文字前身有关的唯一一本最重要的著作。”
——《图书馆与文化》
“施曼特–贝瑟拉的发现和与之相关的研究……对理解文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该书印刷精美细致,观点发人深省,内容意义深远。”
——《泰昭士报文学增刊》
“该研究妙趣横生。施曼特–贝瑟拉的研究洞悉底蕴,她的理论剥茧抽丝、深孚众望。”
——《数学史》
图书信息
《文字起源》
〔美〕丹尼丝·施曼特-贝瑟拉 著
王乐洋 译
1992年,得克萨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贝瑟拉教授所著的两卷本《文字之前》:《卷一:从计数到陶筹》和《卷二:近东陶筹目录》;书中阐释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公元前4千纪晚期近东地区出现的楔形文字——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文字系统,是由原始的计数方式发展而来。
为了让更多的普通大众读者了解自己的理论,贝瑟拉教授出版了《文字之前》的删节本,即《文字起源》。相比学术性较强的《文字之前》,《文字起源》的内容更浅显易懂,知识点也更精炼简洁。
目 录
<上下滑动查看目录>
简目:
译序
前言
引言:陶筹,新的理论
第一部分 证据
第一章 什么是陶筹?
第二章 哪里使用陶筹,谁使用它们
第三章 陶筹串和封球
第四章 压印泥版
第二部分 阐释
第五章 象征在史前时期的演变
第六章 陶筹:社会经济的晴雨表
第七章 计数和文字的出现
第八章 结论:陶筹,它们在史前时期的功用和它们对考古的贡献
第三部分 史前古器物
图画和照片
注释
术语表
索引
<上下滑动查看目录>
作译者简介
本书作者
丹尼丝·施曼特-贝瑟拉,法裔美籍女学者,1933年出生,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近东艺术与考古学系教授,主要从事文字与计数起源、口述社会信息管理系统的特征等方面的研究,2004年退休。她提出的“由陶筹而文字”的文字起源新说,明确提出:世界上最早的楔形文字起源于计数用的陶筹。这一观点被一些同行认为是迄今为止最能自圆其说的有关文字起源的新理论。
她的著作被《科学美国人》《时代周刊》《生命》《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等大众媒体广泛报道。她还曾在探索频道的《走出过去》,加拿大广播公司的《事物的本质》、美国公共广播公司的《探求答案》等节目中讲述过她的理论。她获得过沃尔特·翁职业成就奖、好莱坞教学奖、尤金·凯登出版社图书奖、汉密尔顿图书奖,并被美国高校女性协会评为人文学科的杰出女性。她的著作《文字起源》被《美国科学家》杂志列为20世纪引领科学发展进程的100本图书之一。
本书译者
王乐洋,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亚非语言文学博士,现为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师。目前主要从事比较语言学、比较文化学、苏美尔语文学、阿卡德语文学、文字学、英语教学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