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暑期怎么预习(四年级娃的30天寒假设想)
四年级数学暑期怎么预习(四年级娃的30天寒假设想)不过95,就在预习之前加一项:先把薄弱丢分的地方,用几张专项训练卷,再攻一遍。过95,就把重点直接放在预习上;数学——我们数学一直很渣,所以假期操作思路一直特别简单:看期末成绩来兵分两路——
相比北方娃已经开始了长达50天的寒假生活,我们热乎的广东,下周才进行期末考试。
所以趁着这几天元旦放假,一面督促娃复习,一面把娃的寒假思路初步的捋一捋。
我家娃四年级,寒假初步设想是这样的:
30天的假期并不长,加上春节的走亲访友兼周边小逛,每天看书、看片、搞体育锻炼,其实有效的大块学习时间也就不多了,那么咱们就拣重要的搞,拣基础必要的搞,尽管速度会看起来慢一点,但能稳定的解决一项一项的任务,不也是一种令人心里踏实的进步么?
数学——
我们数学一直很渣,所以假期操作思路一直特别简单:
看期末成绩来兵分两路——
过95,就把重点直接放在预习上;
不过95,就在预习之前加一项:先把薄弱丢分的地方,用几张专项训练卷,再攻一遍。
(但现在这个操作有点讨厌的是,这学期根本看不到学校的卷子,期末卷子发不发还不知道呢,谁知道错在哪儿啊?)
好了,说回数学重点工作——预习四下,和大伙儿聊3点。
1、要不要预习。
这个观点在我家,现在是不用讨论了的,这假期是肯定要提前预习下一学期的。
但说实话,我家娃也不是从一开始就预习的,确实是从波动比较大的三年级才开始的。
那时感觉挺明显:这家伙上课效果好一点,老师布置的计算题多一点,家里盯紧一点,成绩就能从80到100之间来回荡。
于是,从三年级的假期,开始认真预习,效果还是有一些的。
有些家长对提前预习很不理解,觉得小学内容特别简单,与其花时间预习,不如去干点别的。
我觉得这个,真的要因娃而异,因家庭而异。
小学内容是不太难,但你真要说不费吹灰之力,课前完全不看,课后完全不刷题,只靠课堂和作业,就随抽随考轻松一百,我只能说,这真的是极其少数的娃(千万别被网络上随处可见的牛蛙给误导了)。
单单据我亲眼所见,班上、年级里的稳定前几名,仔细一了解,都是提前预习、上课认真、大量练习、一路学奥数搞拓展上来的,一句话,有点天赋 大量勤奋。喜欢动不动说轻松一百的,真是太看不到人的主观努力了。
我最近在看李拓远的《学习高手》,他就提到了“预习强迫症”,甚至不提前翻翻书,他就会觉得心里不舒服。后来去了耶鲁和哈弗,遇见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同学,更明白了这只不过是学霸好习惯的标配罢了。
何况,咱还不是学霸呢。咱们不是有句老话,什么鸟先飞来着,本来就技术不太行,还不让提前去熟悉一下场地啊?
再说,预习 听课 作业 复习 纠错,本来就是学习上的经典流程,孩子从小学到中学,就是要逐步学会并深化这个过程。谁应用得越好,谁的后续学习状态就越稳。
末了,现在搞双减,很多老妈不得不改变风格,转向在家自行鸡娃,重点在于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那自学的第一步是什么?就是翻开书,好好地从自己认真预习开始。
2、预习的广度。
50天的暑假,要提前预习一本课材;而30天的寒假,同样要预习一本书,又该怎么分配呢?
我家的做法是,先紧最重要的、最难的章节来。
虽然人人都说数学是环环相扣的,但其实这是相对的。
翻开课本一看,各章节都是独立成章的,一会代数,一会几何,一会统计与概率,而且本来就是有些难,有些并不难。
打开北师大版的四下课本,问问老师,查查资料,请教一下前辈,就能知道这册的重点难点:小数的加减法和乘法,以及方程式。
那么30天里,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这三大块,这也就是短暂假期里数学预习的核心任务。
何况,重点难点你不解决,等到开学了,第一个绊倒孩子的还会是它。
上课没听懂,作业不会做,又因为其它功课没有花时间争取解决,那么一拖再拖,期末密集的“知识补天”就是这样形成的。
当然,如果预习效率高,时间充分,能把平面几何的三角形和四边形、数据分析也过一遍,就很完美了。
如果实在是时间紧,就盯好小数加减法、小数乘法、方程式这最关键的三块,擒贼也得先擒王,是不?
3、预习的深度。
爱搞预习的家长细心一了解就会发现,每个家庭对课本预习的深度是不一样的。
有把课本翻一遍,混个眼熟就算过的;
有把课本看一遍,顺带做一下书上练习题的;
在看完课本做完习题,还会找张单元卷自测一下,考70分才算过关的;
更有一定要单元卷考过95分才算预习扎实的;
至于那种每个单元都高分,已经看书能看到五年级、六年级去的娃,我觉得这已经超出了大部分人“预习”的范畴,只要娃态度上愿意、能力上可以冲,就不要设什么上限了,愿意怎么学就怎么学吧。
而在我家这个寒假,就打算对预习的深度做一些调整。
以前我们就是看一遍书,再简单做下课后习题就收工大吉,属于只混了个眼熟,勉强能动笔的水平。
可从四年级的日常反馈来看,这种预习深度并不够用,很多知识点模棱两可,且不说难点没机会去自主深入思考,就连一些基础的知识点也是不稳固的。
(这里要插一句,现在很多小学数学上的难点,大部分孩子都是要讲两到三遍以上的,部分孩子、部分知识点搞个四五遍,是太正常了,咱们一定要有耐心,一遍就全懂的娃真的很少)
所以,我们会把三大重点的课本先翻一遍,简单地做一遍课后习题。在一个单元预习结束后,发一张单元进行自测。
如果连7成的分数都做不到,说明很基础的知识点都没有学会,也说明这个预习是不到位的,必须返工;
而如果能做到七成的样子,那说明难点、重点还有不少地方没有看懂。
想搞透的话,要么多看几遍书,要么多找教学视频来看看,要么就等到开学数学老师最为专业的点拨,总之,在心里提个醒:这里有点难,我不会,上课了老师讲到这时,我要格外留心听。
关于这种前置的单元测,我曾看见一位高中语文老师这么提到一种考核叫做“学前考”,就是给自己做个测试,测完再学。这样其实就相当于做了一个高难度的预习工作,让孩子“带着问题去学习”。实验表明,这样做,学习效率也会得到大大提高。
尽管高中语文和小学数学不见得有很多值得迁移的经验,但我认为,在引导孩子主动的“带着问题去学习”这一点上,两者殊途同归。
好了,数学先说到这,这几天我们再聊聊四年级娃寒假的语文和英语安排。
欢迎关注@B计划老妈,孩子成长路漫漫,在这不可逆的十八年里,努力扶君上马,送君一程,但内心始终有B计划。
#妈妈的新年愿望##寒假来了##四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