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不求名垂千古(不夭其生不绝其长)

不求名垂千古(不夭其生不绝其长)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绿色发展,既是构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也是养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绿色发展人人有责、人人受益,每个人都是践行者、推动者。一百多年前,面对人的堕落,面对自然的毁坏,俄国作家契诃夫希望“给别人领出一条可以遵循的道路”。他不仅让作品中的年轻大学生、女主人公去关心人类、拯救自然,而且还以身作则地去修复自然,亲手在庄园里种植了一片树林。“如果一千年后,人们生活得更幸福的话,那里面也许有我的一点菲薄的贡献吧。”有此境界和格局,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大自然的朋友,都可以为绿色发展尽一点微薄之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那千百万人心的凝聚、力的汇合,必将换回山更绿、水更清、天空更蓝、万物更和谐的美丽家园。(心耕)北宋哲学家张载在《正蒙·太和

不求名垂千古(不夭其生不绝其长)(1)

荀子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2016年1月18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不夭其生,不绝其长”出自《荀子·王制篇》,体现了古人朴素的生态意识。《逸周书》中说:“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吕氏春秋》中说:“巢覆毁卵,则凤凰不至;刳兽食胎,则麒麟不来;干泽涸渔,则龟龙不往”;《管子》中说:“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吕氏春秋》还制定了明确的“行动指南”,即“时禁”——孟春之月:禁止伐木,无覆巢;仲春之月:无竭川泽,无漉陂池,无焚山林……

古人朴素的生态意识与“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朴素生态伦理观是紧密相联的。在古人看来,大自然的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如果不加节制,取之过度,就会“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所以,“天不失其时,以成万财”。只有对生态加以保护、合理开发利用,才不会因伤害自然而最终伤害人类自身。

基于“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矣”的现实,荀子认为要保持自然资源和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就必须“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就必须“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这种“天人分合”的朴素宇宙观与“天人合一”的思想互为补充,不失为保持人与自然生态平衡的重要法宝。同时,这一理念还丰富了统治者的智慧。荀子在讲“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这句话之前,还说“圣王之制也”。将前后联系起来解读,可见“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不仅是人类的生存之道,也是圣王的治国安邦之道。圣王君临天下,治理万民,民众安居而乐业,必须注重自然生态之维系。如果“追鹿的猎人看不到山,打鱼的渔夫看不见海”,只知道索取不知道感恩和回报,一旦资源枯竭,再怎么弥补也悔之晚矣。

古人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不仅是把自然作为人类生存的家园,而且把它看作精神家园、灵魂家园,这样就使充满乡野气息的家园景象烙上了深刻的文化印记。庄子在《齐物论》里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说的就是在大自然中得到心理和谐。有人统计,从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到西汉民谣和乐府民歌,均可看出大自然中的植物是如何拨动诗人心弦的。先秦魏晋南北朝的诗出现252种植物,前唐诗出现398种植物,宋诗出现361种植物,清诗出现427种植物。一切动人的文学艺术,都不可能缺乏生命的影子。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对植物的讴歌,正是为生命呐喊,为真善美点赞。

“晨雾暮霭淡淡烟”“烟笼寒水月笼沙”……曾经乡村的古雾,是曼妙而有灵性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浪漫而醉人的。然而这一切都只能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中了。自然之书与历史之书一样,是有脉络、可传承的。然而,由于人类的无知和贪婪,我们对大自然索取太多,蹂躏太深,以至使它伤痕累累、不堪重负。“当鸟儿不再歌唱,当溪流不再流淌,当绿色的森林被褐色的枯草取代,当蔚蓝的海洋被腐臭的鱼覆盖,我们是否还有能力生活下去呢?”50多年前,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里所描绘的情景,犹如警钟在我们耳边撞击,在我们心中回响。

北宋哲学家张载在《正蒙·太和篇》中写道:“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意思是说,一种事物、一种现象,必定有与之相对的事物和现象,两者免不了有矛盾、有斗争,最后解决的办法一定要求“和”。人类与自然免不了有矛盾,最后解决的办法一定是“仇必和而解”。对立和斗争不应以一方消灭另一方作为最终结局,而是应相辅相成、协调配合,趋向于“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新发展理念,“绿色发展”赫然在列。其要义就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惟有把这一理念付诸实践,以敬畏的心态对待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开发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才能为建设美丽中国打牢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绿色发展,既是构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也是养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绿色发展人人有责、人人受益,每个人都是践行者、推动者。一百多年前,面对人的堕落,面对自然的毁坏,俄国作家契诃夫希望“给别人领出一条可以遵循的道路”。他不仅让作品中的年轻大学生、女主人公去关心人类、拯救自然,而且还以身作则地去修复自然,亲手在庄园里种植了一片树林。“如果一千年后,人们生活得更幸福的话,那里面也许有我的一点菲薄的贡献吧。”有此境界和格局,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大自然的朋友,都可以为绿色发展尽一点微薄之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那千百万人心的凝聚、力的汇合,必将换回山更绿、水更清、天空更蓝、万物更和谐的美丽家园。(心耕)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