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狄之道(论语解读夷狄之有君)
夷狄之道(论语解读夷狄之有君)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思想一直强调“夷夏之辨”,主张“以夏变夷”,而反对“以夷变夏”,其本质不是种族优越论(例如近世的纳粹主义),而是对文明的追求。用阅读去了解这个世界,然后爱上它——阅世读书会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3.5
字词解释“夷狄”,古代称中原四方文化落后的少数民族为“夷狄”,而称中原各国为“诸夏”“夏”,又称‘华夏”,是古代中原民族的自称。
孔子说:“ 夷狄各国即便有国王,也赶不上中原国家没有国王的发展速度。”
“夷狄” 和“华夏”的本质区别不在民族,而在文化。认同中原农耕文化的就是“华夏”,不认同中原农耕文化而认同周边游牧文化的就是“夷狄”。中原农耕文化优于中原周边的游牧文化,所以,华夏和夷狄的区别是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的区别,是文明和野蛮的区别。夷狄就算有君,但整个文化体系是落后的、野蛮的,诸夏哪怕暂时没有君,但整个文化体系是先进的、文明的,所以,即使夷狄有君,诸夏无君,夷狄还是赶不上诸夏。
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思想一直强调“夷夏之辨”,主张“以夏变夷”,而反对“以夷变夏”,其本质不是种族优越论(例如近世的纳粹主义),而是对文明的追求。
用阅读去了解这个世界,然后爱上它
——阅世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