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哲学是人生的一部分(生活处处是哲学)

哲学是人生的一部分(生活处处是哲学)艾思奇先生的《大众哲学》不仅让哲学变得平易近人,也让我们看到了哲学在日常生活的应用,生活中似乎处处都有哲学起来。

中国有句俗话:“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音乐、舞蹈、戏曲等从人们的劳动、生活中被提炼出来,变成旋律节奏、跳跃旋转、唱念做打,演绎人生的华彩乐章。

其实,不仅艺术来源生活,哲学领域也不外如是。人们从日月星辰的运行、日常规律中总结出普遍适用的道理,再以其指导人们的行动。然而,在人类发展的几千万年里,不同的思维方式造就了不一样的哲学思想,哲学家们在不同的道路上对物质、精神的本质进行了探讨,形成了不同的哲学流派。其中,以物质为第一性的称为唯物主义,以精神为第一性的则为唯心主义。艾思奇先生所著《大众哲学》中所阐释的哲学即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范畴。

哲学是人生的一部分(生活处处是哲学)(1)

《大众哲学》作者艾思奇先生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马列学院及中共中央直属高级党校哲学教研室主任、副校长,在其学术生涯中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代表著作《大众哲学》曾被毛主席称赞说是“通俗而有价值的著作”。这本书将哲学、唯心论、二元论、唯物论等概念,辩证唯物法的认识论、基本规律,以及“现象和本质”、“形式和内容”、“规律与因果”、“偶然、必然与自由”、“目的性、可能性与现实性”几个唯物辩证法的范畴通过人们身边的例子进行阐释,通俗易懂地带领读者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通常,人们都认为哲学抽象而高冷,用曲里拐弯的语句说听不懂的道理。但《大众哲学》完全颠覆了这种看法。艾思奇先生用卓别林在电影中的小胡子形象与希特勒比较,不熟悉的人直观看到两人形象会产生混淆,即是感性认识,而对电影或新闻比较熟悉的人则会通过分析得到确切的身份,称为理性认识,厘清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通过对胡桃的认识,刚开始只能看到表壳,敲开外壳后才能看到里边的果肉,认识由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敲开果壳”的实践对认识的转变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由此,说明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诸如此类的例子在书中比比皆是,卓别林、胡桃、相片、鸡蛋、天晓得这些普通百姓心里有具像的事物经过艾思奇先生巧妙的安排应用,与哲学原理契合在一处,似乎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尝试用哲学来解释清楚。哲学变成了下凡的仙女,生活中的桩桩件件也高大尚起来。

艾思奇先生的《大众哲学》不仅让哲学变得平易近人,也让我们看到了哲学在日常生活的应用,生活中似乎处处都有哲学起来。

猜您喜欢: